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芬兰人的动摇和红军进攻的停滞
就在卡累利阿方面军发起进攻的第二天(6月22日),芬兰再次通过瑞典外交部向苏联求和。对此,苏联开出的条件是:芬兰总统和外交部长必须签署声明,表示愿意接受苏联条件。同时,芬兰国内也谣言四起。人们认为,可能会出现一个新政府来接受苏联的条件。(73)
就在这个重要当口,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突然从天而降,乘飞机抵达赫尔辛基。6月22—26日,双方在“十分紧张”的气氛中进行谈判。里宾特洛甫态度强硬,逼迫芬兰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绑在德国战车上。德国人软硬兼施,一面威胁要再次中断援助,一面又抛出诱饵,说可以让曼纳林当北部战线的德芬联军总司令。
慑于德国人施加的压力,加上曼纳林表示需要和德国保持关系来换取军队的给养,芬兰总统吕蒂决定把这个摇摇欲坠的联盟维持下去。他于6月26日签署了一项声明,保证绝对不会甩开德国去和苏联单独媾和。但芬兰人在这里使了一个小花招:吕蒂的声明未经芬兰国会批准,其实只能算是他的个人保证。而一旦吕蒂下台,这份保证也就不作数了。
但在目前,芬兰的命运还是和德国紧紧地绑在了一起。第二天(6月27日),赫尔辛基街头的种种传言都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大街上的德军分队。同一天,芬兰总理林科米耶斯在广播中声明,将继续和德国一道进行战争。至此,芬兰作为德国“盟友”的面目暴露无遗。三天后,美国和芬兰断交了。芬兰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74)
被苏联坦克压碎的一门芬军50毫米反坦克炮(德制PAK38型)
既然芬兰选择和德国继续合作,那么只好把前线极端艰苦的战斗继续下去。
在南卡累利阿,芬军一面撤退,一面与尾随而来的红军进行激战。一路上,他们布设了大量地雷和障碍物,破坏公路并炸毁桥梁。梅列茨科夫因此蒙受了惨重损失,进攻速度也迟缓了下来。这令莫斯科大为不满。6月23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发布训令,对梅列茨科夫的迟缓表示不满,要求他采取更果断的行动。接着,斯大林又开列了一堆任务清单:
卡累利阿方面军应以第7集团军主力继续向西,沿海岸攻击奥洛涅茨、皮特凯兰塔方向;同时以不超过一个步兵军的兵力转向北面,进攻科特科泽罗、普里亚扎方向,以此阻扰集团军右翼的芬兰军队撤向西北方,并协同第32集团军攻占彼得罗扎沃茨克。
第32集团军同样兵分两路,主力向西面的苏维拉赫季推进;另以部分兵力南下攻击孔多波加,从而逼向彼得罗扎沃茨克。(75)
6月23日,红军第7集团军强化了攻势。同一天,为了切断芬军的退路,红军还在拉多加湖东岸实施了登陆。支援这次行动的主要是切罗科夫海军少将指挥的拉多加湖区舰队,总计投入了:
78艘舰艇和辅助船只。分别编为炮火支援队、警戒队、运输船队和上陆工具队。
空军第7集团军和波罗的海舰队提供空中支援,出动约300架飞机。
登陆部队,主要是海军步兵独立第70旅(旅长布拉克中校)。
红军选择的登陆点,位于图洛克萨河和维德利察河之间,预定将在这一线切断拉多加湖沿岸的公路和铁路,以阻扰芬兰军队的撤退。
6月23日拂晓5时,作战行动开始。首先以区舰队的舰炮轰击了沿岸地带。接着,是苏联空军的轰炸。1小时后(6时),苏军第一批登陆兵上陆。他们打跑了岸边的芬军。这样一来,芬军就无法对登陆点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在先头人员掩护下,红军当天共输送3159人登陆,并夺取了一个正面4.5公里、纵深为2公里的登陆场。更重要的是,他们当天切断了奥洛涅茨通向皮特凯兰塔的公路。
后路受到威胁的芬军当然不会坐以待毙,第二天就发起了猛烈反冲击。由于苏军独立旅这时弹药所剩不多,战斗打得相当艰苦。从斯维里河一线撤下来的芬军也向登陆场大量涌过来。苏联人意识到,仅靠一个旅无力遏制芬军的反扑,便于6月24日向登陆场增派了海军陆战独立第3旅(旅长古季莫夫海军工程上校)。
独立第3旅顶着风暴冲上岸来!这样,登陆兵力就增加为2个海军步兵旅和1个高射炮团。总计6500人。(76)他们在飞机和舰炮的支援下击退了芬军的多次反击,死死扼守着通向皮特凯兰塔车站的道路。这迫使从前线退下来的芬军放弃公路,改由乡村小路向北撤退,一路上丢弃了大量重型武器。
芬军丢弃的装甲防盾
不过,尽管登陆部队给芬兰人造成了很大麻烦,红军却也没有捕捉到全歼芬军的机会。对此,莫斯科大为不满,将其归咎于卡累利阿方面军组织不力,作战无能,“致使敌人逃脱了我军的打击”(77)。
在莫斯科的催促下,主陆上的苏联陆军也在加紧进攻。6月23日,第32集团军夺取了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继续向彼得罗扎沃茨克挺进;第7集团军也调整了部署,调来炮兵向第二防御地带开火!苏联工兵则忙于排除芬兰人留下的巨量地雷。仅在洛杰伊诺耶波列到奥洛涅茨这段不长的道路上,他们就销毁了4万颗地雷。(78)
