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分层、社会网络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6 创新之处

本书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考察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从总量视角分析家庭在资产选择上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而探讨宏观经济变量与形成当前现状的关系。由于富裕家庭对宏观变量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基于宏观视角的研究结论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中大多数家庭的资产选择和偏好。本书试图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家庭微观视角考察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深入系统地考察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对金融市场参与率、金融资产持有量与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影响,弥补基于宏观视角研究的不足。

(2)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方法单一,大部分文献以理论推演为主,少量实证研究也只是简单地使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数据信息的挖掘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在模型构建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不全面,模型的统计检验也不够严谨,经常出现不同学者在研究同一时期同一问题时得到相反结论的现象。本书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专题数据,根据原始调查数据的特点和对内生性问题的讨论,选取相应的计量分析模型,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基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理论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以实现内部自洽性与外部自洽性的统一。

(3)在数据来源上,已有研究使用的数据不够细致全面,普遍缺乏家庭层面的全国性数据。综观家庭金融领域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利用调查访谈数据以及交易账户信息,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金融资产配置及交易行为等问题进行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家庭金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一个类似于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那样的数据库,由于无法获得反映家庭人口统计特征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细节的微观家庭数据,相关研究所使用的样本大多缺乏代表性,指标设计也不够细致、全面,难以深入考察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为了弥补数据上的缺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持续调查,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建立了一个真实、客观、有效的家庭微观金融数据库。本书将使用CHFS在2011年和2013年两轮的全国性调查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选择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弥补已有文献在数据收集和处理上的不足。

(4)在研究广度上,早期文献使用的大多是宏观数据,无法考察诸如年龄、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此外,宏观总量数据还容易受到少部分特别富裕人群的影响,基于宏观数据得到的结果不能代表占全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的偏好和选择。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开始使用家庭金融资产的抽样数据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考虑不全面,在模型构建时遗漏了一些关键变量,而这些关键变量的缺失有可能导致遗漏变量偏误,影响估计结果的可信性;二是已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如金融市场参与率、金融资产持有量和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某一个方面),研究结论无法全面反映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特点。本书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分别构建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模型、家庭金融资产持有量模型和金融资产配置结构模型,全面剖析家庭金融选择行为,以丰富和拓展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研究领域的成果。

在研究的深度上,已有研究大多考察家庭特征变量和户主特征变量等一般性因素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缺乏对转型期中国家庭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特殊性的考察,对属于中国国情的特殊因素的考察重视不够。本书试图弥补这种不足,基于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检验“关系”和财富分层等元素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深化我们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理解。


(1)截至本书完稿,CHFS在2015年的调查数据还未正式公开,所以本书选取2011年和2013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遗憾。随着新的追踪数据的开放,我们也将进行跟进性的研究。在此,特别感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无偿提供的数据支持,感谢参与历次调查的访员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