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杨修没修养 当了替罪羊
杨修为什么混不进曹操的朋友圈?一是因为他的级别低,与刘备、孙权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层次的,他一进去,就会拉低朋友圈的档次。二是因为他各方面都有点“欠”。怎么欠?那就是欠修养、欠修炼、欠修理。
杨修死的时候刚好四十四岁,是被曹操随便找了个理由搞死的。为什么是这样?“三欠”显然不是他致命的因素,最为致命的是他的“三错”:
一则曰,杨修选错行了。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对于杨修来讲,他进入官场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俗话说,子承父业。但凡事总有例外。杨修的老爸叫杨彪,官至太尉,杨修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但他的性格不适合官场,他学问渊博、文采飞扬、才思敏捷,但锋芒太露、不知收敛。如果在学术界,他肯定是个好教授,如果在文学界,也是泰斗之类的人物,可惜这种性格的人进入官场,初期凭着有才可以得意一时,但随着职位升高,如果再口无遮拦、不知轻重,那就要得罪人,甚至掉脑袋。当然,因为老爸是当官的,于是杨修就在官府实现了就业,“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这时杨修的官职是曹操的主簿,主要工作就是写写材料、办办杂事,曹操比较满意。如果就这样下去也不错,关键是杨修翘起了尾巴,犯了官场大忌。
二则曰,杨修站错队了。站对风口,猪都能飞到天上。不站风口,龙都要趴到地上。杨修就是这种没站准风口的人。杨修的官职不高,但当时挺对曹操的胃口,算是曹操身边的红人。于是很多人就开始接近杨修,接近杨修就可以通过杨修的口在曹操那里增加印象分。于是杨修成了许多人拉拢的对象,这让杨修的感觉好极了。而让杨修感受更好的是,他成了曹操的两个儿子拉拢的对象。这两个儿子为了争夺未来魏国的领导权,争相在曹操面前表现。而杨修当时与曹操接触比较多,曹丕和曹植就在他身上打起了主意。而曹植的文学水平相当高,杨修自然与他更有共同语言。杨修就选择了曹植。但是,曹操作为国家的实际领导人,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慎之又慎,不是文章写得好就可以,曹操早就选定了曹丕,只是没有透露而已。但自己身边的杨修居然看不出自己的心意,与曹植站到一起。笨人站错了队,这还算情有可原。聪明人站错了队,说明这个人心怀鬼胎。显然,杨修不笨。杨修的优点在于有才,悲剧在于为才所困,“才”被圈住就成了“团”,就是搞团团伙伙。作为领导,最忌讳手下人搞团团伙伙,特别是与自己看不上的人一起拉帮结派。这就注定了杨修的悲剧。
三则曰,杨修吃错药了。《三国演义》中说了一个“鸡肋”的故事,曹操进攻刘备,久攻不下,也不退兵,杨修以“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作比判断曹操有了归心,于是让军士们准备回程的行装。这个未必是史实。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件事,有人送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一口后写了一个“合”字。杨修立马先吃了一口,说道:“合就是一人一口。”《三国演义》说曹操写了三个字“一盒酥”,杨修吃了一口说是“一人一口酥”。两个地方都有这个故事,说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大。两本书的故事有小区别,但本质都一样。不就是一口吃的吗?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口福,动了这么大的才智,真是手榴弹炸蚊子。这不仅显示不出他的才智,反而衬托出他的胸襟: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可以这样讲,杨修吃错了酥倒无所谓,关键是他吃错了药。最为恶劣的是他与曹植合起伙来欺骗曹操。曹操为了考察魏国接班人,给曹植出了不少题,曹植都过关了,后来发现,这些都是杨修帮助过关的。就相当于老师出好几套试卷,想看看学生的真实水平,但最后发现,有人居然是找人替考。而在曹植这几场考试中,杨修都当了枪手。
于是,“替考杨”变成了替罪羊,被曹操随便找个理由给咔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