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常见疾病的防护
宝宝腹泻有哪几种类型
判断宝宝是否腹泻,不能单凭大便次数是否增多来定,还要看大便量是否增加和大便性质是否改变。仅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依然是成形的,称假性腹泻。根据引起腹泻的原因,腹泻大致分成以下3类。
(1)生理性腹泻。有的宝宝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添加辅食品后腹泻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泻的宝宝,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体蛋白质后,甚至在受到日晒、风吹或衣服的摩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
(2)消化不良性腹泻。在宝宝期引起的腹泻,最常见的是由于喂养不当,不是吃得太多,便是吃得太少;天气太热,突然受凉;频繁调换新的食品等,均可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消化不良性引起的腹泻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大便呈稀糊状、蛋花汤样或水样,甚至带有黏液。
(3)感染性腹泻。由于细菌或病毒真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称感染性腹泻。患有这类腹泻的宝宝多数有发热症状,呕吐不一定是主要症状,粪便有异常臭味,含有黏液或脓血,如果不及时治疗,腹泻会持续或加重。
感染性腹泻由于引起腹泻的病原体不同,其腹泻又各有其特点。
①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轻的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重的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脉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因为发病很急,肠道的病变还未形成,患儿不但没有腹泻,有的还可能便秘。
②由病毒(多为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11月,9月份是发病高峰期,又称秋季腹泻,多见于营养良好的6~18个月的宝宝。秋季腹泻起病急,体温升高至38~40℃,同时有感冒症状,在发病当天就有腹泻。大便像米汤或蛋花汤一样,有少量黏液。由于大便量多,常像水一样冲出来,因此患儿很快就出现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患儿有严重口渴和哭闹不安等现象。
空肠弯曲菌是宝宝感染性腹泻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发病率是感染性腹泻病例中第2位,仅次于菌痢。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期,尤以2岁以下最多。潜伏期3~5天,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呕吐和腹痛,接着出现黄色带有奇特恶臭的水样便,也有少数为黏液或脓血样便。
③真菌引起的腹泻。大便色黄稀薄或呈绿色,多泡沫,非黏液,呈豆渣样,平时体弱、营养不良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的宝宝容易发生。
④寄生虫引起的腹泻。多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粑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如何有效预防宝宝腹泻
(1)鼓励母乳喂养,尤以出生后4~6个月和第1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在夏季频繁更换乳品品种或断奶。
(2)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食具应煮沸消毒。
(3)注意水源清洁,饮用水需煮开后才能给宝宝饮用。
(4)按时添加辅食,但不能几种辅食同时添加,以免增加宝宝的肠道负担。
(5)夏季天气炎热时避免过饱,或食用不易消化或富含脂肪的食物。
(6)防止宝宝用手抓食物吃,餐前便后要认真用肥皂洗净小手。
(7)及时治疗营养不良及佝偻病等,注意防止腹泻发生。
(8)宝宝患全身性疾病时,应多饮水,根据病情,调整饮食。
治疗腹泻的原则是什么
治疗腹泻的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饮食。腹泻较轻者可在家治疗,应适当减少进食量,停喂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富含脂肪的食物。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次数及喂哺时间适当减少,暂停辅食,吐泻好转后逐渐恢复病前饮食。人工喂养儿,年龄在6个月以内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牛奶或奶制品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可食用粥、面条或烂饭、菜汤、菜泥、鱼、肉末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以补充钾盐。病毒性肠炎患儿应慎用糖类食物,可改食豆制代乳品。轻度脱水患儿,可服用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或自行配制米汤加盐溶液或加糖盐溶液。
