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一、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本研究从山东省高职院校中选取有代表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校为研究样本。

国家示范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名校: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高职校: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高职课堂教学模式调查问卷发布在问卷星(https://sojump.com/jq/13100733.aspx)上,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778份。经过信效度检验,调查获得的结果是真实有效的。本次调查共设置了27个问题,包括学生基本信息问题4个、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现状问题23个(课堂教学模式4个、课堂教学11个、教学设计3个、课程评价5个)。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收到177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女生比例为41.79:58.21,一、二、三年级的比例为69.52:26.94:3.54,分别如图2-1、图2-2所示。

(二)教学模式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还是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呈现,通过对177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验证了这一点。从图2-3中可以发现,选择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71%,选择其他教学模式的人数不到20%,其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占10.57%,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占3.49%,在线教学模式占3.21%,选择其他教学模式的人数为2.02%。


图2-1 调查学生的男女生比例


图2-2 调查学生所在年级的占比


图2-3 当前教师采用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所占比率

对于上述五种高职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收获的差异、学生满意度的差异。

1.不同教学模式收获的方差分析

不同教学模式下收获的差异见表2-1~表2-3。

表2-1 不同教学模式下收获的描述

注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2-2 不同教学模式下收获的方差

表2-3 不同教学模式对应收获的多重比较

注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2-1是对不同教学模式下,受访对象收获的描述统计,均值越大,代表收获越小,由表中的数字看出,在5种教学模式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应的均值最小,明显小于其他教学模式,通过表2-2的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教学模式对应的收获的差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F=11.570,P=0.000<0.05),说明5种模式的收获存在整体的差异。为具体分析两两教学模式的收获差异,运用LSD方法进行了两两检验,结果见表2-3,讲授式教学模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及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对应的收获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而言,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收获均值显著大于研讨式教学,显著小于自主学习模式和其他类的教学模式,说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收获小于研讨式教学,大于自主学习模式和其他类的教学模式的收获。研讨式教学模式与其他4种教学模式收获的差异均通过了统计学检验,并且显著性较小,说明,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应的收获显著高于其他4种教学模式。

2.对不同教学模式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对不同教学模式满意度的差异检验见表2-4~表2-6。

表2-4 不同教学模式满意度的描述

表2-5 不同教学模式满意度的方程

表2-6 不同教学模式满意度的多重比较

注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由表2-4可看出,在以上各种教学模式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对应的满意度的均值最小,说明对研讨式教学模式满意度最高。表2-5是对不同教学模式满意度的方差分析,由结果看出,不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存在整体的差异,且通过了统计学检验(F=10.574,P=0<0.05),表2-6是对不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进行两两检验的结果,由结果看出,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研讨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及其他类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具体而言,讲授式教学的满意度显著小于研讨式教学,而显著高于自主式教学和其他类教学的满意度。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和其他4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值显著较小,说明研讨式教学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其他四种模式。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职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部分学生的收获、满意度不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职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孤零零存在的,而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诸要素共同搭配构成的结构和程序。这些要素深深地影响了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要素进行现状调查。

(三)课堂教学主体现状

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本研究侧重对高职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学生的现状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1.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1]。在不同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角色有所不同。这就使得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或许与社会和学生的期望相符合,或者与期望不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您认为您的老师目前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这一问题上,1778名学生的选择见表2-7。

表2-7 您认为您的教师目前所扮演的角色

其中有1374名学生选择了“传道授业解惑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77.28%,位居第一;“指导者”角色位居第二,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8.11%;“朋友”角色和“协调管理者”角色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其比例分别为30.99%、30.48%;排名最后的则是“研究者”角色,占总人数的比例仅为15.64%。

对“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最主要角色”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2-4所示。由图2-4得知,在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最主要角色的统计中,“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依然排名第一,占总人数的34.73%,“研究者”角色依然排最后一名,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仅为7.03%。

由此可见,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这与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一致的。


图2-4 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最主要角色所占比率

2.预习情况

关于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预习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总是在课前预习课程内容的学生仅为10.18%,经常预习的学生占24.24%,偶尔预习的学生占54.27%,从不在课前预习课程内容的学生占11.3%,如图2-5所示。综合分析,仅仅有1/3的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程内容的习惯,2/3的学生仍然习惯于仅仅是上课听讲进行学习,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图2-5 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预习情况

关于高职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关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教师总是了解和关注学生预习情况的为18.9%,经常了解和关注学生预习情况的为35.6%,教师偶尔和从不了解和关注学生预习情况的为45.5%,他们分别为38.3%和7.2%,如图2-6所示。


图2-6 高职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关注情况

由此可见,高职教师对学生课程预习情况的了解和关注仍然需要加强。

3.教师参考学生意见的情况

通过对1778名同学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在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参考学生意见的情况占总数的61.3%,偶尔参考学生意见的占总数的33.86%,几乎不参考学生意见的仅占总数的4.84%。如图2-7所示。


图2-7 课堂教学中教师参考学生意见的情况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意见相对来讲比较重视,会经常参考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的安排,以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4.师生互动情况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决定着高职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通过师生课上与课后的互动来体现。

(1)课上师生互动。通过统计发现,课上师生互动主要以课堂提问的形式表现,选择比例高达85.15%,学术知识探讨排名第二,比例为34.7%,提出授课建议位居第三,选择比例占24.58%,其他形式排名最后,比例为15.19%,见表2-8。

