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乃索麻村调查(藏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村庄,是农民的聚居地,也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村庄形成于农业文明时代,在中国最为典型和普遍,至今仍是中国基本的社会单位。所有中国人,或生于长于村庄,或是父祖辈来自村庄。村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立脚点和必须改变其内容和形式的地方。认知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了解村庄。

中国的民族经济,包括以下层次:一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不论从哪个层次研究,都必须涉及村庄这个基本单位。以往的民族经济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对于村庄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总体性的统计及对策方面,鲜有对某一村庄的专注的系统调查。这种情况使我们所从事的理论探讨总显得有些飘浮,言不及义,大而不当。反思许久,不能不下决心从小处做起,将村庄调查作为根基,扎实去做。恰“985”项目实施,经费有所保障,故组织本创新基地近百名教师带二百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结十五个调查组,计划用六七年的暑、寒假,从五十六个支民族中各选一二典型村庄,深入调查,总百余村,每村一书,为中国民族经济三个层次研究,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百村,不及中国村庄万分之一。我们的村庄调查虽只是抽样性质,但却是探根摸底,力求深入、真实、详细。二○○八年夏,各组分赴河北、内蒙古、宁夏、云南、广西调查点,历经一月左右时间,获初步资料。因为首次调查,困难颇多,思路和方法也不断调整,秋、冬写作时又各自补充调查。时间虽短,但师生与村官、村民情谊颇深,既为调查提供条件,又为后续补充予以协助。各地党、政机构对调查全力配合。无此,则调查难以进行。这套丛书,实为共同努力之成果,并赖中国经济出版社黄允成社长、孙岩主任鼎力支持,得以出版。本调查还要持续数年,望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再努力。

200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