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服装设计的特性
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实用艺术,在总体原则上,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设计手法上,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服装设计的一些特性,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特性。
一、服装的实用性
服装的实用性就是服装的实质所在,服装的产生便与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服务于生活,也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之一。服装既可以保护人体,又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各种社会活动中的生理与心理的需要。这是服装的使用价值之一,也是服装实用性的突出表现。
服装的实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二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因为服装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造型的,它被设计师们称为“人的第二层皮肤”。因此,服装设计与一般的实用造型艺术,如建筑、家具设计等相比较,在款式造型上的变化幅度不可能很大。因为服装必须以人体为依据,受到人体结构的制约。无论是经典款式的服装还是时尚的服装,无论是概念型或式样型的服装,纵然有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必须具备符合人体结构特征的基本形式。
服装应具有塑造和美化人体,对人体进行扬长避短的修饰和美化的实用性功能,这也是服装设计的根本目的之一。例如,东方人体的体型特征不如西方人体曲线感强,腰节显得比较长,具有中国美的旗袍在结构设计时,通过提高腰节线,以此拉长人体的下肢,突出人体的曲线感,原则是通过强调人体的曲线美或略为夸张人体美的方式来修饰人体。
二、服装的社会性
服装的社会性是指服装被穿着后所产生的表征作用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服装的穿着不仅是人类的个人生活问题,而且也是社会生活问题。没有服装,人们便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这是服装最根本的社会性意义。
不论是古代服装,还是现代服装,都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现代服装的工业化生产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而服装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这也是服装社会性的一种含义。
服装也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体现,是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表征。服装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服装的等级性、服装的地方和区域性、服装的民族性、服装的职业性、服装的伦理性等特征。
由于服装是社会与个人联系的纽带,它既要实现个性、表现自我,又要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合乎社会道德的行为都是因“他人”的态度而发生,时髦的矛盾就在于每个人试图与人相同,同时又试图与人不同。正如法国人所说的:“时髦的秘密就在于从方法到目的,从服装到环境的完全适合”。服装设计要巧妙、恰当并及时地把握这种心态,以适应人们个性和社会心理的需求,从而表现出服装的社会适应性。
三、服装的审美性
美学的基本原理说明美不只是艺术品专有的属性,也是所有人工制品或产品的普遍属性。服装上潜在的装饰动机是人类对美的执着追求的表现,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所在。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装饰动机是人类服饰起源的原始动机和基本动机。例如,一件衣服,当我们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时,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它的外在形式(造型、色彩、面料肌理、装饰手法等)进行评判时,它便展现出服装的审美功能性。如果我们通过观察这件衣服的整体造型或局部细节,以此产生某种特殊的情感,即审美感,然后对它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这就是服装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和审美功能。
服装审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服装以其神秘、朦胧、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艺术特质传达着视觉张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服装审美受到审美者的文化素养、经济、年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习俗、价值观、感知能力和地域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克妇女,少女时期耳朵要挂三公斤的特制铜球,到16~20岁时,耳垂便可以抻长至肩,被认为耳垂越长越美,这种风俗虽然建立在破坏人体的基础上,但作为民族特定文化的沉淀,仍被她们认为是一种美(图4-1)。
服装审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的变化也会有所改变,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评判标准。特别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流行时尚。人类审美趋同感的存在,使“时尚”成为人们竞相模仿、追逐消费的催化剂。例如,现代生活的节奏,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审美观念,高速公路、流线型的建筑与交通工具等各种产品设计,都以线条简洁、明快为美。因此现代的服装也随生活方式的需求而相应有所变化,注重款式的简洁、大方、有个性,穿着方便,并可作多种组合与变化,将机能美作为服装审美的中心(图4-2)。大众的这种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时尚,这样的服装也包容了群体的审美心理。因此,服装样式的千变万化,服装流行的无穷更新,也正是人们审美心理与时髦心理的反映与寄托。

