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选择不了出身,那就选择打拼
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有些人生而富有,自出生便能享万贯家财;有些人生而贫穷,一开始就要在生存的边缘线上苦苦挣扎。一直以来,出身差异确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我们永远无法否定自己的出身,在面对贫穷出身和苦难时,你是选择退而远之、消极逃避,还是迎难而上、直面挑战?
无论是西汉囊萤映雪的车胤,还是晋代凿壁偷光的匡衡,千百年前贫苦出身的少年用自己的经历,向后人传递他们未曾向苦难屈服的精神。
时光悠悠流淌而过,当宋朝的范仲淹经历两岁丧父、母亲改嫁的苦难后,也依旧不曾放弃自己。他吃饭上顿不接下顿,但依旧“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有时夜里备感疲惫,他以冷水浇脸,清醒意识,遂大通儒家经典,立志为天下做一番事业。
《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尽他平生抱负。出身贫寒又如何?只要不屈服于贫寒,树立远大理想,敢于奋斗打拼,人生画卷必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自古以来,贫穷出身都不能为你的人生划定边界。若以贫穷划定边界、否定自我,甚至以此作为不奋斗、不努力的借口,这实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出身十分贫困。他从小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生存困苦中,且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十年动乱”、艰苦卓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外界甚至用苦难英雄来形容任正非。但苦难的出身反而造就了任正非异常坚毅的性格,他深知,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坚定“活下去”的原始生命力。这也是华为成为伟大公司的最坚强动力。
出身永远是过去式,出身能决定的,只是起点,绝不是终点。依靠自身努力,我们完全有可能扭转人生这盘棋局。
但不得不说,贫穷于我,是一种苦难。我出生在四川达州宣汉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十分贫穷。绳索悬挂的锅下烧上一把柴火,这就是我幼年家中做饭的场景。生活尚且艰辛,更别说有看动画片之类的精神娱乐。出生在这种贫穷的家庭,就算在村里,我也是被嘲笑的对象。
不可否认,这种饥寒交迫的生活确实让年幼的我一度陷入了自卑的情绪中。幼时,村子中没有小学一、二年级,父亲便拿着柴火堆里的黑木炭教我念书识字。后来,我到县城上学,无论身高外貌还是技能才艺,全都不如别人。
出身贫穷,但我从未抱怨过分毫。正是在这样的贫穷出身面前,一种强烈渴望改变的上进意识开始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虽然我是班上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人,但我渴望出众,渴望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内心深处打破自卑、告别贫穷的想法也愈发强烈。
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驱动下,我把读书学习作为改变现状的最有效方式。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从来都不是情商智商,而是坚持下去的决心。我自幼学习成绩极好,并非因为天资聪颖,而是源于曾经让我自卑的家庭出身。
面对贫穷,你是将它看作人生的绊脚石,还是让它成为你成功的助推器?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逐渐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就如失败一样,经历过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再回头看,这何尝不是一笔人生财富?
贫穷的范围很广,若只论出身,我始终抱有一个观点:贫穷是一场灾难,也是一笔财富。灾难在于,自出生开始,你的生存环境便不容乐观。财富在于,这种外在环境可以锻造出个人誓不低头、敢于向贫穷亮剑宣战的性格。
选择不了出身,你就选择打拼。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时贫穷落后,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长时间甘于贫穷落后而不知奋起直追。长此以往,这个国家离“挨打”和被欺凌也就不远了。
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书批语中如此写道:“中国现在还处在被人看不起的地位,这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还不行。这么大的国家,只有这么一点钢,人民生活水平这么低,有这么多文盲。人家看不起我们,对我们有好处,逼着我们努力,逼着我们进步。”[3]当时的中国,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穷二白”。
在这种情况下,无数的劳动人民没有气馁和放弃,反而因此激发了无穷的斗志。秉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们筚路蓝缕,一路披荆斩棘,慢慢改变着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如今,经过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建设,中国发生了一系列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巨变。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不仅解决了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还重新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对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对于当下社会主力军,即青年一辈来说,要想有所作为、彻底打破画地为牢的贫穷局面,必须改变观念,不要把一个人的出身与外在环境当做你前进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