如何预防宝宝的秋季腹泻
秋泻主要是通过胃肠道途径传播。因患儿粪便中含有大量轮状病毒,且较为稳定。因此,易污染环境,经口而入,造成局部流行。另外,因照管人员双手不洁,污染奶具、玩具、奶制品等造成的感染也很常见。宝宝一旦发病,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其中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蛋花汤样,而且量多,故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一般比菌痢严重,易出现酸中毒,血压下降等,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预防宝宝秋泻,关键是要加强饮食、饮水的卫生管理,做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患儿的奶具、用具、玩具等要保持清洁,并注意消毒。
处理宝宝的秋泻要注意:
(1)不要盲目使用抗菌素。
(2)不要盲目使用退热药。因服用退热药会大量出汗,加重脱水。如果宝宝体温过高,可采用物理降温。
(3)可少量多次地喂些清淡流质饮食。如有呕吐症状,不可强行喂食,应暂停喂养数小时,使肠胃充分休息。
(4)足量补液。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宜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此剂含适量氯化钾、钠及小苏打、葡萄糖,只要按说明加入一定量的开水即可。此液符合生理需要,适用于轻、中、重度脱水患儿。
如腹泻严重,重度脱水可能危及宝宝生命,需及时就医。
重症腹泻宝宝的家庭护理
重症腹泻的宝宝应立即送医院治疗。细菌性感染者应在控制感染后2~3天,再恢复正常饮食;轮状病毒肠炎为自限性疾病(即使不治疗,过一段时间也会自然好转),饮食可适当限制哺乳次数或缩短每次哺乳时间,暂停辅食,即使粪便仍稍稀,也可在5~7天后恢复正常饮食。人工喂养者需将牛奶稀释后喂食,随着病情好转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宝宝出现夜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宝宝夜惊是怎么回事
宝宝出生6周后,由于生长发育快,容易出现缺钙现象。血钙降低,会引起大脑及自主神经兴奋增高,导致宝宝夜惊、夜醒、夜啼。可一旦父母的手握住宝宝的小手,宝宝就会立即安静下来。手一旦拿开,他就好像又会很害怕,大声哭起来。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夜惊症”。
宝宝夜惊产生的原因
由于6个月以前的宝宝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较差,导致睡觉时易出现夜惊的现象。出现夜惊的原因,除接触的人与环境等非常态因素外,宝宝自身方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缺钙;二是肚子胀气。
宝宝缺钙容易导致睡觉时受惊。缺钙的早期表现为夜惊、枕秃、喂养困难等,应及时找医师,做进一步检查,并按医嘱补充钙和维生素D。
另外,相当多的夜惊原因是宝宝肚子胀气。奶嘴孔的大小不适、妈妈喂奶的技巧不好、拍气的方式不对等都可能造成宝宝在夜里胀气,导致肚子痛而哭个不停。所以医师常建议用手掌按摩小宝宝的肚子,以减少小宝宝肚内的胀气。
宝宝夜惊怎么办
宝宝夜惊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但反复发作、次数较多者,可在医师指导下用镇静剂,以控制夜惊发作。在检查无疾病的情况下不必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现象就会慢慢减少。诱因解除后即能自愈。
使宝宝免于夜惊的家庭常用方法:父母可连续几个晚上,注意宝宝夜惊发生的时间,然后在发作前10~15分钟唤醒宝宝,使其保持清醒4~5分钟后,再让宝宝熟睡。
总体来说,想避免夜惊的类似情况反复出现,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让宝宝受刺激,是最好的方法。
什么是宝宝睡眠障碍
宝宝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不安,睡眠时频繁打鼾、磨牙、张口呼吸。此外,还有睡眠时呼吸暂停、喉头哽咽、梦呓、遗尿以及睡眠中肢体抽动等。宝宝睡眠出现障碍与大脑的发育有关,由于大脑皮质发育延迟而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发育逐渐完善,宝宝睡眠障碍将会逐步得到改善。
宝宝睡眠障碍的防治无须药物治疗,尤其不宜使用镇静催眠药。首先,父母要了解正常睡眠的知识,遵循宝宝正常的昼夜睡眠规律,促使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其次,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很重要,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护理宝宝的方式简单粗暴,随意训斥宝宝,使宝宝精神焦虑就会引发宝宝睡眠障碍。换句话说,父母对宝宝的支持、鼓励和安慰,对宝宝睡眠障碍的解决相当重要。
当怀疑宝宝睡眠有问题时,要到医院做睡眠呼吸监测和一些其他的检查,明确病情,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