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首饰艺术的发展

一、中国首饰艺术的发展

与许多古老文明一样,中国首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原始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用兽牙、贝壳、骨管、石珠等制作串饰,有项链和手饰等品种。

原始时期首饰主要以葬玉为主,以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首饰尤为突出。

1.红山文化中的首饰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被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玉猪龙的发现是红山文化遗址的重大发现之一。红山玉猪龙身躯蜷曲呈C字形,龙首阴刻梭形大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齐,颈披长鬣,在额上及颌下饰有阴刻的网格纹。

红山文化的原始宗教在当时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玉猪龙绝不是随意制造出来的一种动物,它应是被神化的灵物,是红山先民崇拜祭祀的对象。龙在中国古代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的图腾形象,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图1-1)。

图1-1 红山文化中的首饰——玉猪龙

2.良渚文化中的首饰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的原始文化,距今5300~4000年,它因在杭州余杭的良渚镇首先发现而命名。制玉业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手工业,良渚文化也因其玉器的精美而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良渚文化中还有大量的玉项饰、玉手镯出现。而且多数抛光优良、琢磨精致、雕刻细微、构思奇巧,其制作工艺的美妙绝伦,令世人惊叹,因此良渚文化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载入史册(图1-2)。

3.龙山文化中的首饰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这一时期的首饰以各种佩饰为主。

龙山文化中的代表性首饰是龙形、凤形玉佩,其玉质光滑,采用了镂空透雕技法琢成,轮廓清晰,线条刚劲,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琢玉技巧。

图1-2 良渚文化中的首饰——大镂空双面神徽纹四神鸟太阳图腾玉璧

良渚文化是承袭崧泽文化而来,而山东龙山文化又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从目前出土的龙山及良渚文化古玉的纹饰上看,刻绘装饰有些相同,但又各具特点。

4.夏商周时期的首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古代礼治的创建时期,也是对珠宝首饰的利用更加人文化的时期。《周礼》对不同等级的人规定了不同的首饰佩戴方法,对各种礼仪活动中人们所佩首饰都有一定的要求。商周时期的首饰种类主要有笄、梳、冠等发饰;有玦、瑱、珰、环等耳饰;珠状、梅花状、圆盘状的琥珀、绿松石、玉、骨制成的串饰;玉瑗、金臂钏等臂饰以及各类佩饰。周代时人到了成年要举行冠礼、笄礼,古代小孩的头发多为小丫角,称“总角”,成年时在头顶盘髻加笄,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作“鬠笄”,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图1-3)。商代已经出现了标示阶级差别的冕冠。在周代,分封制的确立,使得首饰等级差异上的区分较为具体化。周人从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上否定了“天命论”,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并对头(首)加以重视,冕冠就是这时很重要的首饰(古代冕冠也是一种首饰),冕冠是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最为尊贵的礼冠,根据它也可以区分人的尊卑贵贱。皇帝冕冠上是12旒,公爵则是9旒,侯是7旒,伯是5旒,子是3旒,男是1旒。如果皇帝用金的发笄,大公则用银,除此之外下面官员依次用玉、铜、铁等材质。这样,从数量和材质上就可以判断一个人官位的大小。

这一时期首饰在纹饰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饕餮纹的大量运用。饕餮纹之所以能历千年而不衰,除去它自身具有纹饰的美化、装饰功能外,其潜在的昭示警戒含义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到了东周,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品的性质、审美趋向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饕餮纹、夔纹、凤纹等纹饰逐渐被淘汰或被改造,细密的蟠螭纹和飞动自如的流云纹成为最流行的纹饰。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首饰和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首饰和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图1-4、图1-5)。

图1-3 商代骨笄

图1-4 商代三联磺组配

图1-5 商代玉串饰

5.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时局动荡,但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和民族融合却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各种玉制首饰在这一时期受到高度的重视。儒家认为“玉有五德”,所以统治阶级都有佩玉,玉佩是贵族王孙和百官们的随身饰品,佩有全佩(大佩,也称杂佩)、组佩及礼制以外的装饰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冲牙等组合。

