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结束语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实证分析,可知:
第一,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且有加剧态势,尤其是极差指标快速增长,且呈现出很明显的阶段特征,而相对差异则呈波动减小趋势,并且进入21世纪后趋于稳定。
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且集聚态势总体不断加强,但冷热点区跃迁现象较频繁,热点区多分布在上海、平湖至张家港、无锡一带,2000年以后,南扩至嘉兴至宁波的沿海地带;宝应到如皋一带始终是收入的冷点区域。
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格局也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但是各增长类型区切换较为频繁,表现为收入增长热点区(冷点区)促使收入水平的热点区(冷点区)产生迁移。
本书采用ESDA—GIS方法,基于1989—2011年23年的数据,对长三角74个县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进行了时空演变研究,较好地揭示了长三角在过去的23年里农民收入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代表性,本书仅分析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时空演变,研究指标略显单一,可能造成对长三角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研究的片面性。此外,本书的研究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入:首先,不同的空间权重标准会造成空间相关性统计量的变化,从而可能会影响结果,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用其他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交通变革(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高铁等)、相邻区域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发展战略等),长三角的经济格局会有新发展和新变化,这是下一步亟须深入讨论的重要方向。
目前,长三角县域农民收入相对差异在逐渐减小,空间区域差异虽没有扩大趋势,却仍然比较大。为了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发挥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扩大以上海为核心、嘉兴等沿海地带为依托的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良好机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进一步发挥长三角的金融经济优势,加快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长三角经济水平,发展农村金融,带动农民收入提高,并加快城镇化与城市化进程。
(3)对于长三角的大部分北翼地区和少数南翼地区,特别是宝应到如皋一带,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要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并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其市场和技术、服务指导等,扩大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而采用ESDA技术对1989—2011年苏中、苏南地区县域单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存在不断增大的趋势,相邻区域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强,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政府提出了“苏中融入苏南”战略,充分发挥苏南经济对苏中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苏南优质产业向苏中转移,使苏中在本身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本书采用标准差和极差来描述区域间的收入差异,研究结果会受到总体收入水平的影响,用绝对差异来研究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会与实际产生一定的偏差,笔者也在努力提高方法的精确度和效率,以期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