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海康县志的修纂历史由来已久,但长久以来都不是作为独本存在,而是作为《雷州府志》中“海康县”的内容出现,是府志的一部分。海康县志明朝以前无考。据郑俊康熙《海康县志序》载:“仅得《雷阳郡志》十卷取而阅知,知其创于明正德之丁丑岁,而修之者三,一在嘉靖之甲辰,一在万历之乙卯。而今康熙十一年壬子岁历阳吴明府重修之者也。”其中,“明府”指知府,清代官场中客气时称官衔,不直接称正式官衔,而用代称。“吴明府”指雷州知府吴盛藻。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了筹备纂写康熙《海康县志》,郑俊广泛地搜寻资料,阅读康熙十一年雷州知府吴盛藻主修的《雷州府志》,得知明代先后进行过三次雷州府志的纂修。海康县有史以来一直属于雷州府,即海康县志也有过三次的编纂。第一次为明正德丁丑十二年(1517),由雷州知府赵文奎主修,有湛若水《雷州府志序》。第二次为嘉靖甲辰二十三年(1544),叶尚文修,冯彬辑。冯彬为雷州嘉靖进士文林郎,也作了《雷州府志序》。第三次为万历乙卯四十三年(1615),由欧阳保修,徐应强纂,韩上桂辑,有董肇胤《雷州府志序》。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雷州知府吴盛藻主导修订《雷州府志》,也涵盖了海康县志。前二本府志已亡佚,后二本今存世。综上所述,有记载以来,海康县志作为《雷州府志》的主要部分有过四次修订及增补,未能独立成书。
真正独立的海康县修志始于清代。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现存《海康县志》共三种,现已全部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丛书。第一次为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海康知县郑俊、教谕黄氵豫、教导林昌煜、海康县人宋绍启和候选贡生吴马期等撰写,称为康熙《海康县志》,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八志。有康熙二十六年刻本,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此后,海康县志不断重修。第二次为嘉庆十七年(1812)陈昌齐纂《海康县志》,共八卷八志。第三次为民国《海康县续志》四十六卷,记事上至嘉庆《海康县志》,下至宣统三年,梁成久纂修、陈景棻续修,此志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影印。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州海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编一部全面反映海康近百年来发展状况的新志书势在必行。1984年,海康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开展修志工作,历时十余个春秋。经过全体修志人员的通力合作、数易其稿,新编《海康县志》终于2005年成书出版。
陈昌齐在辞官回雷州期间,除了主持编修《雷州府志》和《海康县志》,还致力于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据民国《海康县续志·陈昌齐传》,从嘉庆十六年三月始,他掌教雷阳书院讲席,教书育人,以《戒雷阳书院诸生书》《与雷阳书院诸生论实学书》《与雷阳书院诸生论时艺书》和《临池琐记》之文教育诸生。他捐银修建雷城贡院,院内号板坐凳加宽,均用石板以防年久塌坏,一劳永逸。他出资倡导修建了西湖上的平湖书院,并易名为濬元书院。嘉庆二十三年七月,他又被总督阮元聘请到广州,讲学于越秀书院,兼修《广东通志》。
嘉庆《海康县志》由举人陈宗绪、增生陈丕显、议叙县丞陈君典三人分校,誊录有廪生官男、附生梁竦、附生欧廷弼、附生吴良翰四人,采访由岁贡萧天培等四十一人进行。参与者皆为雷州海康人,有官员,有府县诸生,有名宦后裔。如负责分校工作的陈宗绪,海康县雷城苏楼巷人,廪贡生,嘉庆六年恩科举人,试用训导。采访者陈源关,是清官陈瑸后裔。他们是监生、附生、增生、廪生、贡生、举人,甚至是官员,普遍文化素质较高。当中还有部分人参与了刚告成的嘉庆《雷州府志》的纂修工作,如举人陈宗绪做分校,增生吴腾万做誊录,廪生官男做收掌,廪生邓作霖、廪生官元勋、附生林寔胜做采访工作。在陈昌齐的领导下,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配合默契,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嘉庆《海康县志》的纂修工作,这也是该志成为名志的主要原因之一。诸人当中,有一人身兼两任。陈丕显是海康县足荣村人,增生,雷祖后裔。他既承担分校,又做了采访工作。附生欧廷弼,土角村人,分别做了誊录和采访工作。还有父子二人也参与了编纂。分校者陈君典,海康县南田村人,附贡生,议叙即用县丞。其父陈昌祐为授职县丞,参加了采访工作。
嘉庆《海康县志》现有版本皆据嘉庆十七年刻本。铅印本有三,分别为民国道南印书馆、雷阳印书馆、赤坎华文印务局。还有誊印本。1984年,出于纂修新编《海康县志》的需要,由海康县志办委托有关部门誊印,数量近千本。影印本有三,一为2001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编,海南出版社出版《故宫珍本丛刊·广东府州县志·海康县志》;二为2003年,上海书店、巴蜀书社和江苏古籍出版社联合刊发的《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44·嘉庆海康县志》;三为2006年10月,由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的《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雷州府部·海康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