之后,儒家提出“六器六瑞”的说法,进一步将礼玉系统化、规范化。六瑞为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分别为王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所执掌,以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等级。

从此,玉佩成为最为流行的饰品,各种龙、凤、虎形的饰品造型优美,镂空技术更加高超,铜镶玉工艺极为流行。各诸侯国根据自己的服装特点佩戴的饰品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装饰风俗交相辉映,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图1-6、图1-7)。

6.秦代的首饰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经济的发展、繁荣使首饰被大量制造和使用。这一时期女子戴项链、手镯或手环;男子戴冠,佩剑、玉佩,用带钩。等级分明,差别很大。秦朝的首饰和金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图1-6 战国玉佩

图1-7 战国金镶宝石琵琶形带钩

7.汉代的首饰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确立的时期,首饰的发展也超越前朝,其装饰风格异常瑰丽。这一时期的首饰制作也是盛况空前,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千余件精美玉饰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汉代社会风貌的窗口。汉代饰品自由奔放,大胆创新,琢玉工艺更是高超,抛光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汉代创造了玉雕史上著名的“汉八刀”技术,寥寥八刀就能雕出神似的玉猪、玉蝉、瓮仲等,这对后代的玉饰影响很大。中华的玉饰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发扬光大,并一直延续至今(图1-8、图1-9)。

图1-8 汉代玉猪

图1-9 汉代玉蝉

汉代的首饰和金银器,无论品种还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汉代金银制品,除了继续用包、镶、镀、锉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在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最为重要的是,汉代金钿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汉代金钿工艺的成熟,使金银的形制、纹饰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珑,富丽多姿,并为以后金银器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时期。在首饰上也极大程度地反映了“大民族、多民族”的特点,融合了很多异域风情。这一时期妇女的首饰以假髻、簪、钗、步摇为多。其步摇、钿、钗、镊等头饰发展得更加完善。这时期簪的功用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用于支撑头发。簪头的形状极为简单,用金属丝围成一环状或做成“树枝状”,以便于支撑头发。簪没有繁杂的纹饰,具有清秀简约的风格。发饰除一般形式的簪钗以外,还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钗子,钗作双股形,一股长,一股短,以方便插戴(图1-10、图1-11)。

图1-10 晋代金步摇

图1-11 北朝金步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风格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清秀、简约的风格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这一风格的出现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一定关系,但宗教的流行、佛教徒们追求的清心寡欲对此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装饰纹样的布置平布、疏朗,形式简单,简洁中透着丰富,有笔不到意到的意境,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风格。

9.隋唐五代时期的首饰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开放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首饰也承袭前朝遗风——融外域的元素,大胆创新,品种十分丰富,造型精美华丽。女子头饰有步摇、钗、簪、梳等,精雕细作,有的加嵌宝石,使发髻更加多姿多彩。颈饰有项圈和璎珞等。手饰有金银条盘缠成很多圈的臂钏,作为爱情信物的指环,可以打开和调节大小的手镯等(图1-12)。

中国古代金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的,而金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知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总之,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其产品造型多样,色彩绚丽,构图饱满,华丽而清新,是此前任何时代的工艺美术都难以比拟的,可以用“满”“全”“艳”三个字来形容(图1-13)。

图1-12 唐朝仕女着装图

图1-13 唐朝镶金嵌珠宝玉带饰

10.宋代的首饰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宋代首饰和金银器在唐代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崭新风貌。虽不及唐代金银器那样丰满富丽,然而却具有典雅秀美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与宋代艺术的总体风格是一致的。有人认为,宋代艺术没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风格却更为完美。与唐代相比,宋代金银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颖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金银器皿显得气势博大,而宋代则以轻薄精巧而别具一格。宋代金银器在造型上极为讲究,可谓花式繁多。

这一时期女子发式复杂,挽的髻也多种多样,再插上各种金、玉、珠、翠做成的鸾凤、花枝、簪、钗、梳、篦等,甚为俏丽,命妇们也戴凤冠。男子也留发、梳髻、戴冠巾,戴冠时多插玉、骨、玳瑁、犀角、竹等做成的簪。此外宋代在带饰上也十分讲究,有玉镂空的玉腰带和满是缠枝牡丹的金腰带等。