这段不长的道路耽误了苏联人很长时间。从6月21日发起进攻开始,直到6月25日,红军第7集团军才占领了奥洛涅茨。2天后(6月27日),第7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突至维德利察地域。在这里,他们和苦战了4天的登陆部队会合,协力攻下维德利察,然后继续向皮特凯兰塔方向追击。
当第7集团军向西推进时,其右翼兵团也向彼得罗扎沃茨克挺进。6月28日,他们在奥涅加湖区舰队的配合下,占领了彼得罗扎沃茨克(苏联所指定的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府)。至此,苏军基本收复了基洛夫斯克(摩尔曼斯克)铁路全线。(79)
战役拖到了6月底,卡累利阿方面军继续一面排除芬军的顽抗,一面向前推进。第7集团军虽然得到拉多加湖区舰队的支援,但可供利用的道路却非常有限,即使有,也被芬兰人用陈年大树给堵上,桥梁也被炸毁。战区内的大量森林、沼泽和湖泊,对逐次抵抗的芬军却极为有利。直到7月9日,红军第7集团军才前出至洛伊莫拉,第二天攻取了皮特凯兰塔市,可随后就被芬军的强大反击所阻止。北面,第32集团军于7月21日前出至连贡瓦拉以东,这里是苏联所主张的边界所在。
到7月10日,芬军已经退到所谓“U线”。如果继续撤退,除了中间阵地外,他们就只能回到1940年的边境线上了。(80)芬兰人已经没有什么退路了。他们的抵抗因此变得日益顽强,特别是当红军接近旧国境线时。在库奥利斯马,2个苏联师在复杂起伏地上被芬军小股兵力所牵制。战斗中,红军的队形被渗透,其中1个师的运输线被切断,一度靠飞机运输弹药和粮食维持。(81)
双方的激战一直持续到8月9日。此后战线趋于稳定,大致位于库达姆古巴、库奥利斯马、洛伊莫拉以东、皮特凯兰塔一线。(82)为了到达这条战线,红军一路洒下无数鲜血。战役期间(6月21日至8月9日),卡累利阿方面军损失了63603人(纯减员16924人,卫生减员46679人)。
加上列宁格勒方面军的11天损失,以及海军损失的2743人(纯减员732人,卫生减员2011人),红军在芬兰战役中一共损失了96375人,其中纯减员23674人,卫生减员72701人。损失坦克自行火炮294辆,火炮迫击炮489门,作战飞机311架。(83)
但上述统计并不完备。比如说,列宁格勒方面军6月20日以后近2个月的损失就没有包括在内。据国外近年的研究,连同被遗漏的几个时间段在内,红军的总损失大约为17万(纯减员4万,卫生减员13万)。(84)
对2个参战方面军的作战表现,苏联人的评估是不同的。列宁格勒方面军被认为更出色一些,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在6月18日就获得了苏联元帅称号。(85)
苏军摧毁的芬军Stug40型强击火炮
梅列茨科夫虽然在回忆录里吹得很牛,但他的卡累利阿方面军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受好评。战役结束后,斯大林发布了一项措辞严厉的命令,指责卡累利阿方面军左翼最后一次战役实施不力,并将其归咎于领导不力,指挥无能。而且部队中还混入了一些芬兰裔的指挥官,这些人被认为在对芬作战中不够忠诚。作为惩罚,斯大林下令,撤销库兹涅佐夫的方面军副司令职务,同时被解职的还有方面军参谋长和作战部长。(86)
相对于苏军而言,芬军因为依托着坚固工事和有利地形,伤亡要小得多,但总数也相当可观。到6月底,芬军的损失达到1.8万人。7月11日,伤亡又上升到3.2万人。(87)过了1个月后的8月17日,曼纳林告诉来访的德军统帅部长官凯特尔:芬军在夏季战役中损失了6万人。(88)现在关于芬军战役损失的常见说法是:总损失6.6万人。包括1.8万人被打死,4.5人万受伤,0.3万人被俘。(89)
为了补充损失,也为了凑足炮灰抵御前线的40多万苏军,这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小国把所有能够搜罗的人都拉进了军队。结果,到1944年8月,芬军人数反而达到了最高峰:53.1万人。(90)但芬兰人应该也很清楚,就算再怎么竭泽而渔地拼凑兵力,也无法挽救局面。他们的命运,最终是由东线主战场的胜负决定的。
而就在红军全线攻击芬军的第二天,也是苏德战争爆发三周年的1944年6月22日,在东线漫长的中部战场,真正的大决战,开始了!
(1) Leavenworth第17册附图,第3页;《梅列茨科夫元帅回忆录》,第330—331页;《苏联军事大百科·历史》下,第99—101页。
(2)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帝国与二战》)卷八,第247页。
(3) 《苏德战争》,第514页。
(4) 《欧洲的重组》,第418页。
(5) 《欧洲的重组》,第417页。
