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态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与特点
一、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相较于传统生态学和经济学,起步时间较晚,目前关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正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因此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与范畴是复杂且具有综合性的,不是单纯地将生态学、经济学或其他相关学科进行叠加。关于生态经济学的定义与内涵,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如生态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农林学、哲学等学科),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定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张志强等(2003)(1)、唐建荣(2004)(2)等学者曾对生态经济学的内涵作过初步的总结。
(一)肯尼斯•鲍尔丁对生态经济学的理解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 1966)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无限制地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自然资源,忽视了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是血肉相连的完整有机体,两者不可分割。他认为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无限需求必然会与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产生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会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鲍尔丁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他认为人类任何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进行的,以大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同时以人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又会对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系统运行产生影响。要想解决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矛盾,就必须努力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为命运共同体。
(二)赫尔曼•戴利的生态经济学思想
赫尔曼•戴利(Herman E. Daly)是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公共事务学院的教授,同时作为《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对生态经济学的内涵的界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戴利在1973年提出了“稳态经济”(Steady-State Economy)的思想,他认为“稳态经济的特点就是社会中的人口和物质财富都保持在稳定状态,通过选择一个低增长率水平,保持经济中的某些需求”。此后,戴利在其著作《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应用》一书中,提出了熵耗散(Entropic Dissipation)的概念,即“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物质成分从低熵有用性向高熵废弃物单向流动过程中会耗散在环境之中”(3),低熵物质即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自己无法创造的,只能依靠大自然的供给。也就是说,如果无法实现熵的转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无法服务于人类、维持人类的生活。
传统的经济学是以研究资源的稀缺性与有效配置为目的的,而生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如何界定资源的稀缺性,即什么是稀缺资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什么样的机制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戴利曾提出目标—手段图谱,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转为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手段实现人类社会的根本目标——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罗伯特•康斯坦萨提出的生态经济学定义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罗伯特•康斯坦萨(Robert Constanza),同时也是国际生态经济学学会和《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在杂志创刊时曾提出当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消失、土地退化、物种多样性减少,而传统的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无法解决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这些矛盾,现有学科不能对这两个系统的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生态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康斯坦萨(4)(5)提出,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经济系统是构成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因此必须保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既包括利用经济学与哲学中的研究方法所建立的生态经济学大方法论体系,以此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又包括利用这些方法和发展新的方法论研究生态经济的效率与收益,从而把握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生态变迁与规律,试图以此来解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
(四)国外其他学者对生态经济学的看法
Barbier(1994)(6),Faber(1996)(7)等曾对生态经济学的内涵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的综合,而不是一门新学科。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是为了解决其他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经济活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紧迫问题,如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科学思想与方法论体系加以解决,因此,生态经济学就以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Asafu-Adjaye(2000)(8)认为生态经济学不同于自然资源经济学,更不是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自然资源的帕累托最优。环境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外部性、机会成本等为思想理论,研究在市场机制下如何达到控制污染的最优水平以实现社会收益最大化。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实现生态系统中人口增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等的协调发展,还涉及社会伦理、哲学问题,是一门交叉性科学。
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目的是探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资本的价值估算、生态足迹分析、可持续农业、工业生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Constanza & King, 1999)。
二、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生态经济学旨在解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所研究的各个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其理论来源于各种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同时引入和借鉴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思想与方法论,包括微观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理论以及财富的代际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中的消费与福利理论、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经济方法。因此,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应用科学,具有其特有的性质。
(一)综合性
生态经济学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需要借鉴并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思想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生态学、经济学、农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在方法论研究方面,需要综合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法、热力学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分析法、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以及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等科学中的相关方法。因此,生态经济学由于其形成和应用的特殊性,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交叉学科。
(二)整体性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构成的统一有机整体,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特殊作用,在整个系统中都是不可分割的,这些要素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与能量来源,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与能量又回到生态系统中,从而构成一个物质能量循环系统,若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整个系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生态经济学的整体性特点表现在:该科学要求从整体上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反对将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孤立开来、片面地只研究生态问题或者经济增长,认为这与生态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是相违背的。
(三)实用性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来源于现实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与需求,尤其自人类社会开始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后,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消失、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开始对其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反省,而原有的单一科学理论研究无法有效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因此,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它的产生既担负着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作用,更为全世界各国制定生态经济的发展政策提供了指导思想与科学依据,为全球发展工农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