11.辽金时期的首饰

辽金时期(公元907年~1234年)的政权被来自北方的契丹族与女真族所控制,故首饰风格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饰品以金银为主,琥珀、玛瑙、水晶等大量出现,表现出原野山林自然质朴的装饰风格。饰品多以动物造型为主,项链由琥珀、水晶制成,形制十分别致,腰带上饰以水晶、玉、金银装饰等,精巧生动(图1-14、图1-15)。“春山秋水”玉饰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它们一般被系挂在腰间,既为装饰也作束带之用。所谓“春水玉”是一种以鹘捉天鹅为主题的玉饰(鹘是一种体积较小的鹰,又称“东海青”),它的典型图案是一只凶猛的雄鹰展翅奋爪擒住鹅首的形象;“秋水玉”则是一种以山林和野兽为主题的造型,典型图案是以山石、树木等为背景的老虎、鹿群、苍鹰、山羊等(图1-16、图1-17)。

图1-14 辽代金耳环

图1-15 辽代金手镯

图1-16 辽金时期春水玉

图1-17 辽代秋水玉

12.元代的首饰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蒙古人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首饰带有强烈的蒙古特色。在玉饰上承袭了辽金时期“春山秋水”的艺术风格,并发扬光大。元代官员的帽顶上镶各种宝石,命妇们则戴罟罟冠,南方妇女戴凤冠及各种花冠,北方妇女则梳包髻,除了传统的首饰,还流行贴额、面花等饰品,具有民族特色。

13.明代的首饰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首饰风格上承袭唐宋风格,并有创新。明代除了钗、簪、戒指、手镯、玉佩等常见的几种首饰外,还有以下几个特色。

(1)凤冠造型独特,工艺精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图1-18)。

(2)明代流行一种葫芦形的耳环,以两颗大小不等的玉珠穿挂于一根弯曲成钩状的金丝上,小玉珠在上,大玉珠在下,形似葫芦,其上有金片圆盖,其下再挂一颗金属饰珠(图1-19),至清代这种耳环仍广为流行。此外,明代耳环也用金银模压成型,再在花蕊中央嵌珍珠,在花瓣、花叶上镶宝石。

图1-18 明代凤冠

图1-19 明代葫芦形耳环

(3)金簪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工艺,将簪头扩大,多为立体造型,构思新颖,款式丰富。其花色品种多,制作也很精美(图1-20)。

图1-20 明代金簪

14.清代的首饰

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首饰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而且其品种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多,在讲究实用性的基础上更讲究装饰性。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扁方一般长32~35cm,宽4cm左右。外观呈尺形,一端半圆,一端似卷轴。其质地多样,有金、银、玉、翠、檀香木、珍珠、宝石等。在扁方仅一寸宽的狭面上,能制作出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瓜果文字等惟妙惟肖的精美图案。头花也是清宫中主要首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如故宫珍藏的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羽毛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松、竹、梅)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宝石花迭绵绵头花、金镙丝双龙戏珠头花、金嵌米珠双钱头花等,都以制作精美,形象逼真而著称(图1-21)。

清朝贵族很讲究戴项圈,项圈多以金、银制成。其制造工艺也很讲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在金上镶嵌宝石等方式,有的还在项圈上添加一些丝绦和垂件。从艺术风格上说,明代工艺美术达到了十分精练的程度,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可以用“简”“约”等字来形容。清代工艺美术不乏精品,繁琐复杂是它的基本特征。清代装饰纹样中,吉祥寓意的装饰品较多,表达人们祝福纳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清代工艺美术还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宫廷工艺不计工本,精雕细琢,追求富丽堂皇、复杂精致的效果;民间工艺则讲究纯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贴近民众(图1-22)。

