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中央集团军群的形势

正式“转让”第56装甲军前的1944年5月中旬,中央集团军群战线长度为1100公里。除去南翼向西弯曲战线上的第2集团军外,集团军群主力部队包括:第9集团军、第4集团军和第3装甲集团军。这三个集团军共同扼守着向东突出的主战线,长度超过700公里。

苏军收复莫吉廖夫

集团军群总兵力为54个师。其中只有3个半装甲师。让出第56装甲军后,就只剩下第20装甲师(第9集团军编成内)。但这个师也在5月16日被调向南翼的布列斯特。这么一来,主战线后方几乎没有了像样的装甲预备队。如果硬要说有的话,仅剩的“统帅堂”装甲步兵师因为此前损失太大,只能算“半个师”。

1944年5月中旬 中央集团军群实力(3)

42个步兵师(其中5个匈牙利师)
3个半装甲师
2个半装甲步兵师
3个独立旅或团群
5个警卫师
1个野战训练师
构成为:
陆军总部掌控:“统帅堂”装甲步兵师(算半个师)
集团军群所属:3个警卫师,1个野战训练师
第3装甲集团军:11个步兵师,1个警卫师
第4集团军:7个步兵师,2个装甲步兵师,1个警卫师
第9集团军:1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
第2集团军:12个步兵师(5个匈牙利师),2个半装甲师,3个独立旅或团群

虽然兵力有限,主战线的防御任务却是非常繁重的。除了漫长的阵地外,还必须坚守几个重要据点,包括博布鲁伊斯克、莫吉廖夫、奥尔沙和维捷布斯克。原则上,每个据点应当有一个师驻守。维捷布斯克特别受重视,驻防了3~4个师。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这些据点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上述据点大都依重要交通线构筑,且处于战线上的突出地段。虽然也被称为“要塞”,实际却不一定很坚固。这一点被前线将领归咎于时间仓促,材料不够等因素。但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因为将军们对固守据点根本没兴趣。据点甚至成为他们和希特勒争论的焦点,最终导致彼此心生怨恨。

双方的战术理念完全不同:希特勒相信,当红军突破时,据点将牵制住他们,并威胁其供应线。将军们则认为,据点限制了兵力机动,而且容易被包围。

德国第5装甲师的“黑豹”坦克部队

理念的不同,来自战争实践。众所周知,在1941—1942年冬季,希特勒曾坚决制止德军撤退,从而避免了东线的崩溃;而在1943年下半年,南部德军一撤退起来就停不住脚步,结果不但丢失了大量重要资源地区,而且也没有摆脱红军的追击,更无法重组完整战线,结果在春季遭到了连续几次合围。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促成了希特勒的据点战术。这一战术基于如下理由:通过据点,可以威胁突破敌军的侧翼和后方;可以避免因撤退而丢失装备,丧失组织;可以为调动援兵和重组战线争取时间。

但要实现上述目的,还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第一,据点要足够坚固,储备有足够粮食和弹药,否则不能长久支撑。第二,据点后方,必须保有相当实力的预备队和后方防线。这样,最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反击恢复战线,为据点解围;即使形势逆转,也可以用短促突击,为部队的撤退和重组战线争取更多时间。第三,需要一伙亡命之徒去死守据点。

鉴于将军们的不配合态势,以及西方人的文化理念,第一、第三两点很难做到(对日本人倒是很合适。同一时期的太平洋岛屿战役,就是日式据点战术的极致发挥)。关键是第二点。实际上,预备队和据点都服从于同样的目的,在不同条件下各有优劣,相互结合使用,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一点上。如前所述,中央集团军群根本就没什么预备队。除了一线兵团,以及一些警卫部队,后方几乎是空空如也。一旦面临危机,将军们几乎无兵可调。从据点抽调兵力向突破地段反击,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正是因为兵力太少,中央集团军群连现有的一线阵地都不想固守。从4月份开始,进行撤退以缩短正面的建议就产生了,并形成两个方案:

一、“小”方案。撤入第聂伯河阵地。这一线据说适于实施反坦克防御。必要的话,第3装甲集团军也撤退到维捷布斯克以西的“虎”阵地,构成一条从奥尔沙向北延伸到波洛茨克的新防线。

二、“大”方案。撤入更西面的别列津纳河弧形阵地。这样,博布鲁伊斯克—波洛茨克一线就可以缩短约250公里。这个方案的另一目的是对付苏联游击队。德国人担心,未来撤退时,可能遭到游击队从别列津纳河两岸林区发动的袭击。

穿越别列津纳河的红军部队

上述方案,严格说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希特勒所说,每当德军的防线缩短,红军的战线也会相应缩短。对此,中央集团军群的将军们预料了一种理想状态:抓住苏军进攻前夜的时机开始撤退。这样可以迫使苏联人花很多时间重新部署。但意义恐怕也仅此而已。更何况,后来的事实证明,德国人根本没有料准红军的进攻时间。

1944年5月20日,布施陆军元帅来到元首大本营,向希特勒汇报了上述方案。可希特勒对此完全没有兴趣,还讽刺说,他原以为布施不是那种眼睛总往后看的将军。这话据说对布施刺激很大。此人是希特勒的狂热信徒。为了不辜负“元首”的厚望,他将坚决执行一切命令(4)

大概是为了提醒布施,5月23日,希特勒发布特别指令,坚持要不惜一切代价固守前线。受到希特勒羞辱的布施回到东线,也于第二天(5月24日)向属下各集团军司令官发出通知,口吻和希特勒差不多: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东部主战线,因为这是“希特勒不可动摇的意志”。他还传达了希特勒禁止在后方构筑预备防线的指示,同时要求“在主要作战区集中工程建筑部队不断加固现有阵地”(5)

对希特勒禁止构筑后方防线的指示,倒也不宜过分认真。因为前线是阳奉阴违的。根据第4集团军代理司令蒂佩尔斯基希的回忆,早在1943年秋季,德军就在奥尔沙和贝霍夫之间的第聂伯河上构筑了防区,这里大段的陡峭河岸可以阻挡苏联坦克的推进。别列津纳河一线的工事构筑也进行了几个月。(6)

更重要的是,据加肯霍尔茨证实,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当时也认为希特勒的指示是可行的。因为还没有“任何迹象”证实集团军群的东部主战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德国人当时观察的结论是:红军的重兵集结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相邻的两翼。(7)

简而言之,希特勒和中央集团军群都认为,红军的夏季攻击,不会重点打击中央集团军群的东部主防线。既然如此,集团军群的战术改进,似乎也不必那么急迫。

但是,德国人猜错了。红军的东线夏季攻势,第一个重点打击目标,不是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而正是中央集团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