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公司绩效
“绩效”的含义较为广泛。在通常意义上,公司绩效综合反映了一家公司的经营成果。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源较早,目前发展也已比较完善。根据评价的方法、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本评价阶段,成本评价兴起于19世纪初,采用的评价指标主要是成本;第二阶段是财务评价阶段,财务评价法于20世纪初取代了成本评价,成为评价公司绩效的主流方式,主要包括杜邦分析法、EVA理论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绩效评价在单一的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入了全面评价阶段,评价的方法、内容都更加丰富。全面评价以财务评价为主,并且兼顾了企业战略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全面评价法包含的评价指标体系繁多,其中平衡记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KPI)评价法得到了企业和学者的广泛运用。因为全面评价法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还兼顾了企业战略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较为完整地对公司绩效进行反映,因而我们对公司绩效的研究以全面评价方法为基础,并主要从经营绩效、竞争优势、创新绩效三个方面展开。
2.3.1 企业经营绩效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追求利润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来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20世纪初,杜邦公司构建了一系列企业经营和预算指标,并创造了杜邦分析法。杜邦分析法通过衡量企业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之间的关系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成为对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推动了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发展[30]。Melnnes(1971)对30家美国跨国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投资报酬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指标[31]。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发布“计量企业业绩说明书”,使用每股盈利、投资报酬率等八项指标来衡量企业经营绩效。1991年,美国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提出了EVA理论,EVA理论在利润的基础上,将创造利润的全部资金成本纳入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即只有当企业的利润高于获得利润的资金成本时才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EVA理论有助于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还注重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避免了企业因为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长远发展。1997年,Bacidore提出了修正的经济增加值指标[32]。
综合学界对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发现衡量公司经营绩效时“利润”为最核心要素,从利润为出发点,常用的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等。
2.3.2 企业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获取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Ambrosini,Bowman,2009)[33]。竞争优势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能够更迅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并在生产效能、产品质量以及新产品研发创新速度等方面具备高于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质[34](马鸿佳等,2015)。IT行业是处于高市场风险环境下的行业,公司往往面临行业环境的飞速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我们将公司竞争优势作为一个重要因变量进行研究,分析公司在何种战略态势下,可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Chamberlain(1939)提出,Hofer和Schendel(1978)最早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应用到竞争优势这一概念[35]。他们认为,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使其通过对资源的调配而取得的较之其他竞争对手而言的独特市场位势。此后,20世纪80年代,Porter开始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标进行了系统性界定。Porter结合了其竞争战略的思想,将竞争优势分为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Porter通过构建“价值链模型”,说明了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价值链(包括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核心过程及其辅助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每一种活动都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并且为企业实现差异化提供基础。Porter进一步指出,低成本竞争优势主要来自规模效益、学习曲线、产能利用率等因素的驱动;差异化优势的主要来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等[36]。Peteraf(1993)认为,竞争优势为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而言,公司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市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37]。王晓娟(2006)将竞争优势的度量指标分为企业绩效、创新绩效、顾客满意度三个维度,其中企业绩效用ROE、ROA、ROI三大比率测度;创新绩效用新产品销售比例,创新产品成功率测度;客户满意度用产品返修率来测度[38]。麦影(2010)用声誉、人才、创新能力及危机处理能力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竞争优势[39]。董保宝等(2011)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将竞争优势进一步细分为以下指标:能够降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能够为客户提供功能更丰富、性能更优的产品;能够提高执行操作流程的效率;能够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并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能够更加重视客户的需求;能够实现市场份额较快速增长[38]。陈占夺等(2013)结合了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以及董洁宝等对竞争优势衡量指标的界定,将产品性能、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生产效率、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六大指标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标。其中,产品性能、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三个指标符合Porter差异化优势的定义;产品成本、生产效率和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能够为企业带来低成本优势,符合Porter低成本优势的定义[39]。马鸿佳等(2014)综合陈占夺等人的观点,将公司竞争优势分为效率、功能及持续性三个维度进行衡量[40]。Schilke(2014)将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标分为两大维度:战略绩效、财务绩效,战略绩效包括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战略优势、拥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财务绩效包括税前利润率、投资回报率(ROI)、销售利润率(ROS)等[41]。Liu等(2018)使用独特的用户体验、更高的产品质量、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更先进三大指标来衡量竞争优势[44]。
从已有的有关竞争优势的研究中,可以总结为:竞争优势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为消费者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在行业内超越其竞争对手,并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2.3.3 企业创新绩效
企业创新的概念最早源自美国经济学家Schumpeter1911年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其认为创新为企业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一种活动,此后不同学者从多种角度对企业创新进行了研究[42]。企业创新绩效是对企业从事研发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的评价。目前对于创新绩效学界暂无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根据创新活动的产出进行定义,如Tierney等(2002)认为创新绩效指产品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实用的产出[43]。也有一些学者遵循过程导向原则,认为创新绩效指把创新想法(如发明、技术创新)落实到最终产品并且投入市场的过程[44]。
现阶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大多基于创新活动的产出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衡量,并多以专利数量作为企业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如Tsai(2001)[45]、温军等(2012)[46]、王素莲等(2018)[47]。使用专利度量企业创新绩效有一定的优势:专利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与研发创新有关的技术、发明及其发明者的详细信息,可以反映出研发创新活动的知识创造功能,且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可以方便地进行相关统计。然而,使用专利作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白俊红(2015)指出,专利只能反映研发创新成果的数量,无法反映出其质量的好坏,且对市场及商业化水平的反映存在明显的不足[48]。除了使用专利数量进行衡量外,一些学者用新产品开发情况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克服了单一使用专利指标的不足,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创新成果的应用情况以及市场化水平。朱有为等(2006)[49]、Pellegrino等(2012)[50]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对创新绩效进行测量。王晓娟(2006)用本企业新产品的销售比例水平、创新产品成功率来作为创新绩效的测量指标[38]。付敬(2014)用企业新产品项目数量及新产品销售收入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研究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51]。高辉(2017)使用新产品开发的速度、成功率、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等指标对创新绩效进行测量[55]。此外,也有学者结合了创新活动的产出及创新活动的过程两个角度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衡量,这种对创新绩效的衡量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Wang(2004)使用了行为、产品、过程、市场和战略创新五个维度进行创新绩效衡量[52];郭爱芳(2010)对创新绩效的测量包括了新产品开发速度、创新项目成功率、新颖程度等[53]。
除了以上较为直接的指标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通过测算研发创新的效率来反映创新的绩效水平。效率是一个相对指标,为创新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该比值越高,说明公司能用较少的投入换来较大的产出,研发创新活动的效率越高,创新绩效越好。张海洋等(2011)使用了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新产品技术效率分析框架[57]。易靖韬(2015)控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使用专利作为研发投入产出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与专利、新产品开发等直接指标相比,研发创新的效率更能反映企业创新的能力,因而是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较好指标[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