(6) 《欧洲的重组》,第416页。
(7) 《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第179—180页;《苏德战争》,第515页。
(8) 《外交史》卷四,第508页。
(9) 《欧洲的重组》,第418—423页;《外交史》卷四,第509页。
(10) 《二战史》卷八,第800—801页;《苏德战争》,第515页;《外交史》卷四,第511—512页。
(11)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第72—78页。
(12) 《梅列茨科夫元帅回忆录》,第327—328页。
(13) 《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675页。
(14) 《苏联军事大百科·历史》下,第1004页。
(15) 《二战史》卷九,第23页。
(16) 《苏德战争》,第517页。
(17) 《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675页。
(18) 《德国陆军的武器和秘密武器》卷二,第313页。
(19) 《苏德战争》,第516页;《二战史》卷九,第37页。
(20) 《二战史》卷九,第36、38页;《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和战斗伤亡》,第144页。
(21) 《二战史》卷九,第40—41页。
(22)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296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18页。
(23) 《二战史》卷九,第35—36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18页。
(24) 《列宁格勒之战》,第418、598页。
(25) Hyry先生访谈。
(26) 电子文档,芬兰1943年。
(27) 《二战史》卷八,第848页。
(28) 《芬兰在战争1939—1945》,第41页。
(29) Airfix1976年5月,第523页。
(30) 《芬兰空中力量1939—1945》附录。
(31) 《芬兰在战争1939—1945》,第51页。
(32) 《芬兰在战争1939—1945》,第55—56页。
(33)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297—298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18、428页地图;《苏德战争》,第516—517页;《苏联军事大百科·历史》下,第1004页。
(34) 《苏联军事大百科全书·历史》下,第1004页。
(35)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298页;《芬兰在战争》,第13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19页;《苏德战争》,第516—517页;《苏联军事大百科·历史》下,第1004页;《苏联军事大百科·地理》,第599—600页;《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概要》下,第233页。
(36) 《列宁格勒之战》,第418页。
(37) 《苏德战争》,第516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21、426、428页。
(38) 《苏联军事大百科·历史》下,第1004页;《二战史》卷九,第37—38页;《苏德战争》,第516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21页。
(39)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海军战例选编》,第46页。
(40) 《苏德战争》,第517页;《二战史》卷九,第35页。
(41)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海军战例选编》,第48页。
(42) 《苏德战争》,第722页。
(43)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299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29页。
(44) 《希特勒与战争》,第801页。
(45) 《列宁格勒之战》,第434—435页;《苏德战争》,第517页。
(46) 《苏德战争》,第517页。
(47) 《二战史》卷九,第42页;《苏联军事大百科·历史》下,第1004页。
