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能可贵的经济奇迹
——《纺织业国际贸易》代序
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是18世纪以来,全球范围货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20世纪80~90年代,仍保持着6%~7%的比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980~2010年的30年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总额扩大了五倍多,从1980年的955亿美元,节节上升为1990年的2189亿美元、2000年的3548亿美元、2005年的4786亿美元、2010年的6057亿美元。
18世纪,英国和德、法、意等欧洲重要国家发生了工业革命,其导因之一,原本就是正在发展的纺织业国际贸易与手工业工场生产方式的矛盾。工业革命带来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推动了纺织业国际贸易的急剧发展。工业革命以后的大英帝国和德、法、意、比诸国,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拥有棉花资源并在南北战争后急剧发展纺织工业的美国,都曾是(直到20世纪中后期)最重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甚至直到2008年,欧盟(27国)和美国还分别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国10强的第二位和第六位。特别是纽约、巴黎、米兰、东京,更还是世界级的“时装之都”,不仅在全球范围引领服饰时尚,还以国际性会展、世界级品牌、顶端科技、顶端艺术设计等软实力,主导着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
中国跃居纺织品、服装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是后来居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出口额2000年破500亿美元大关,占全球的15%;2005年破1000亿美元大关;2010年破2000亿美元大关,占全球的35%。就这样,连上三个大台阶,稳稳地保持了第一出口大国的地位。这样的惊人发展速度和出口创汇额,在全球范围可说是经济奇迹。
尤为可贵的是,随着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高速进展,由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形成的贸易顺差,对我国扩大外汇储备、增强国家金融实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000~2010年累计,纺织工业系统提供的贸易顺差超过了1万亿美元。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这一“内幕”,过去由于纺织工业领导机关秉持低调行事的作风(不宣传、不强调,即使讲了也一笔带过),很少为社会各界所知,甚至连一些相关学术界人士也不甚了然。当前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百舸争流而纺织工业往往被一些人忽略的新形势下,纺织工业系统为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激励全国2000万纺织系统干部、员工致力于“纺织强国”建设,现在是该实事求是讲一讲“纺织工业对国家贸易顺差作出巨大贡献”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中国纺织工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并后来居上,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一地一业之功,而是半个多世纪持续努力之功,是全国各地纺织企业集体努力之功,是“大纺织”各行各业和商务部(外贸部)通力合作之功。而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半个多世纪持续发展形成的雄厚工业基础,另一个是由国务院直接作出的关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一定时期内要靠纺织,还得发挥这个优势”的战略决策。前一个无须解释;后一个则要在这里细说一下:
第一,1986年8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召开11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纺织工业出口问题。当时的形势是,在改革开放国策的推动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已由1979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53亿美元(占世界的5.06%),发展很顺利。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的纺织品供应已相当充分,经过纺织工业部和商业部审慎会商,并由国务院最后决定,从1984年起取消布票。这就是说,中国纺织工业已有足够货源用于出口,已有余力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围绕这一战略决策,11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对推进纺织工业出口创汇作出了9项具体部署,包括从初级市场转向高级市场;改变传统的纺织品出口结构;相应地把技术搞上去;集中力量抓好沿海地区,认真抓几个城市、几个点;从外贸上解决纺织品交货不及时、花样翻新不够快的问题;(外贸企业)根据国际市场卖价与工厂结算,调动工厂的积极性;增加科研经费和科研力量(下决心调几千人上去);对纺织工业要采取特殊办法,包括降低棉花调拨价、降低银行利率、产品优质优价(采取浮动价格)。
第二,在此之前,1985年1月8日在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还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即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由此打开了“工业企业自营出口业务”的大门。这一经济体制迅速起了作用,1985年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
第三,紧接着11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大战略决策,1986年10月24日,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再一次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的问题。会议再次明确:“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会议还作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决定,即将服装工业和丝绸业归口纺织工业部实行行业管理,以有利于发挥全行业的综合优势。一个月后,11月28日,全国服装行业正式划归纺织工业部。这一战略决策在后来果然大见成效。
在国务院直接过问并具体支持下,1986年纺织品、服装就创下了70亿美元的出口额历史新高,占当年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4,成为全国第一大宗出口商品。紧接着,在1988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13亿美元)。到20世纪最后一年(2000年),又突破五百亿美元大关(522亿美元,占全球的14.7%),其绝对数几乎是1985年出口创汇总额的10倍!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几乎是1985年的3倍!再往后,就出现了1000亿美元、1500亿美元、2000亿美元以至2500亿美元的经济奇迹——一项工业革命后200多年间从未有任何国家纺织业达到的记录。
