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后记(一):探索消失的古义渠国
我的家乡位于山川秀丽的黄土高原,千百年来雨水不断地侵蚀、冲刷,自然形成沟壑纵横的山川地貌。马莲河自北向南犹如蜿蜒盘旋的巨龙,奔流不息,在县城外地势平坦的地方泥沙沉淀,经年累月河床形成一个半圆,冲积成川,远远地望去一道气势磅礴的大渠,绕城而过。
每年春天子午岭的冰雪消融,汇集成涓涓细流满载着春天的气息,由东向西经由九龙川汇入马莲河。九龙河因流经九龙川而得名。河水两岸沃野千里,勤劳的家乡人民夯土造田,忙于稼穑,种瓜点豆,栽树播种。得益于九龙河水的灌溉和滋养,一种九龙川特有的桃树——黄甘桃便生长于此,春天桃花满山坡,情不自禁地让人赞叹:“九龙春晓真堪羡!”
脚下的这块黄土地,曾经有人发现了古生物化石而偷偷地挖掘“龙骨”,殊不知这里正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源地。相传周先祖来到这块风水宝地,韬光养晦,繁衍生息。到了公刘时代,周人的农耕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古豳国,取名为“周”,王城修建于宁州城东北角的庙嘴坪一带。其子孙“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相传先后有九位周人头领及其族人生活聚居于此,厉兵秣马,积储财富,一步步发展壮大。周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共有九位周人首领死后埋葬在这里。此处风水绝佳,是个天造地设的好墓地,后来被人们称为九龙川。
桃花深处有人家,九龙川的人们在修建房屋开挖地基时,发现了周人生活聚居所遗留的蛛丝马迹,出土了夹砂绳纹灰陶鬲及各种器具的残片,经考古发掘命名为柳光洼文化遗址。见证了周人在此繁衍生息,是一块人类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随着周人部族日益发展壮大,人口增加,小小的黄土塬已经无法容纳数量庞大的周人居住。北方的游牧民族对周人的富庶垂涎欲滴,不断地南下袭扰,劫掠财富。古公亶父不堪忍受戎狄祸害,带领周人举族南迁于岐山之地。
周人南迁后,活跃于庆阳北部的戎狄部族欢呼雀跃,迅即占领了周人的地盘,放牧牲畜,学习周人的农耕技术,开垦田地,教民稼穑。历史上第一个继承了周人衣钵,成功学习周人农耕文化的游牧民族——义渠戎诞生了。后来从该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房屋遗址、窑穴及糜子、油料等粮食作物,说明义渠戎很早就从事农耕活动。
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源自古城、湘乐两川,涓流成河,古名洛水,上游又叫寨子河。在狭长的山谷间川流不息,弯弯曲曲的河床像一条青色的龙脉转折起伏,张弛涌动。这条河流淌中不断地有溪流汇入,河水渐涨,因山势陡峭且变窄,河流在长满莲花的地方汇聚成池,后来人们称此地为莲花池。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一望无垠的荷塘,在清澈的河水浇灌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沐浴着春光。历史悠久的古栈道、烽火台、点将台,经过千年风雨洗礼,被镀上见证王朝兴衰的古铜色。相传这里是义渠国的练兵场,义渠王屯兵于此,防御子午岭以东秦人和大荔戎的侵袭。顺水而下不足二十里便是义渠王城,一旦敌兵来犯,转瞬之间就能见到烽烟四起,因而在此大量驻军隐蔽性好,守卫王城进退维谷,攻守自如。
莲花池山川相缪,水光涟漪,风景独好。走进这里有古义渠国的茅草屋,义渠的壁画。在此修建行宫,纵情声色,游览狩猎别有一番滋味,是传说中义渠王的后花园。此刻若能在校场骑马驰骋,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义渠国的千军万马开赴战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河水在这里滋养了两岸的人民,孕育了远古的人类文明,一路向西奔腾着于魁星楼进入县城。因河道位于县城以北,当地人便称之为城北河。
城北河与九龙河就像县城的两条大动脉,生生不息投入马莲河的怀抱。三条河汇聚之处,因地势之故自然形成一个交叉“十”字,再加上以东山辑宁楼为地标的古宁州城,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是一个大写的“义”。儒家思想崇尚仁义治天下,古人做事“义”字当头,讲究道法自然,寓意着王图霸业水到渠成。传说中的义渠戎因此而得名,作为一个远古的游牧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广为流传。义渠戎是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大秦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中夹缝求生,自强不息,历经十三代戎王奋发图强,八百年兴衰更替,其中以义渠王与芈太后凄美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
