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设计过程概述
时装设计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色彩。尽管你可以从无以计数的网页和博客中立刻获取时装秀的相关信息,但它通常会显现出神秘感——就仿佛圈内人对私家秘密守口如瓶,而圈外人只能偷窥其中的精彩一般,而这些资讯正预示着潜意识中存在的共通的时代潮流。
设计师绘制草图、选择面料并在模特身上进行立体裁剪和试衣的过程和画面,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确,这些步骤是设计体验中非常核心的部分。但是要想更多地了解设计师如何拓展他们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却会无从知晓。
并非每位设计师的设计过程都始于草图的绘制,事实上,一些设计师根本不画草图,唐娜·卡兰(Donna Koran)和伊莎贝尔·托莱多(Isabel Toledo)就是两个这样的例子,他们更愿意从面料选择开始,或从平面纸样和三维立体造型的方式开始。没有两个设计过程是完全相同的。由于个人设计哲学和审美的差异,每位设计师都会有其各自不同的设计过程。
对于时装设计构思多样性的研究正是本书力求捕捉的要点问题。这样可以重点体现出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并以此来打破传统设计过程中单一的构思思维模式。
其他章节则围绕着设计过程提出了“普遍适用的万全之策”的实现步骤:设计研究→草图绘制→平面纸样/立体造型→面料→制作。这样的顺序被业内众多设计师所接受,对于实用的设计进程模块的建构而言,这些步骤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设计顺序本身也不是唯一的。设计师应该根据他们自己特定的视角和本能驱使,采纳借鉴或者颠倒运用这一过程。
或许最好的建议就是,你可以按照任何对你有效的顺序进行设计创作——而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设计师。设计师可以独立决定如何开始、如何拓展和如何分解设计进程直至得出最后的结论。
揭开设计过程的神秘面纱并非易事,这也不是设计师所热衷做的事情。然而,仍然有必要对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法进行调研并举例说明,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比,使新晋设计师发现适合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法。
本书追踪了九位设计师,记录了他们对不同的设计任务书的反应以及他们在创意、概念和设计三个阶段中的思维过程。出于本书的目的,我们仅将焦点聚集在这些项目的创意阶段,一些创意获得了二维产物,而另一些创意则带来了三维立体的系列设计。
希望这不是“皇帝的新衣”,而且,在揭开设计过程神秘面纱的同时,我们会发现,“皇帝”并不是全裸的,而是被具有一定意向倾向的装束和一系列揭示着永无止境创意进程的决策所覆盖着。
就设计方法而言,没有所谓“正确”或“错误”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设计师就是解决问题的人。问题代表着需要解决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带来最原创的设计,或者至少是设计师最初没有想到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接受错误,因为它们常会带来不可预知的伟大发现,从这些发现中可以获得将廓型和形态继续推衍的鲜活概念。创新往往会在混沌与杂乱中与错误接踵而至。
时装设计思维涉及设计师在工作中所需驾驭的大量技能,其中也包含了设计过程本身的混沌。这也许包括颠覆传统的设计方法,或者运用它们来发掘时装设计创意与制作的新方法。
设计是一个包含不确定步骤的过程。正如本书中列举的项目,可以有多个切入点进入设计过程,同时还会获得各种解决办法。这期间,对于每位设计师而言,有些方面是一致的(尽管顺序会有所不同),他们会始终如一地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最终的设计,而其余的工具则要从外界获取。
挑战现状
几十年来,在诸多领域中,许多标志性的变革者,都从历史或者传统的角度对事物形成的方式提出挑战。在他们中间,一些设计师在汲取传统技艺的同时进行颠覆设计[如亚历山大·麦昆(Mc Queen)/萨维尔街订制(Savile Row tailoring)],而另一些设计师则从根本上重新定义自己的流派[如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cons)/梅森·马丁·马吉拉(Maison Martin Margiela)]。
创新者不会受流行观点的左右;他们无所畏惧地进入到了一个其他人都不曾看到的全新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设计师,与其他领域的改革者一样。
回顾时装史,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计师对现状提出了挑战,最终造就了文化并给社会带来影响。每隔十年,就会看到一些迥异的转变及其重要引领者。例如,20世纪20年代,加布里埃·可可·夏奈尔(Gabrielle Coco Chanel)通过利用质朴的面料,如棉针织布,作为日常时装,将舒适性与设计风格相结合,为时尚带来革新。20世纪30年代,艾尔莎·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通过与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超现实主义的合作,将时装和艺术相结合。几十年后,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和马尔科姆·麦克拉伦(Malcolm Mc Laren)将时装和音乐相结合,并建立了70年代的反体制(Anti-establishment)朋克运动。创新者在对文化做出思考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时装居于时代舞台的中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设计师挖掘出共同的时代精神与潮流,对我们下意识的选择带来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常是毫无察觉的。
