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产生
一、审美起源于社会实践
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中基本而常见的活动,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社会美的营造,对艺术美的构建,每天都在各处发生,当物质需求满足后人就有了精神需求,出现了政治、科学、艺术等文明形式。美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美起源于社会实践,一切艺术符号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了艺术符号,而是在物质资料的创造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的实践并没有纯审美的艺术活动。后来所谓的原始审美活动混杂在日常生活中了,正是无数的生活生产实践,使这些艺术符号日渐精练和稳固。譬如原始的巫师既是史前社会的权威,同时也是最早的不自觉的艺术家,他们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实施者和指挥者。那时他们虽然不把这些活动当成审美活动,但是无意之中为后来审美活动深入发展准备了契机。还有现在发掘出来的很多史前洞窟壁画及原始彩陶器(图1-11),古拙而生动,在形式感、造型、阴阳面的处理、着色等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熟练的把握能力,而这些原始形象又直接来源于生活,是对自然和生活的临摹,如植物花草纹、鱼纹、水纹、舞蹈的人体、狩猎的人群等。当人类掌握了器皿的制作方法并用于生活中后,继而在上面描绘装饰,展开了对美的追求。
图1-11 原始彩陶器上的纹饰
所以从人类总体发展来看,物质需求早于精神需求,人在满足了实用基础上开始了审美活动,而在服装文化进程中则相反。
二、服饰起源于“美”
服饰的功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依次而出现,也就是说,服饰的护体保暖、遮羞、审美等功能按先后顺序产生,可能某一种功能最先出现,随着自然环境、科学、文化的发展变化,服装的其他功能才依次产生,最终各种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现代意义上的服装才被确定下来。人类学家认为,服装的遮羞功能不是最先产生的。根据研究,近现代很多原始部落都是祼态生活,在原始人那里,不但不注意性遮蔽,反而很注重表现并强调性。直到现在,南太平洋诸岛上一些原始部族的男性,仍然在下体系结着一个阴茎鞘来表现自己的性特征。有些印第安人也有这种习惯,甚至还在外面镶嵌上宝石。护体保暖功能也不会最先产生。服装史学家布兰奇·佩尼(Blanche Payne)认为,“人类可能是从宜人的气候条件下发育进化而来的,根本不需要任何衣物在身,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存在隆冬严寒”。人靠体毛抵御寒冷的气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裸态地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不需要特别保护。科学家们还发现,世界上一些土著人身上有着奇特的雪融现象,他们具备超强体温的调节能力,自如地抵御气候的变化,并不像现代人这样脆弱。
实际上,大多数服饰研究者认为服装产生于“服装美”,审美是最初的服装功能,人体装饰是最原始的服装,装饰为前,衣服为后,人类始祖在没穿衣服的时候就开始学会装饰自己的身体。现代人类学研究已经证明,一些裸态生活的原始部落成员均不需要穿衣服,但要用耳环、耳坠、手镯、臂环、项圈、羽毛甚至文身、割皮、打孔等方式来美化自己(图1-12)。布兰奇·佩尼的结论是这样的:“当初,人们对皮肤的各种装饰和点缀,正如我们可以想象的那样,大概要远远领先于后来的正式着装。在身体涂抹颜色,一定是出于美化自己这一动机”。所以,服饰与其他人类实践产物相反,是“审美功能”先于“实用功能”产生。
图1-12 印第安部落人对身体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