(48)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299页;《二战史(德国观点)》,第544页。
(49) 《列宁格勒之战》,第444页;《苏德战争》,第518页。
(50) 《二战史》卷九,第43页;《二战史(德国观点)》,第545页;《苏德战争》,第517页。
(51)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300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44—446页;《苏德战争》,第517页;Airfix 1976年5月,第524页;《二战史(德国观点)》,第545页。
(52) 《二战史》卷九,第44页。
(53) 《苏联在二十世纪的损失和战斗伤亡》,第144页。
(54) 《列宁格勒之战》,第447页。
(55) 《列宁格勒之战》,第446页。
(56) 《芬兰在战争》,第13—14页;《列宁格勒之战》,第450页;维基百科,塔利—艾汉塔拉之战;Hyry先生访谈。
(57) Hyry先生访谈。
(58) Hyry先生访谈。
(59) 《芬兰在战争1939—1945》,第13—14页;维基百科,塔利—艾汉塔拉之战;Hyry先生访谈。
(60)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302页。
(61) 《列宁格勒之战》,第458页。
(6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卷九,第56页。
(63) 《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681—683页。
(64)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297页;《苏德战争》,第516页;《突击卡累利阿防线》,第37页;《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第339页。
(65) 《二战史》卷九,第38页。
(66) 《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第347—348页。
(67)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302页。
(68)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302页。
(69) 《苏德战争》,第518页。
(70) 《集团军战役》,第98页;《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第340页。
(71) 《突击卡累利阿防线》,第37页。
(72) 《苏联军事大百科·历史》下,第912页;《二战史》卷九,第46页。
(73) 《二战史》卷九,第50页;《欧洲的重组》,第424页。
(74) 《外交史》卷四,第561页;《二战史》卷九,第50页;《欧洲的重组》,第424页;《二战史》大事记,第270页;《二战史(德国观点)》,第545页。
(75) 《二战史》卷九,第47页。
(76) 《集团军战役》,第109页。
(77) 《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684页。
(78) 《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第344—345页。
(79) 《二战史》卷九,第48页。
(80) 《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302页。
(81) 《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第684页。
(82) 《二战史》卷九,第49页。
(83) 《苏联损失》,第144、262页。
(84) 维基百科,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转引自Ohto Manninen: Molotovin cocktail, Hitlerin sateenvarjo。
(85) 《二战史》卷九,第57页。
(86) 《斯大林:胜利与悲剧》,第1154—1155页。
(87) 《陆军历史系列: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第303页。
(88) 《苏德战争》,第519页。
(89) 维基百科,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
(90) 《芬兰在战争1939—1945》,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