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记账
区块链解决第三方信任问题,靠的不是行政、经济、法律和道德方法,而是彻底改造不诚信系统。也就是说,它是霸王硬上弓,所有事情都在那里明摆着,没有谁能操控得了,也没有谁能加以篡改。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它拥有两大杀手锏:一是去中心化,二是分布式记账技术。
去中心化及其必然趋势
去中心化是指区块链体系中没有中心化硬件或管理机构,任何节点和参与者都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通俗地说就是,在这其中没有领导,没有规定非得听谁的,也没有谁可以“打击报复”其他人。而这样一来,因为没有了管理层,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的IBM公司认为,与中心化设备网络相比,区块链至少能降低99%的管理成本14。
“去中心化”一词,国内最早是由币圈中人翻译过来的,英文是“Decentralized”,这样的译法多少带有一点主观和政治化色彩;相反,我国台湾人普遍把它译为“分散式”更准确。理由有二:一是软件系统中的网架结构一般分为两种,即单中心和多中心(分布式);二是中本聪当初在整篇论文中并没有提到Decentralized这个词,而只有Peer-to-peer(P2P)。正因如此,以太坊的核心开发团队Ethcore在2016年6月召开的W3C区块链标准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以后不再使用Decentralized,而是会用P2P、Secure、Serverless这类纯技术性词语加以替代15。
区块链去中心化后的公链是全网公开的,并且是程序开源、账本全网可查,唯有如此才能让人相信。否则,你这么一个东西许多人都不懂,既没有董事会也没有理事会,连个出来指挥协调的人都没有,更没有法律保障,还有谁敢相信呢?唯有做到这两大公开,就像我们平时搞AA制活动一样,把所有账本都摊出来给大家看,才是真实、可信、合法的。
以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为例。这个神秘人物2009年将比特币代码开源公布出来后,一开始并没有人相信,所以没人“挖矿”。一方面,别人不知道比特币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别人也不相信你会如此大公无私。无奈之下,他只好自己默默无闻地一个人在那里挖矿,以保证每10分钟能产生一个区块,就好比工厂开在那里总不能关门大吉一样。
就这样,他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钱包地址一共获得100多万个比特币奖励,才在2010年玩彻底失踪。一方面,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接着挖矿了,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再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另一方面,这也符合他的去中心化思想,他觉得自己还是从此彻底消失更好。
对于这样一位明明可以靠才华成为全球首富,却偏偏喜欢凭性格青史留名的传奇人物,玩神秘主义是最符合区块链去中心化精神的——他不但从来没有动用过自己拥有的比特币财富,也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就连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都完全置之不理。他独自发明了比特币,早期时还亲自参与匿名指导,只是当后来媒体纷纷表示已经找到中本聪本人,甚至还有许多人现身说法称自己就是如假包换的中本聪时,他才不动声色地在电子邮件中表示“我们每个人都是中本聪”。意思是说,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中本聪,但他是不会抛头露面的。
从现实来看,区块链产生之前的网上交易和消费都必须依靠信用做背书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如银行、清算机构、交易所、公证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的存在,不但提高了网络运营成本、降低了运营效率,更存在着安全和信用隐患。这里的运营成本和效率,是指由于各国货币、信用价值不同,清算体系又不兼容,势必会给全球贸易和汇兑增加许多摩擦成本。这里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指黑客攻击和各种人为破坏;而信用隐患,则是指政府信用欠缺,如拼命滥发货币造成货币急剧贬值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因为拥有去中心化功能,统一了全球货币和交易,才使这些问题和隐患迎刃而解。就好比说,为了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对方在网络上“是人是狗还是鬼”,那就必须建立一种可追溯的、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机制,区块链因此应运而生。
接下来的问题是,区块链因为去中心化使得系统全透明,是否就应该令人害怕呢?其实大可不必。退一步说,这是一种历史必然,怕也没用。从人类发展过程看,货币从去中心化到中心化再到去中心化的演进过程是必然趋势16,如图1-3所示。
图1-3 货币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演进
(图片来源:搜狐网)
还可以列成表格(表1-1)。
表1-1 货币发展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从上容易看出,去中心化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并非不要监管,甚至它根本就脱离不了监管。