图4-1 达雅克妇女

图4-2 现代女装
四、服装的文化性
各民族的文化历史悠长,深深扎根在人们心底,因此,不同文化对服饰的影响是巨大而无所不在的。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丰富的内涵,而其中的民俗与生活方式则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功能与需要。纵观每个历史时期,服装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风貌。例如,唐朝的华丽、富贵、开放与融合;宋朝的含蓄、简约、实用和质朴。横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服装都以其自己的特色、缤纷绚烂来映衬着它的物质、文化和心理内涵。
中西服饰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是含蓄而内敛的,宽衣博带较大程度地遮掩了人的身体。因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即“天人合一”。无论是汉代的“天道自然”,还是唐五代的“同自然之妙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人与衣的和谐,拢万物于怀袖之中,因此宽衣博带的服装样式一直是中国服装历史的主流(图4-3)。
西方服饰文化侧重个体的张扬和个体的彰显,用服装来塑造和凸显人的主体性,即用衣饰塑造最美的人体,并逐渐形成了窄衣文化体系,其在于更加突出体现和夸大人的自然特征,强调人的第二性征的表现。例如,男装突出肩、胸的宽阔和腿部的挺拔;女装围绕女性三围曲线变化,如“鸽胸”“翘臀”腰的“收和放”等(图4-4)。到近现代,西方窄衣文化的发展,使服装设计的核心集中指向“性感”的表现,女装设计的重点指向双腿,通过裙长的变化,使女性腿部不断增加暴露度,以表现“人体的魅力”,如20世纪60年代的超短裙。
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这种差异性,主要是中国服饰的审美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而西方服饰审美却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服饰造型、线条、图案、色彩等因素的外在美感。总体说来,中国的服装较为含蓄、保守、严谨和雅致,而西方的服装较为创新、大胆、随意和奔放。

图4-3 中国唐朝服饰

图4-4 西方18世纪的服饰
五、服装的艺术性
服装的艺术性,是人们穿着服装后所呈现的美感程度。所谓服装的美,就是服装与艺术风格融合,成为了艺术映射的物质载体。服装具有艺术的普遍本质,即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及审美本质。“衣者爱美,而为悦己者容”,服装除了直接的实用性功能以外,其超功利性的审美功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审美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服装正是艺术创造者在对世界的审美感悟中创造出来的作品。许多博物馆把服装作为艺术品进行展览,例如,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夏奈尔时装巡回展”、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回顾展——“野性美”。在法国,服装被称为第八大艺术。
在服装设计中,尤其是一些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中,常常会看到受各种文艺形式,尤其是艺术思潮启示而创作的具有影响力的服装作品。例如,20世纪以来,抽象派蒙德里安的构成主义,20世纪90年代前卫派的立方主义,或是回归自然、复古主义等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明显或不被觉察地影响了服装的变化而形成流行趋向(图4-5)。
六、服装的科学性
服装是指人体着装后的一种状态。从服装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服装是穿在人体上,要让人穿着舒适,在服装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服装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设计,它包括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三部分。这三部分的设计都必须考虑人体的特征性,必须根据人体工程学来设计服装结构,再根据服用需要和造型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重新对材料进行再造,最后采用合适的工艺设计手法对服装进行实物制作,这些均体现出服装的科学性。因为服装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进入生活化设计阶段,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在服装设计时,不只是单纯地追求所谓的形而上的精神创造,而且更加强调服装以人的穿着为基础的设计的科学性。

图4-5 源自蒙德里安的构成主义
服装设计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结构设计上,服装应该符合人体的生理构造和运动特性,便于人们穿脱,便于行动。例如,人体上肢运动会产生前胸和后背尺寸的变化,人体的跑跳和弯腰都会造成胸、腰和臀部尺寸的变化,这些都是需要在服装结构设计时考虑和设计的基本问题,其制约着服装的款式设计、服装材料的选用以及服装加工工艺设计的选择。
在服装材料的选择上,一方面,服装的材料决定着服装的造型形态,是服装设计中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服装功能性的体现离不开服装材料,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功能或在特殊环境下穿用的衣服,更加强调服装材料的科学性。例如,宇宙服、潜水服、消防服、炼钢服以及防静电、防污染的工作服等,对服装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科学地选择材料。
在服装的工艺设计上,科学的服装工艺流程体现着服装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效应。
总之,现代服装设计必须具备安全、健康、舒适、功能、美观、个性等理念。因为它是人与人、人与服装、服装与环境、环境与人各个系统关系的整合,只有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才是服装设计的理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