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被逼到最后一刻,才能激发出动力
作者柏邦妮记录过自己这样的感受:“经过无聊的7小时剧本后,分秒必争地赶回家,编辑们全体在等着我的封面文章,趴在电脑前一口气写够5000才作罢……时间紧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
生活中,很多人都和柏邦妮有着同样的感受:将工作拖至最后,在剩下的几个小时内,加班加点,反而能聚精会神,产出高效率。
美国特拉州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人们产生拖延的心理原因时,提出了一个名词:寻求刺激。他们认为,当人们在高压下做事时,肾上腺素会上升,能给他们带来刺激。所以,有些人很享受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
某公司的数据统计员Z,她的工作周期制度是每个月做四次数据统计。换句话说,每个周末来临前,Z必须得统计好这一个星期的数据。Z最喜欢周一,当同事们都绷紧神经投入工作时,她比较悠闲,因为还有五天时间来统计数据。
就这样,在每个星期的前几天,她总是悠悠地去做其他的事情,觉得这种工作方式很轻松。可是,到了周五,同事们的工作任务轻松不少时,Z需要整理几个部门整个星期的数据。往往到这时,她才意识到时间转瞬即逝,必须要熬夜干活,踩着时间的最后节点完成手里的工作。最后,再暗暗感叹自己是一个“天才”。
关于这种心理,牛津大学朱克曼教授说:“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任务,直到越来越接近最后期限,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推迟任务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经历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拖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我们总将拖延本身变成一种压力,认为压力才最终成为前进的动力。但心理学家发现:虽然紧迫感会带来一定的工作效率,事情被拖到最后也自然地面对了巨大的压力,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做事,不但会消耗我们更多的心理能量,还很容易引发焦虑。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工作后,会让人筋疲力尽。
艾瑞克是一家外企的市场部经理,他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市场部乃至全公司的的业务,在平常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甚至找不到时间度假,工作永远做不完。后来,他接受了一位效率专家的建议,时间变宽裕了很多。
艾瑞克说:“我每周工作50~55个小时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也不需要把工作带回家做。甚至,每天完成与过去同样的工作任务,还能余出一个小时。我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每天制订工作计划,把工作按重要性依次排序。过去工作,习惯先做简单容易的事情,把最难做的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或者是想利用许多零碎的时间解决。现在,每天一定用整块空白时间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依次做第二项第三项,不重要的事情留在最后。把最困难的事情最先完成,避免了拖延情况的发生,少了不安和焦虑。”
艾瑞克节省时间的方法,就是立即处理,拒绝拖延。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拖延,享受拖延带来的负面快感,当有一天大脑和身体承受不起这种刺激的时候,就很难再成为“正常”行列中的一员。学学艾瑞克的方法,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条例列出来,踏踏实实地工作。今日事,今日毕,不只是一句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