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Fusion变成Confusion(一)
Fusion菜,当今大家的态度已不像它刚出现时那么统一了,反对的声音渐渐增加,蔡澜先生就说:“厨子的脑筋不清楚,神魂颠倒,搞得变成Confusion(混乱)才是真的。”
有些餐厅甚至干脆把招牌上的Fusion字样拿下,重新打上“本土与传统”。但是我也发现,Fusion之风在中国,由南向北蔓延,这边厢风头已过,那边厢的东北,酒家还特意在“老字号”旁边加上“融合菜”几个字呢。
所谓融合菜,是从Fusion Food翻译过来的,当然也可以译成混搭菜,听起来不够高雅罢了。
Fusion的概念,最早由爵士乐界迈尔斯•戴维斯的唱片《Bitches Brew》开始。很快地,服装、家居、建筑都以标榜自己Fusion为荣,包括饮食。美国人在寿司的基础上发明了加州卷,日本师傅拼命学法餐,中国的暴发户则想出了红酒兑雪碧的古怪搭配。
概念算是新潮,但其实饮食上的Fusion早已有之。举个例子,日本的国食天婆罗,起源是五百年前葡萄牙教士传入的炸鱼,连Tenpura的发音,也是源自葡萄牙语的“寺院”。
事实上,古时的文化交流全靠航运,沿海的港口城市,商贸一发达,移民就多,特别容易产生Fusion菜。
典型的代表是新加坡。占主要人口的华人,多数是潮州人和福建人,他们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本土马来人和印度人的是另一种,又经长时间的英国统治,各地的元素不断碰撞。
比如“娘惹”,郑和下西洋,中国人抵达星马,和当地人通婚后生下的孩子,女孩叫“娘惹”,男孩叫“峇峇”。一代传一代,女主内,专心研究菜式,把南洋的调味和中式的烹饪技巧一一结合,形成今天的“娘惹菜”。
我一向认为,新加坡菜是全世界最Fusion的,而且还将持续不断地Fusion下去。像“鼎泰丰”有款巧克力小笼,在别处反响平平,但新加坡人一下子就能接受,卖得来得个好。不仅如此,新加坡本地商家更是变本加厉,麻辣、糟卤、黑松露、蒜香,等等等等,总之想得到的口味变化都用尽了。
最后出绝招,连猫山王榴莲也当成馅包了进去,真是夺人眼球。我试过后发现,如果从传统小笼的角度看,毫无疑问是离经叛道的典型,但是对于新加坡人来说,当成加热过的榴莲班戟,好像也不算十分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