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不敢去接受挑战,故而选择了拖延
周末早上,沫沫坐在客厅里发呆,一句话不说,整个人散发着颓靡的气息。
和沫沫一起合租的室友在屋子里进进出出忙个不停,扫地、拖地、擦桌子,还用音响大声放着周杰伦的《彩虹》。室友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美好的周末,沫沫一大早就蔫头耷脑?而沫沫看着哼着歌开心地挥动拖把的室友,情绪有些被感染,但还是闷闷不乐。
“你现在哭丧着脸,很像失恋。换一件衣服,我们待会出门去看电影?”室友提议说。
“我没心思出门,我明天要交的一份策划还没做出来呢。”沫沫回应道。
“明天就要交?那你趁着现在有时间快点去做啊,还坐在这里发呆干嘛?”
“我也知道时间很紧。其实,我从昨天晚上就想动手去做,可就是动不起来。”
“为什么动不起来,你到底想不想和我去看电影?”
看着室友快生气了,沫沫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那份策划案是之前已经做好了的,结果客户不满意,改来改去都好几次了,整篇策划几乎像重写了一遍,最后还是被打回来了。我现在看着那篇策划就头疼,脑细胞快死光了,不知道怎么改好这篇策划案。本来昨天晚上想去做,可我心理压力太大了……”沫沫越说越沮丧,唉声叹气的。
有些问题,压在心里时很痛苦,一旦说出来,反而变得轻松了。发泄完后的沫沫,情绪平静了很多。她知道,这是自己的工作,再难也得去做。打开电脑之后,沫沫暗暗给自己打气:“这次一定行,慢慢来……”在自我勉励中,时间过得很快,沫沫的策划案也接近尾声。
其实,沫沫原本打算在前一天晚上就做好策划案,为何会拖延到第二天早上呢?
2007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教授发现,人们拖延行为的产生与恐惧有一定的关联。
两年后,也就是2009年,卡尔顿大学的提摩西·A.派切尔教授带领两位研究生通过研究验证证明:导致拖延症的恐惧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现不好丢脸、伤自尊而拖延;还有人则是害怕自己失败了,会让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拖延。
沫沫的拖延行为,就是因为内心存在恐惧。她害怕交不出一份满意的策划案,让客户和老板失望,因而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她才会把工作往后拖。
做业务的S,一大早接到上司的电话,让她两天后递交一份市场分析报告。S很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这直接关系到上司对她看法,也是对她能力的考核。不过,S以前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对数据不太敏感的她,知道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时,心里很慌,因为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想了想,决定先把这事放着一下,上午先去见客户,下午再来做。结果,中午跟客户一起吃饭,回来时已经下午三点了。S有点着急了,那份市场分析报告怎么办?得收集大量的数据,得分析产品的优劣势,还得做表格……“要不第二天再做吧?现在思绪也有点乱,反正还有一天时间”,S的脑海中冒出这样的想法。与此同时,又有另一个声音说:“你不能再拖拉了,这关乎老板对你的评价!”
终于,S还是决定,当即就去做这件事。真正开始了行动,S深吐了一口气,整个人都变得轻盈了。内心的害怕和焦虑,也逐渐烟消云散。
个体长时间处于舒适区内,心理抗压能力的阈值会变得很低。或许,你我都曾有过像沫沫和S那样的境况,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稍有挑战性的工作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焦虑:这件事情太具挑战性了,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如果一直害怕承担失败带来的后果,那么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永远都无法开始。因为害怕失败,内心的恐惧会逐渐转化为焦虑,导致拖延。如果摒弃对失败的恐惧,踏出第一步,拖延带来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将逐渐转化为成就感。
尼采说过:“世间之恶的3/4,皆出自恐惧。是恐惧让你对过去经历的事苦恼,然后惧怕未来即将发生的事。”实际上,如果我们不去预料失败后的情况,只把握好当下,开始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尝试着从焦虑中迈出第一步,安慰自己说“你可以,你能行”,心中所恐惧的困难就会被自信和行动一点点稀释溶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一句很受用的话:“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失败怕什么?失败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也是成功的必经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