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声声:川渝荣隆地区夏布工艺的历史及传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自古先布以苎始

我国最早采用的纺织原料是麻、葛纤维,这一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考证,早在四千多年前,人们就利用苎麻通过手工纺纱织布,用棉花纺纱织布则从汉代开始。宋元之际,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和利用,棉纤维才逐步取代了麻纤维作为大宗衣料的地位。

苎麻是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其茎皮纤维是人类最早用来制作衣着的纺织原料,而麻纤维要纺绩成线方能织。今天的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至西汉,绩麻都用纺锤(又称纺砖)。纺锤由纺轮和纺坠(又称拈杆)两部分组成。用纺锤绩麻,须一手提纺锤,一手不断地旋转纺轮,把麻纤维绞成线,待绩到一定长度时,再把纱线缠在纺坠上。纺坠最早一般为木质或铁质;纺轮则为木质、陶质。先秦时期,四川的纺坠大概多用木质,因腐朽较快,所以至今未见出土,相反陶质纺轮屡有出土,其中年代最远及数量种类最多的当属商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纺轮。

从三星堆遗址陶纺轮的造型及其制作工艺来看,商代成都平原上的工匠们已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一面钻和两面钻的钻孔方法。有的纺轮钻好后再加以修整,故钻孔壁显得平整、光滑。有的石纺轮上钻孔的孔径仅为几毫米,这不但说明当时纺织业在硬件设施上已完全掌握了管钻以及硬物钻、加水等先进工艺,而且也显示出三星堆先民的纺织业已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较高水平。

figure_0015_0007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和使用苎麻,它是古代应用最广泛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西南地区。
figure_0015_0008
历史上最早的纺织工具——陶纺轮。

在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发掘了大批殉葬出土文物,其中,由N1N11墓里发掘的苎麻印花布是最早的实物证明,据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测定(B.P),该布至今大约已有2600多年,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目前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这表明,2600多年前居住在武夷山的古越族先民,已经从事苎麻和夏布的生产。从中原地区商周和战国时期出土的麻布看,织造比较粗糙,经纬纱宽度较粗,织物密度较稀,一般为8~12升(升是古代衡量织物疏密的单位,布幅中每80根经纱为一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得到了提高,麻布的织造密度也从8~12升提高到15升。江西贵溪崖墓、长沙楚墓、福建崇安船棺出土的苎麻布达到15~17.5升。经纬纱线较细,织物密度也较高,达到幼布水平(古时称织造密度为15.5升的织物为幼布),其精细程度犹如丝绸,贵族常用它作为互相馈赠的贵重礼品。可见当时居住在武夷山地区的古越族先民,不仅开始种植苎麻,所织成的印花麻布可以与现在生产出口的大陆苎麻布36公支×36公支的细布相媲美。湖北江陵西汉墓出土的大量苎麻絮,经金属光谱分析证实是经煮练脱胶的,其纤维分离程度良好。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苎麻布,经检验分析,纤维上残留胶质甚少,大多数纤维几乎呈单根分离状态,其精细程度甚至已接近今天的白府绸,可见织造工艺之精湛。

figure_0016_0009
5月收割苎麻。(杨万豪 摄)

种麻织布的历史,古代文献记载也很多,在《诗经》、《周礼》、《孟子》、《尔雅》等先秦著作里均有麻、纻、葛的记载。我国劳动人民已经从生产实践中鉴别出大麻是雌雄异株,把雄麻叫“枲”,雌麻叫“苴”,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大麻进行植物生理方面的认识。枲麻韧皮纤维比较柔细,可以制作精细的织物;而苴麻纤维相对粗硬,织出的织品比较粗糙。麻(指大麻)、纻、葛是古代主要纺织原料。西周王室还设立了“典枲”的官职,专门掌管麻和纻的纺织生产;又设立了“掌葛”的官职,专门“征、之材”和“征草贡之材”(《周礼》),也就是征收麻、葛等纺织原料。用枲、纻纤维织成的织物称为枲布、纻布;用葛纤维纺织成的织物当时有两种,精细的叫“”,粗糙的叫“”。由于、纻纺织加工精细,一般都成为统治阶级的奢侈品。在《诗经·陈风》里也有记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地,可以沤苎”等,说明周代已经以自然发酵方法加工麻料;在《周礼地官司徒下篇》中记载:“凡葛征徽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郑玄注:“草贡山泽顷之属可缉绩者。”是指苎麻已列于被征之例;在《史记·越世家》有:“越王勾践为雪会稽之耻,曾经‘身自耕作,夫人自织’”,在《越强书》中有:“葛麻山者,勾践点,种葛麻”和“葛麻山之首无草木”等专门种葛麻的记载。春秋时期越王为了伐吴,“种麻以为弓弦”。种植面积很大,号称麻林山,又在葛山上种葛麻,使越女织葛麻布以媚吴王,一次就献上“弱于罗兮轻霏霏”的葛麻布十万匹。《淮南子·原道训》:“于越生葛桸、麻”。三国时吴国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书中记苎麻“缩根地中,至春日生,不岁种也”。“不岁种也”是说苎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种。这时苎麻的特性就已为人们所认识,逐渐积累了种麻经验。陶渊明《杂诗》中有:“御冬足大布,粗细以应阳”,意思是冬天有粗布衣服御寒就满足了,夏天有粗布衣就可以遮遮太阳。唐朝编撰的《隋书·地理志》记载有:“亦有夜浣纱而且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说明当时的手工麻纺织业较为发达,技术也较为先进。当时织造的麻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被列为贡品。北宋《元丰九域志》也记载有进贡朝廷的精品苎布的史实。宋代黄庭坚《上大蒙笼》中有:“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宋代的欧阳修的《寄题沙溪宝锡院》中有:“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可见当时种麻、织布在乡村十分普遍。陆游《入蜀记》卷一:“妇人足踏水车,手犹绩麻不置”,诗里提到了当时妇女绩麻的情景。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无土不生,其种植有撒子、分头两法,色有青黄两样”。《明太祖实录》有:“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有司亲临督劝,惰不如令者罚”。清代黄原裕《种苎麻法》有:“豫章织绩苎布工细甲天下”,详细记载了种麻织布的历史。

figure_0017_0010
刮麻。(余强 摄)

据史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说明苎麻自古以来就是广大人民主要衣着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