表2-8 课上师生互动情况

对课上师生互动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2-8所示。

由图2-8得知,在关于课上师生互动方式的统计中,“课堂提问”依然排名第一,占总人数的53.35%;进行学术知识探讨,占总人数的21.74%;针对老师的授课内容提出建议,占总人数的15.40%;其他形式仍排名最后,比例为9.51%。


图2-8 课上师生互动方式

由此可见,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课上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课堂提问”。不过在高职课堂上,进行学术知识探讨以及针对老师授课内容提出建议的互动方式也在逐渐增加,但仍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

专门针对互动方式最频繁(相比其他三种方式而言)的教师课堂提问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教师提问情况很多和较多的学生分别为19.97%、35.94%,占总数的比例达到55.91%;一般、较少和很少的学生分别为36.16%、5.12%和2.81%,占总数的44.09%,如图2-9所示。由此可见,课上61教师提问仍会继续增加,使课堂互动率(课堂上互动学生数占课堂学生数的百分率)更高。


图2-9 教师课堂提问情况

(2)课后师生互动。课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可以通过互动方式和互动次数体现。关于师生互动方式,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学生选择数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科知识(27.45%)、其他(26.38%)、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学习问题(15.41%)、老师让学生传达班级任务(11.47%)、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生活问题(11.3%)、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生活问题(7.99%),如图2-10所示。


图2-10 课后师生几种互动方式的占比

可见,师生课后互动方式主要是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科知识问题,而教师找学生主动沟通学习问题、传达班级任务、沟通生活问题的情况总占比也达到了38.18%,说明当下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后师生互动上还是比较主动的,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于师生的互动次数,本研究以月为单位进行统计。选择平均每月1~5次的占比为32.4%,平均每月5~10次占28.68%,平均每月10次以上的占16.93%,几乎无互动的人数占21.99%,如图2-11所示。


图2-11 课后师生互动次数占比

针对师生每月的互动次数,进一步追问了学生对该次数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30.3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增加互动次数,54.33%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互动次数,仅有15.3%的学生感觉不需要增加互动次数,如图2-12所示。


图2-12 课后师生互动次数满意程度占比

(四)教学时间安排现状

一名高职教师如何分配每节课的45分钟,对于一名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牵扯到他们每节课的收获。通过搜集已有的研究资料,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实际,将教学时间安排分为四个选项,即知识讲授、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探讨和学生自学。调查显示:选择知识讲授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7.17%,而其他三项所占比例合计为22.84%,以学生自学所占比例最少,如图2-13所示。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仍然将教学时间主要用于知识讲授,而关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则较少采用。


图2-13 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及占比

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检验不同教学模式下,对于时间在知识讲授、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探讨和学生自学方式下的差异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9、表2-10。

表2-9 对不同教学模式下时间分配的描述统计

表2-10 不同教学模式下时间分配的卡方检验

表2-9和表2-10是对不同教学模式下,时间分配的差异性检验,由表2-10看出,不同教学模式下时间分配差异存在显著性检验(卡方值为230.403,P=0,P<0.05)。通过表2-9看出,讲授式教学在知识讲授上分配的是时间比重最大,达到8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方式,研讨式、自主式和在线教学相对其他两类教学模式而言,在师生之间探讨上分配的时间比重较大,均在25%以上。

(五)教学内容现状

由图2-13得知,教师主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知识讲授,在所讲的知识内容中,教材和教材外的内容所占比例如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教材之外内容占比为30%以下”的学生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1.11%,选择30%~50%的学生为40.89%,选择50%~80%的学生为12.37%,选择80%以上的仅为5.62%,如02图2-14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主要讲授教材内容,教材外的内容有些高职教师已经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可喜的情况。


图2-14 教材外讲授内容的占比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关于“您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的感觉”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0.67%的学生对当前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感觉新颖且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度、兴趣度,如图2-15所示。


图2-15 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新颖、兴趣度的占比

(六)教学方法现状

在教学方法调查中,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指导自学法和其他,都有学生选择,但讲授教学法位居第一,占总人数的87.74%,见表2-11。

表2-11 教师上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最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调查中,讲授式教学法仅占59.11%,讨论教学法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60.91%,实验教学法占总人数的比例为51.18%,指导自学法则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0.61%。可见,在当前高职教学中,学生渴望互动、渴望动手,这就需要高职教师转变思想,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见表2-12。

表2-12 学生最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评价方式、学生的课程期末成绩,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四部分构成,有的老师也将社会实践情况包含在内。但每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有所差异,见表2-13。

表2-13 课程期末成绩的构成情况

就期末考试成绩而言,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其在课程期末成绩中的占比80%以上的选择比例为10.57%,50%~80%的选择比例为45.39%,30%~50%的选择比例为35.32%,30%以下的人数为8.72%。可见,教师还是主要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学习测评,如图2-16所示。


图2-16 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期末成绩中的占比

关于评价主体,通过调查显示,选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人数高达77.33%,仅有22.67%的学生认为除教师参与教学评价外,学生不参与,如图2-17所示。

关于学生对现有评价方式的满意程度,高达66.88%的学生对此感到满意,有29.36%的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也有3.76%的学生对此不满意。这就意味着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满意程度有所差别,如图2-18所示。


图2-17 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占比


图2-18 学生对现有评价方式的满意情况

关于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是通过网上评估系统进行,学生选择该种评价渠道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4.34%,其次是问卷调查,占总人数的27.39%,如图2-19所示。


图2-19 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渠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