出了县城向南盘山而上进入早胜塬,在银百高速横穿的地方,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境内的“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项目石家及遇村遗址,多年的考古发掘,新发现春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和城址。表明该遗址为一处两周时期大型多层次部族聚落。此处位于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的塬上,石家墓地出土了金虎饰、花格剑、陶鬲、陶甗等器物具有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遇村遗址发现了数量颇丰的灰坑,另有蓄水窖、窑洞、祭祀遗迹以及大型夯土建筑的基址,全部为周人、秦人和戎狄活动的遗迹,经过多年的抢救挖掘和考古发现,专家、学者的论证,认为是周人、秦人和戎狄混居,多民族先后占据,多元素文化融合的聚居地。
过了马莲河一路向西,到达焦村西沟遗址,该遗址位于董志塬南部,属宁县焦村乡西沟村所辖。该遗址面积为150万平方米,遍地是秦砖汉瓦,当地群众称此为“瓦当渠”。据近年来的考古论证,该地是古义渠国农耕、游牧活动汇集的中心地带。但此地位于西塬远离马莲河,人畜饮水困难,不宜建立王城,鼎盛时期的义渠国王城有数万人口。在道路崎岖、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在此建城并非明智之举。况且此处地势平坦,不利于大量驻军,容易暴露自身的军事实力。限于古代的生产条件,义渠人只能夯土筑城,每遇洪水城池容易垮塌,不坚固,无法长久抵御秦人的轮番进攻。这座义渠人修筑的城池,只能算是陪都或第二大城池,但管中窥豹足见其繁荣发达,富足强盛的历史。同时也向世人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义渠国尚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王朝,正处于早期的半农耕半游牧的社会转变时期。
义渠戎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据《墨子·节葬》记载:“秦之西有义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登遐。”这是有史记载最早实施火葬的少数民族。义渠戎是好战的游牧民族,全民皆兵,以战死为荣,病死为耻。曾经劫掠成性,征战四方,扩彊拓土,铸就了兵强马壮,雄踞一方的义渠戎。直到秦国强大崛起,秦穆公雄霸西戎,义渠戎才收敛了对外扩张的本性,转入保家卫国的防御战略。此后,中原诸侯国合纵攻秦,义渠国伺机与强秦作战,虽然败多胜少,但仍然保持着强盛的国力。
《后汉书·西羌列传》概述:“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獠圭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春秋战国时期,义渠戎通过结盟的方式笼络郁郅戎、朐衍戎、彭卢戎、乌氏戎等,一跃发展成为众戎之首,是古代最强大的游牧部族之一。西周末年犬戎作乱,周王东迁,义渠戎趁机建立义渠国。鼎盛时期的义渠国领地逐步扩大到泾河以北,马莲河流域的环江、北豳、原州以及六盘山等地,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曾与秦、魏等国相抗衡。
《北征赋》中记载:“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关于义渠国的王城究竟建在哪里?历年考古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义渠戎的王城选址必须依山傍水,方便王城的居民挖掘窑洞和生活取水。义渠戎占据了周人的地盘,定会极大程度地利用周人遗留的房屋和窑洞居住,便于子民耕其田地,繁育牲畜,定居生活。
义渠王城的建造距此不远。在城北河与九龙河的中间是东山,山前有块硕大的坡地,地势较高,无论河水暴涨多大永远也淹不到这里,传说周人的宗庙修建于此。古人修建王宫特别讲究风水,吸天地日月之精华,纳山川河流之灵气。在此修建王宫占有天时地利,居此处登高望远,俯视王城一览无余,给人君临天下的感觉。其次是有利于王城的防御。东边有莲花池军营,西边是繁荣的瓦当渠城,南边有规模庞大的遇村聚居地。这些地方除了义渠驻军外,还有不计其数的牧民、戎人,担负着王城的警戒与防卫。最后,在此修建王城足见义渠王纵横天下的雄心壮志。承蒙周人和犬戎的启发,义渠军只要渡过泾河和渭河,轻骑一日即可抵达关中平原,抢占关中粮仓;若是沿着泾河一路向东,两三日即可到达西周的镐京,天下最繁华富庶之地,唾手可得。
目前,随着遗址的挖掘和考古发现,沉睡了几千年的古义渠国,必将逐步褪去它的神秘面纱。我想在人类不断地探索中,义渠戎唯美的故事必将源远流长,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