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父母教养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无条件:接纳是全心全意去爱

爱是要感受孩子的感受

经常听到不少家长说:“不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跟孩子平时要聊点什么才好呢……”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小问题起矛盾。其实,造成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忽略了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爱就是要能够去用心感受孩子的感受。

比如,3~6岁的孩子遇到挫折或不舒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哭,但每个孩子哭都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或是缺乏安全感,或者是因为希望得到关注,总之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哭,所以需要父母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的需要,只要心平气和地感受他们的感受,用心与他们交流,会很容易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孩子们的小世界里面,容不下不开心的事,他们需要发泄,我们要包容他们发泄时用的各种方式。我们要抱抱他们,给他们安全感,再试着解读他们的世界,开导他们,使他们快乐起来。孩子们也会因此而爱我们,会主动亲我们,而且带着满脸的幸福……

那么,怎样做才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呢?

常见的场景比如:

孩子被烫到了说:“我烫到手指了,妈妈!我烫到手指了,真的好痛!”

并大哭起来。这时,妈妈说:“哪有那么严重啊?”孩子说:“我真的很痛啊。”妈妈继续说:“一会就好了,别跟小孩似的老哭。”孩子继续哭。妈妈说:“你是男子汉,怎么动不动就哭鼻子。轻微烫了一下,能有多痛,真是娇气……”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努力地向妈妈传达他的感受很糟糕,但是妈妈却在不断否定这种感受,并且用言语强调甚至是打击,“哪有那么疼啊,一会儿就好了,别跟小孩似的,真娇气”传达给孩子一种“你是男生不要娇气,不该哭”的信息。

相信那一刻,孩子内心会更痛,比手指还痛。因为他的感受并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和接纳。同样的场景,如果妈妈能够真切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孩子烫到手指了,哭着说好痛。)妈妈如果说:“哇,看起来真的很痛,是不是痛死了。”并且及时给孩子吹吹,孩子会立刻缓解。如果妈妈再说:“感觉烫得很严重啊,这么疼!我们赶紧处理一下,先用凉水冲冲,然后再上点药。”

想必,无论多痛的孩子,此刻也会因为妈妈的关注与设身处地去为自己着想而使疼痛缓解。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只是顺势而为,回应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则从“疼痛”的感受层面自动进入了理性层面,在妈妈同理心的回应下,理智会战胜情感。

家长和孩子就像两个容器,孩子是小烧杯,父母是大烧杯,当孩子烧杯中的情绪自己容纳不了的时候会第一时间倒给父母,而现实中却是父母把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儿地倒给孩子。如果不能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就会出现上面例子中前一种妈妈的回应方式,妈妈看到孩子哭自己会更加烦躁,就会把自己的烦躁又塞回给孩子,往往结果就是两个人的情绪更加激烈了。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需要接纳孩子感受的事情。

比如,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想要玩具,而父母各种讲道理加威胁最后在孩子“一哭二闹三撒泼”,父母“一哄二吓三沮丧”的状态下草草收场,导致大人孩子心情都糟透了。如果是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孩子的当下心理,事情往往会变得容易很多。

如果家里有同款玩具,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想要这个玩具呢?给妈妈说说它和家里的玩具有什么不同呢?”父母和孩子一起分析买玩具这件事的时候,孩子得到了尊重,也会变得理性,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大人想的那么难缠。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给孩子买玩具,也要理解孩子得不到玩具的难过心情。很多时候,孩子要的是被父母同理心对待,越是不被这样对待,越会通过无理取闹让大人下不来台。即便真有少数孩子因为不给买玩具躺在地上不起来,也是在考验父母爱的原则性,后面我们会讲到。

再如,孩子说讨厌幼儿园,讨厌某个小朋友,不想去上幼儿园或不想和某个小朋友成为朋友的时候,能够接纳孩子感受的父母会说:“哦,我太理解你了。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不太喜欢上幼儿园。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吗?”同样,当孩子说他讨厌某个小朋友的时候,首先接纳孩子的感受,“某个小朋友肯定是惹你不开心了,是吗?”得到孩子肯定答复后,可以继续说:“可以给爸妈讲讲,这个小朋友究竟做了什么让你生气呢?”

在这样的问话中,只是显示了父母的一次回应,对于孩子的感受往往需要很多次的回应,这有点像我们成年人听自己的好朋友吐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吐槽本身是有疗愈效果的,当他说完不开心,我们说:哇,他这样对你,你一定很难过吧,他说:可不是吗?别提我多难过了,然后我们就会继续说:噢,他这样做,你很生气吧?他说:对!我太生气了,你太懂我了!

实际上,同理心是一种感觉,就是让对方觉得你懂了他,而懂得是沟通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爱的重要表现。因为一个不懂我们的人,我们怎么会觉得他爱我们呢,如果爱也爱不到点上,对吗?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用好同理心,成为孩子的知心人,去感受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