行文至此,不禁感慨系之。将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推进到如今的水平,是极为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纺织系统工厂、员工完全可以为之自豪。
当然,不能忽略半个世纪以来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由于所处地位的缘故,纺织系统领导机关(纺织工业部—中国纺织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这一浩大工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更是众多。
20世纪中叶“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为缓解粮食危机,急需轻纺工业多出口一些商品以换取进口粮食的自由外汇。国务院寄厚望于纺织系统。钱之光、张琴秋、陈维稷等部长“临危受命”立即行动起来,在方方面面作出切实部署,开辟“对资出口”的通道。当时,中国纺织业的出口业务还处在初始阶段,1960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还仅2.5亿美元,而且主要是中、苏间进行货物交换的结算外汇。为取得自由外汇,必须发展“对资出口”。困难首先是市场情况不明确,而且缺乏适当的货源。纺织工业部派出的由侯忠澍率领的国际市场调研小组不负众望,迅速完成欧洲市场调研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后来,纺织部又派吴焕新常驻中国香港,依托华润公司进行市场动态调研)。生产司郎清荣、范成森、姚汝安、张正文、李百长等负责人,随即围绕“对资出口”在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质量管理等方面作出切实部署。
一批经验丰富的资深纺织专家,在关键时刻施展了他们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方面的才干和智慧。40年后的今日,作者依然记得:生产司总工王嗣璘君,当时在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技术,大规模开发涤棉混纺织物方面的魄力和效率。依然记得:资深毛纺专家郑崇烈君,当年独具慧眼,致力于开发“轻薄精纺呢绒”和“拉舍尔”腈纶毛毯的执着努力和显著成效。依然记得:资深丝绸专家孙和清君,致力于真丝印花绸工艺技术和艺术设计追赶法国、意大利、瑞士的不懈努力。依然记得:资深印染专家杜燕孙、吴士锴、陶启贤、杨丹、王逸鸣等,为开发棉、毛织物印染后整理新技术的执着努力。依然记得:资深针织、棉织专家张福庆、狄龙泉和后起之秀刘永和、杨大千、朱仲山诸君,当年在发展高端针织、棉织品时的艰辛和巨大成效。
原先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纺织工业,经过一些年的努力,一改而为内外销都很有办法,而且经受住了国际市场的严峻考验。由此,中国纺织业开辟了“对资出口”的道路。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由1960年的2.5亿美元发展为1965年的4.65亿美元(按美元与黄金比价换算,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70亿美元)。以现今眼光来看,所赚外汇还甚为有限,但在当时却对国家换取进口粮食起到了重大作用。
接下来的一个大动作是十年“文革”刚结束的1977年,轻工业部(当时是纺织、一轻、二轻“三部合一”的体制)党组书记钱之光老部长,抓住改革开放的先机,组织一个班子研究制订扩大纺织业出口(不含当时尚归口手工业系统的服装行业)的规划和相应产业政策。由张朴负总责,作者忝为成员之一。对这个政策研究课题,钱老亲自过问其事。经过近一个月反复研究,最后“大着胆子”提出了1978~1982年五年间纺织业出口创汇翻一番,由13亿美元发展到26亿美元的建议。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心顺,决策效率高,内外环境有利。纺织部计划、生产、科技等司局很快就在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开展“三来一补”贸易、探索工业企业“自营出口”、企业外汇留成、开发化纤纺织品等方面搞了一系列大动作。结果是到1982年如期、如数达成目标,并使中国纺织工业在“对资出口”方面更有了底气。
然后,就是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大发展。纺织部吴文英、何正樟、季国标、杜钰洲等部领导,在这个时期成功地把握服装和家用纺织品国际市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抓出了服装业创汇超越纺织品,抓出了200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破500亿美元大关这样一些大成就。
令世界各国震惊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的更高数值,出现在“中国入世”后的21世纪第一个十年。在外贸部(商务部)主导的长达15年的艰苦“入世谈判”中,“纺织品、服装贸易”不仅是重要议题之一,而且总是最难达成协议的贸易问题。而一旦定了下来,却为释放中国纺织业国际贸易的潜力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人们应该为此感谢“入世谈判”最后一位首席代表龙勇图先生等外贸部干练的官员。中国纺织工业确确实实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匪浅。
纺织工业领导机关(此时已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人杜钰洲、许坤元、王天凯等极为成功地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在手里“没有天安门大图章,对纺织系统没有中央部委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引领全国数以万计的纺织、服装企业,赢得了全球市场35%的份额。由此又为国家作出了2001~2010年的“十年累计”贸易顺差11381亿美元、直接注入国家外汇储备的巨大贡献,并为中国社会作出了“十年间增添四万多个就业岗位”的巨大贡献。
《纺织业国际贸易》的多数文章、资料,成稿于中国纺织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的20/21世纪之交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前中期,对纺织业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有充分的阐述。而在此之后的一些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几乎年年都上一个大台阶。转瞬之间,一些“历史新高”数字资料已是“明日黄花”。为尽可能完整记录新中国纺织工业65年,现在在本书中作一补救:全面、系统地整理、校勘了几套全球和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宏观统计(1960~2010年),作为附录放在全书后面。作者长期从事纺织工业部门经济研究,常常为纺织经济统计口径不一致和统计数字频繁修正而烦恼。整理、校勘,颇费了一番工夫。整理完成后,虽说仅是几套统计数据,但由于其完整、精确、权威且含有若干重要统计分析,说不定很有点存世价值和实用价值呢。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