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喜欢打人
当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知道了自己小拳头的厉害后,于是就开始了打人这种攻击性行为。其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孩子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扔玩具;想吃东西了,妈妈要是动作稍慢了,孩子就会一把推开妈妈的手。
孩子的攻击性是常见现象,在成长的特定发展阶段,有打人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父母恰当应对,打人行为就会消失。而且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父母正确引导,孩子的攻击倾向是能够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的。不过,有些孩子的打人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交,甚至无法继续上学,这就是问题了。
瑞瑞5岁了,上幼儿园中班,妈妈发现她脾气越来越大,只要不高兴或者自己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就动手打人。老师常常跟妈妈反映,瑞瑞在幼儿园,行为比较随意,大家一起正上着活动课,结果她却任性地去推一下前面的小朋友。到了下课,便会跟小朋友抢玩具,只要是她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如果对方力气比较大,她趁对方不注意就打人或咬人。放学回家后,妈妈若问起来:“你为什么要打别的小朋友呢?”她总会满脸不在乎地回答说:“我就是要打他。”妈妈听了哭笑不得。平时孩子跟大人一起时也喜欢动手打人,妈妈当场批评了她,她也听得懂,也承认错误。不过,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了。
看见孩子喜欢打人,妈妈感到十分苦恼。
孩子喜欢打人,实际上是用这种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感情,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会改正。其实这样的看法是有偏差的,需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自然改掉这个坏习惯。
孩子为什么喜欢打人?
1.为了达到某个目的
孩子可能会通过攻击行为达到某个目的,比如抢到玩具,发泄情绪。孩子知道通过攻击会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通过打人让其他孩子听从自己;通过打人可以赢得更多小朋友的跟从。如果孩子常常使用攻击行为,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个坏习惯。
2.是一种模仿行为
孩子的一些行为来自对身边环境的模仿和学习,比如父母经常打孩子,电视里的各种打斗暴力行为,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学习或模仿的行为。
3.为了吸引注意力
孩子的攻击行为也是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一种方式,有的孩子之所以喜欢打人,那是因为他在平时生活中不会得到老师、同学,甚至父母的关心和注意。但是他需要这种受关注的感觉,所以通过打人来吸引人的注意力。
4.情绪发泄
孩子喜欢打人有可能是对挫折的发泄,当孩子做某件事情遭遇失败的时候,他很生气但无处发泄,便会通过打人、抢东西来平衡自己的心情。
5.争强好斗的性格
有的孩子喜欢打人,可能性格中有争强好斗的一面,当然这是比较少见的情况。大部分孩子喜欢打人其实跟其年龄以及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对攻击性强的孩子,父母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性格需要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渐改掉喜欢打人的坏习惯。
小贴士
1.冷静对待孩子的打人行为
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父母需要冷静。假如孩子一打人,父母就表现得太紧张,对孩子的什么要求都答应,那孩子就会认为打人是有用的,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打人行为。而有的父母表现太过激动,这样也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记。
2.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产生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攻击行为,然后否定其攻击性。比如孩子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那父母就应该要求孩子把玩具归还给小朋友,并告诉孩子打人是错误的,以此减低孩子攻击行为的内心动机。
3.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父母可以以身作则,与长辈、邻居、朋友保持友好的关系,告诉孩子人生来应该属于群体,而群体需要协作而不是敌意。比如,要想让其他小朋友喜欢自己,应该友好、团结,这样才能赢得小朋友的青睐。
4.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孩子
当孩子打人的时候,父母应该有正确的态度,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孩子:打人是不对的,是不允许的。温和地告诉孩子这些道理,反复具体地讲,孩子就会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就会慢慢控制想要打人的心理。
5.提高孩子的自信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件事,除了打人,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可以好好说话,或者用友好的行为,才可以解决问题。一旦孩子懂得这些道理,自然就不会再选择用攻击行为去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慢慢成长,一旦发现孩子细微的进步,应及时表扬,让孩子感受到爱,从而强大内心。
6.别让孩子从攻击行为中获得好处
其实,孩子并不是故意通过打人来抢东西,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孩子从攻击行为中获得利益,比如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那他就可能把打人和获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行为来与其他小朋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