图1-21 清朝点翠头饰

图1-22 清朝妃嫔像

二、西方首饰艺术的发展

尽管人们无法得知首饰起源的具体时间,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首饰作为原始装饰的一部分,它的起源几乎早于所有的设计形态”。关于首饰的起源,有着许多种说法,比如劳动说、巫术说、审美说、生殖与性吸引说等,但正是这些现象恰恰可以说明,首饰的起源是多元的。

1.史前文明

史前时期,人们在身上刺花纹或者刺破皮肤系上装饰性的材料,以此来装扮自己。更为常见的是,他们将漂亮的物件吊挂在身上,这些物件或天然而成,或手工打造,它们就是珠宝首饰的雏形。

迄今发现最早的首饰是始于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二三百万年。严格来说石器时代的首饰,只是一些动物的牙齿、贝壳、化石、卵石和鱼类的椎骨等。古人在这些东西上钻洞,然后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图1-23)。

图1-23 石器时代的兽骨、兽牙贝壳项链

石器时代的首饰除了有美化装饰的作用之外,还被原始社会用作公职的标志或者某些个人成就的证明。例如,脖子上挂一串动物牙齿经常就是一个人威武勇猛的标志。这作为首饰的一个附属功能——象征功能,一直保留至今。

按照约定俗成的定义,首饰必须具有装饰性,且珍贵。直到发现了黄金,并且认识了黄金非凡的物质特性之后,首饰的特点才得到了满足,珠宝首饰的历史才算真正开始。

2.古代文明

古代苏美尔文化、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都创造了辉煌的古文明,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手工艺品,首饰就是其中的一类,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首饰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它们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苏美尔文明。目前经由考古得知的最早制作黄金首饰的是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制作的黄金首饰外形很简单,但它散发出的魅力却是震撼人心的。黄金被反复敲打成为极薄的金箔,用金箔制成树叶花瓣像流苏一样悬挂着。黄金特有的韧性被苏美尔人发挥得淋漓尽致。

苏美尔首饰中一些漂亮的首饰是由天青石、光玉髓和玻璃做成的珠子串成的。在考古挖掘出的种类繁多的苏美尔黄金制品中,有一只用黄金、金银合金和天青石制成的山羊,这是苏美尔人护身符中一种较为典型的形象。一只公山羊蹲在树上休息,山羊几乎有50cm高,它的脸和腿用金箔制成,羊毛、肩膀、眼睛和羊角由天青石制成,山羊的腹部由金银合金制成。这件艺术品证明了苏美尔人的工艺技术达到了非同一般的水平。同时,苏美尔人的首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首饰起源的非常宝贵的知识(图1-24)。

图1-24 古苏美尔“公山羊”

(2)古埃及文明。古代埃及人将苏美尔人发明的许多金属制造工艺技术发展到了极致。从那些古埃及文明的遗物来说,首饰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古埃及制作首饰的材料多具有仿天然色彩,取其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金象征太阳,而太阳是生命的源泉;银代表月亮,也是制造神像骨骼的材料;天青石好似深蓝色夜空;尼罗河东边沙漠出产的墨绿色碧玉的颜色好似新鲜蔬菜,代表再生;红玉髓及红色碧玉的颜色像血,象征着生命。

古代埃及人在手工艺上达到的最令人咂舌的成就是色彩的组合和运用,而埃及人精湛的镶嵌工艺促成了这一惊人的成就。虽然镶嵌工艺的发明者是苏美尔人,但是古代埃及人才是镶嵌工艺的真正大师。

古埃及人留给后人的一个经典的装饰造型是圣甲虫。带有圣甲虫的饰物是传统的护身符,被视为太阳神的象征。对古埃及人来说,通过形象化的显示神的象征符号,就可以很容易地将首饰和神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人与神的交流(图1-25)。

图1-25 古埃及图坦卡门胸针

古埃及首饰的种类主要有项饰、耳环、头冠、手镯、手链、指环、腰带、护身符等,制作精美而复杂,并带有特定含义。耳环分为很多种,有带坠儿和不带坠儿的,有环状和圈状的。当然,除考古中发现的实物外,古埃及雕像、浮雕及图画上人物所佩戴的首饰也以其逼真的刻画向今天的我们展示着这个文明古国在首饰工艺上的辉煌成就。

