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中国经编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十年
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编业在历史遗留的莹莹之火基础上缓慢发展。20世纪80年代,借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风,中国经编业承接国际经编业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经编业开始了第一次投资热潮,但是在初步遇到市场无形力量作用的情况下,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经编业自然转入了自我调整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经编产业基础已被全面夯实,自主发展能力更强,行业逐渐成熟,并大幅度发展。
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给中国经编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和新契机。《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把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放到了“十一五”规划的核心位置,并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转变行业经济增长方式、加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两个着力点,即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对纺织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这两个贡献率的提高是中国纺织工业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重要目标和动力。自此,中国经编业迎来其快速发展的十年。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编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随着经编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经编产业经济效益日益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中装备先进、品种广泛、档次较高、效益一流、稳健发展的行业。被业内人士广泛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中国纺织工业中所占位置也进一步突显。
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问世,《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将突出在科技、品牌、人才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推进,以推进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中国经编业在相关国家政策和行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编业进一步积极打造中国纺织行业科技、品牌、人才新高地,在纺织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突显了产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十年间,中国经编业完成了从区域内到区域外、从业内到业外、从国内到国外的版图的完美勾画,成功迈出了由“经编世界”向“世界经编”转变的重要一步,发展成为全球经编工业的风向标。
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中国经编业总产值从近600亿元,增长至2014年年底的破2000亿元大关,十年增长了333%。其中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十一五”末的2010年,中国经编业总产值较“十一五”初的2006年增长了169%;2014年较“十二五”初的2011年,增长129%。
十年内,中国经编产品销售年均增长超过10%;出口额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先进经编机拥有数量突破6.8万台,占全球经编机械总量的86%,并且占比仍在持续提高。
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经编企业约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1425家,从业人数约30万人,授牌产业集群5家,另7家待授牌中,国家级、省级名牌共23个,形成了国内、国外和互联网三大市场良性互动的态势。
经编产业集群成为中国经编业的重要经济贡献力。2006年,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四省经编产业集群地区实现经编产品销售收入435.6亿元,同比增长34.1%;利润25.7亿元,增长23.5%。
2014年,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经编业产值达292亿元,近十年来,该园区经编业产值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产品最丰富的经编产业园区;全球规模最大的经编产业链产业基地——福建长乐,产值于2012年突破千亿。在2012~2014年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长乐经编业仍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目前拥有各类经编机械近4500台套的江苏梅李镇,有规模以上企业65家,工业总产值过100亿元,为全球最大的经编绒类产业基地;2014年,浙江杨汛桥共有经编企业892家,经编机近2000台,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次,实现窗帘窗纱产业产值150亿元,占全镇工业经济的60%。
经编产业集群的发展为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