对于当今的时装教育提出的主要问题是,“我们是在培训学生设计服装,还是创造时尚?是制作者还是创造者,或者两者都是?”如果我们训练学生了解这两个领域的差异,并让他们了解真正意义上的时装创作是怎样的,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将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想象的方法,想象那些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然后,我们将看到迈向创新的真实转变。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以一种机械而平庸的设计过程培训学生,那么,我们就完完全全地本末倒置了。
确立架构
架构存在于任何地方——有些架构明显,有些不明显。例如,钢琴上的键盘为音乐家创作音乐提供了结构和限制。我们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使我们享受思考、行动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当创造力在一个架构(或体系)内自由发挥时,将会以最佳方式运转,虽然这一点也许还存在争议。
新的时装设计体系来自于对设计过程本身的个性化方法的拓展,我们以下意识地方式进行创建——而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则是完全出于本能来将这一设计过程向前推进,他们通常还没搞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如何去做,因为这些都是设计过程本身所固有的。
设计周期
在本书中,我们将追踪九个项目,通过“创意”“概念”和“设计”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论述,希望通过了解这些设计师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重新认识他们自己的设计方法。
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可以从任意给定的切入点进入设计流程,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工作。他们在每个阶段以不同的程序工作,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使创意不断向前推进或不断地反复推敲。每位设计师都会通过一种特有的设计方法来确定切入点。例如,如果一名设计师自然而然地通过织物再造或三维立体造型来表达其最初的设计理念,这就应该是他进行设计流程(或周期)的切入点。
很多设计师会很努力地搞清楚他们的设计过程,但却很少能反映出他们的工作方式,或者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做他们所做的工作。出于本书的目的,我们将确定两个伞状系统,在每一个系统中会归纳许多不同的方法。这可以使设计师更好地了解他们自己的工作方式。
线性过程与随机过程
很多设计师只想采取一种自然而然的工作方式,不想花费太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的设计。而另外一些设计师则在拓展他们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敏锐度的同时,希望通过切实可行的架构,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从创意中提取元素。
“线性架构”是指以一种前后连贯的方式从一个创意发展到另一个创意,并形成一种概念。设计是在一系列连续的时尚中产生的;每一个设计创意都源自于前一个创意等,诸如此类。在这个过程中,会很容易地发现那些浮现出的主题。这也许包括头脑风暴、思维导图、日志、笔记并列出的创作清单,力图将最初创意组织成为设计元素,并将它们向前推进转化为有用的部分。这需要对设计流程的顺序有很好的感知能力。
“随机架构”随意拓展发散的设计创意和思维,没有明显的顺序。随后,这些创意和思维就需要通过评价来确定其共同的联系(随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价与修正,思考它们哪些最有效,并有意探寻其相关性。设计师从这些修改中挑选出核心创意点并拓展出各种变化,进而形成一个紧密相关的概念。
在设计过程中,这两者都需要在某一点上呈现出倾向性。在这两种设计方法中,设计师不仅要主导他们的创意,而且还要主导设计的过程本身。通过了解他们的设计方法,他们将会学习成为独立的思考者,而且,作为一位设计师,在设计拓展的初期阶段,应该学会如何在各设计环节之间建立起联系。
作为工具,这两种架构可以使入门级设计者明确他们的工作方式,而且,随着他们对这个过程有所体验,他们会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设计过程。通过这种做法,设计师一路走来,会形成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最终会成为越来越敏锐的设计师。
但是,起始点仅仅代表的是设计过程的切入点——而不是终点。一个成功的系列设计应来源于多方面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