(3)古希腊文明。《荷马史诗》中多次提到迈锡尼为“多金的”,而在迈锡尼发现的首饰也多是金制首饰,有金冠、金面具、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金耳环、金制额饰等,其中以金冠的制作最为考究。在首饰中出现了“金银锉”技术,即在铜器上涌金银丝(或片)镶嵌出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锉石在铜器表面磨锉光平,精妙无双。古希腊文明最主要的贡献是直接用金子铸造人和动物的形象。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希腊首饰很少用宝石,色彩效果多是靠珐琅工艺获得的。在公元前3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希腊后,东方宝石渐渐被用在希腊首饰上。除了金制首饰,还有紫玉和玛瑙串成的项链、琥珀项链、水晶串珠等。

古希腊在首饰艺术上达到了非凡的高度,为西方的珠宝首饰文化奠定了基础。

(4)古罗马文明。古代罗马文明是在汲取埃特鲁里亚和希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罗马文化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集成者和希腊、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其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的金属工艺在古代欧洲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银器工艺和青铜工艺,其品种繁多,装饰华美,制作精良,深受世人喜爱。从工艺角度讲,金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此时的装饰手法多以在薄薄的金板上捶打制作为主。从公元2世纪至3世纪,逐渐进入后期罗马风格。这是由一种自然主义的描写向新的装饰性的表现转化的过程。除几何纹外,人物表现和空间表现也趋向平面化(图1-26)。

图1-26 古罗马手镯

与金、银器工艺一样,古罗马的玉石工艺也盛行于共和国末期,特别是在帝政时期达到巅峰。饰品的材质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红玉髓、红缠丝玛瑙、紫水晶等,也有石榴石、绿柱石、黄玉、橄榄石、绿宝石、蓝宝石等。古罗马首饰中最为重要的首饰是戒指。男人和女人手上戴一只或更多的戒指的行为被广泛接受,古罗马人率先将戒指当作订婚或结婚的标志。镶嵌硬币的戒指是整个帝国时代最流行的首饰。硬币戒指也被用来奖励功绩卓著的人。

大量的古罗马首饰同时还具有签名和身份卡的功能。例如,佩戴印章首饰表明是个大人物,一个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而非一般的无名鼠辈。古罗马人期盼成为富有的、体格强壮的公民,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因此就以佩戴首饰作为以个人身份地位的显著标志(图1-27)。

3.中世纪的首饰

欧洲的中世纪又被称为黑暗时代,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政教合一的教权统治,因为在这约一千年的欧洲封建社会时期,宗教文化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否定现实美成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精神最显著的特点。在这一千年中,西方文明彻底失去了方向,也许只有首饰才是那个时代的闪光点。

图1-27 古罗马印章戒指

(1)凯尔特人。凯尔特人居住分散,部落之间相距甚远,但令人惊奇的是,凯尔特人的首饰风格却保持了异常的统一。

凯尔特人喜欢样式复杂的首饰,他们的手镯样式几乎就是缩小的项圈。他们的戒指摒弃了其他文化的所有样式,一枚戒指圈仅用简单的凸面花纹或珍珠来修饰。这种基本的图案花纹常常用于所有种类的首饰。虽然凯尔特人的首饰遗留物很少,但是凯尔特人也为世界珠宝首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图1-28)。

(2)拜占庭。在拜占庭时期,基督教逐渐崛起,从而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尤其珠宝首饰受到的影响更深。拜占庭时期的首饰一反罗马帝国首饰的简单朴素的风格,首饰的造型和图案极其华丽。宗教信条、宗教神话都是首饰设计的主题。

图1-28 凯尔特人装饰图案

拜占庭的首饰种类和古罗马时期差不多。船形和悬垂式的耳环一直受到青睐。垂饰是尤其受欢迎的装饰品,拜占庭的许多垂饰的形状是圆形和六边形的,复杂的几何图案中饰以彩陶珠子、珍珠和其他宝石。同时,戒指在拜占庭时期依然流行,依然具有订婚的意义(图1-29)。