换个角度看,这种去中心化也决定了它与传统IT技术的根本区别:传统IT技术都是从分布式到集中,唯有区块链是从集中到分布式。
分布式记账
分布式也叫去信任化,指任何一位参与者都可以毫不避讳地对其他人不信任,并有权对区块链上记录的所有交易进行核查。只不过,核查可以,但不能进行修改,否则立刻会暴露你的小动作。究其原因在于,这种核查是通过数字加密技术进行的,如果你篡改了其中的任何数据,都会导致以后生成的随机散列与原已得到验证的散列不匹配。
正因如此,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5年比喻说,区块链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它能让人们在互不信任并且没有中立机构的情况下,做到相互信任和相互协作17。
分布式记账也是记账,而只要提到记账,大家自然就会想到账本和记账方法。不用说,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有什么样的记账方法就会采用什么样的账本;而采用什么样的账本,又必须符合相应的记账方法。
人类最早的会计思想萌芽于距今约300万年~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直到1494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威尼斯出版全球第一本复式记账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才进入近代会计时代。在这之前长达数十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采用的一直是被称为“流水账”的、漏洞百出的单式记账法。自从复式记账法出现后,因为任何一笔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得到反映,并且确保会计等式平衡,所以差错才大大减少,但这一历史距今也才不过600多年18。
如果说复式记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对账验证功能引入记账过程,那么区块链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对账验证功能引入数字记账技术。更重要的是,区块链的这种对账验证无须人工参与,而是与生俱来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式记账虽然也称之为记账,却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会计记账,而是特指区块链技术之一。
在这种分布式技术下,数据信息分布在整个网络或由多个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里,每个参与者都有一个唯一的、真实账本的副本。建立在密码学原理基础上,可以在网络中的不同站点、不同地理位置分享资产数据库,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电子资产数据库。也就是说,每一笔新的交易都会在每个参与者账本副本上同步反映出来。而正常的账本更新,会根据网络中达成共识的规则,由一个或几个甚至所有参与者共同完成。
容易看出,分布式记账的主要目的也是去中心化。它与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的区别在于,这种账本的记录和修改权不再由某个指定的人所独占,而是人人都可参与进来,并且可以在不同地方参与。
分布式记账的规范称呼是分布式记账技术,也称分布式总账技术、分布式账本技术19等。从区块链的官方定义看,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技术层面看,区块链是一种由不同节点共同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二是分布式记账的应用范围要比区块链技术大。
表1-2可能叙述得更清楚20。
表1-2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的关系
明白了上述区别,就知道为什么现在有许多企业更倾向于分布式账本技术而不是区块链了,因为它们只有这个能力去做分布式账本技术,并无法保证自己就能做成区块链(最长的那根链)21。
但即使如此,也请不要小看了分布式记账,它是一种强大的颠覆性创新,完全有可能变革公共和私人服务的实现方式,从而通过广泛的应用场景去提高生产力。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是谁在记账、给谁记账、记的又是什么账呢?
先来看是谁在记账。按理说,在某个时间段里一旦出现新的交易,区块链中的每个人都可以记账;但实际上,这其中必定有一个是记得最好、最快的人。当系统找到这个人之后,就会把他所记录的内容誊写到账本上去,并且把该内容发给系统里所有的人,让他们通通照此进行备份。这样一来,系统中的每个人就都有了一本最新的、最完整的、相同的账本。这样的铁证如山,谁都否定不了。而这个记账记得最好、速度最快的人就是这个时间段里的“记账员”,或者说这笔账就是“他”记的。
再来看给谁记账。理解了上述过程,现在我们以比特币为例。打开比特币区块浏览器,点击任何一个区块,都能看到里面包含的所有交易,而这实际上就是区块链记的账。由于区块链记账不能篡改和销毁,所以这种记账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序时日记账。
最后看记的是什么账。因为每个区块都有大小限制,并且不同时期的大小可能会有调整。每一笔计入区块的交易都需要支付手续费给矿工,这和过去在银行柜台汇款时需要支付汇款手续费是一样的道理。区块链的服务对象是开放的,这就好比无论是谁去汇款,只要你愿意支付汇费,并且有明确的收款地址,银行是不会拒绝你的。正因如此,只要你的这笔业务愿意并且支付足够的手续费,那么这笔交易就可以被记账,相反则很可能难以被打包,即记不了账。
顺便一提的是,分布式记账并不表明区块链只能用于记账。在此基础上,它还有着更多创新性应用;并且,形式也不仅仅只是二进制数据,还包括文本、音频和视频等,主要受制于区块大小和交易手续费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