“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青年:那我要问问您。再学习阿德勒的什么呢?
哲人: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青年:我知道。就是“目的论”嘛。
哲人:那你能简单说明一下吗?
青年:我试试吧。无论过去发生什么,那都不起决定作用。过去有没有精神创伤都没有关系,因为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照现在的“目的”活着。例如,有人说“因为家庭环境恶劣,所以形成了阴郁的性格”,这就是人生的谎言。事实上是,有“不想在与他人交往中受伤”这一目的在先,继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才选择了不与人来往的“阴郁性格”。并且,为自己选择这种性格找借口,就搬出了“过去的家庭环境”……是这么回事吧?
哲人:是的。你接着说。
青年:也就是说,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哲人:正是如此。
青年:并且,那时先生还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这样理解没错吧?
哲人:谢谢。没错。我们并不是受过去精神创伤摆布的脆弱存在。阿德勒思想本身就是基于对人的尊严与潜能的强烈信赖,他认为“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
青年:是的,我明白。不过,我还是无法彻底排除“原因”的强大影响,难以用“目的”来阐释一切。例如,即使有“不想与他人来往”的目的存在,那也一定是因为有促使这种目的产生的“原因”吧。在我看来,目的论即使是划时代的观点,也并非万能的真理。
哲人:那也没关系。通过今夜的交谈,有些事情也许会改变,也许不会改变。决定于你,我绝不强求。那么,请你听一听我这个想法。
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究竟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青年:因为其实是不想改变?
哲人:正是如此。这又要涉及“变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倘若说得过激一些,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青年:死亡?
哲人:比如,假设你现在正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那么,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青年:嗯。
哲人:那么,当一个人想要肯定“现在的自己”之时,你认为他会为自己的过去如何着色呢?
青年:啊,也就是说……
哲人:答案只有一个。也就是将自己的过去总结为“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青年:……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
哲人:是的。你刚才说到的大讲“谢谢您那时对我的严厉指导”之类感谢之辞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其实是在想积极肯定“现在的自己”。结果,过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记忆。所以,他们并不是用感激之辞来肯定强权式教育。
青年:因为想要肯定现在,所以过去就会变成美好回忆……哎呀,太有意思了。作为脱离现实的心理学来说,这的确是非常有趣的研究。但是,我无法赞同这种解释。为什么呢?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我就根本不符合您现在这种说法!我至今依然对初中或高中时代那些严厉到蛮不讲理的老师们心怀不满,绝无半点感谢之意,那种坐牢一样的学校生活也绝对不会成为美好回忆!
哲人:那是因为你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吧。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倘若讲得再苛刻一些,就是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过去涂成灰色。想要把原因都归结为“都怪那个学校”或者“全因为有那样的老师”之类的托词之上。并且,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青年:您……您太失礼了!您有什么证据就如此胡猜乱想!
哲人:你真能断言我这是胡猜乱想吗?问题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现在的自己”赋予过去什么样的意义。
青年:请收回您的话!您又了解我什么?!
哲人:你别激动。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
青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过去?!
哲人:所谓的过去,并不是无法回去,而是根本“不存在”。只要不认清这一点,就无法搞懂目的论的本质。
青年:哎呀,太气人了!胡猜乱想之后又在这里说什么“过去根本不存在”?!真是满口谎言,您就打算这样糊弄我吗?!好吧,那就让我把您的谎言一一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