图1-29 拜占庭垂悬式耳环

(3)13世纪~15世纪。13世纪早期,王室和教会独占着珠宝首饰的享用权。到了13世纪末期,法国颁布了禁止贫民佩戴各类首饰的法律,首饰垄断的状况更为严重。在西欧,珠宝首饰成为了官方特权使用的装饰物。首饰作为权贵的象征在那个时代完全显现出来。

图1-30 14世纪“奠基者首饰”

13世纪和14世纪早期是显贵的王室使用珠宝首饰的黄金时代,尤其是数量极大的各式王冠。此时,所有的珠宝首饰并不是为了日常的装扮,而是用于庆典的重大场合。

14世纪,哥特式的艺术风格逐渐流行起来。“奠基者首饰”以其精致的外观和对称美的特性成为14世纪哥特式首饰中最优秀的典范(图1-30)。

15世纪发明的宝石琢磨技术极大限度地发掘了宝石的内在魅力,同时也给珠宝首饰拓展了全新的空间。

4.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

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首饰除了具有浓重的宗教及社会意义以外,同时又成为服装搭配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荣誉和特权的体现,珠宝首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公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中世纪贵族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是以衣着奢华的穿戴打扮方式来显示并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社会地位。此时的皇家宫廷延续着他们的骄奢淫逸。炫耀珠宝成为皇室成员最喜欢做的事情。

文艺复兴时期的珠宝首饰其功能基本与从前一样,不同的是,此时珠宝首饰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规定。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依然有着严格等级制度,而且还在不断的制造出新的特权阶层。某些贵重金属和纺织品是禁止低阶层的人和异教徒使用的。另外,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权利穿丝绸和使用珍珠饰品,也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炫耀自己的金项链。这些贵重物品不只是财富的象征,更是高等阶级持有使用的特权。

在文艺复兴时期,珠宝首饰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货币价值,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象征,一个标签(图1-31)。

5.巴洛克时期的首饰

1600年歌剧诞生,1750年巴赫去世,这150年被称作巴洛克时期。至于“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出处则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三种:一是葡萄牙文的“Barroco”和西班牙文的“Barorueco”,意为“变了形的珍珠”“不合常规”等;二是中世纪拉丁文的“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等;三是意大利文的“Barocchio”,意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艺术风格是承袭自文艺复兴末期的矫饰主义,着重表达强烈的感情,强调流动感、戏剧性、夸张性等特点。它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图1-31 文艺复兴时期项坠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其首饰也明显有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巴洛克时期的首饰主要特点:一是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换句话说,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联想;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6.洛可可时期的首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词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它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多以C形、S形和漩涡形的曲线和艳丽浮华的色彩作装饰构成。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一改巴洛克的奢华之风,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的风格。

7.新艺术运动时期的首饰

新艺术主义是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艺术活动,它的宗旨是复兴手工艺术,创造独具个性的实用艺术品,否定工业革命流水线生产出的缺乏个性的产品。新艺术运动时期的珠宝首饰在造型上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首饰上出现了大量的树叶、扭动的海洋生物、自然卷曲的女性造型、纠缠着的昆虫和爬行动物图案,线条以曲线为主。崇尚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平滑流畅的线条,是这一时期珠宝首饰最大的特点(图1-32、图1-33)。

图1-32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蝴蝶胸针

图1-33 新艺术运动时期的项坠

生活的平静丰裕,新思潮的推动,使首饰从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诉求演变成主动的有意识的需求。

8.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首饰

受到立体派影响的装饰运动于20世纪席卷了实用美术的各个领域,装饰运动时期的首饰最基本的图形是几何形,在思想与形式上对新艺术运动思潮进行了批判:反对古典主义、自然主义,主张机械之美。在首饰设计中更多地去关注材料的表现和在整个首饰构图中达到的效果,这些看似机械感的首饰的出现也预示着人们已经接受了大机器时代的造型形态。自由的思维以及文化与艺术的渗透,使首饰成为一种艺术的载体。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使首饰成为与生活本质相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