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国际贸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纺织工业的新机遇

——在参与国际竞争中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成稿于1988年5月,应《人民日报》海外版邀约而作。具体论述纺织工业贯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针对策的可行性。务实文章。

我国纺织工业是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一个产业部门。而且,当前正面对两个市场:广阔无比的国内市场,潜力很大的世界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已经具有相当实力的中国纺织工业,将满怀信心地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出口创汇方面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20几年间,由于受到国内人民大众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好、纺织品尚需限量供应的牵制,纺织品出口难以形成大气候。直到1970年,纺织工业出口总额还仅5亿美元。1975年时,也还仅13.4亿美元。

近十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出口创汇突飞猛进。纺织工业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1亿美元上升到1987年的88亿美元。1987年纺织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3.5%。1986~1987年连续两年居全国各类出口商品的首位。

在国家更加开放、着力发展对外经济的新形势下,纺织品出口将继续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规划纺织品出口将达到200亿美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主要的出路,是靠以质取胜,加上小批量、快交货、商品信誉。以我国纺织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基础,只要政策、措施对头,实现这个中长期目标是可能的。

我国推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结果,就纺织原料来说,趋势是进大于出,形成净进口国的格局。这对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生产、丰富外销产品货源是有利的。

我国纺织工业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但现在的“2/3内销,1/3外销”的格局,还可以发展。数量上发展到“内销60%,外销40%”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进入世界市场的产品,主要是高中档产品;对有些以外销为主的行业来说,世界市场甚至是生命线。在开放的形势下,外销市场的扩大,对我国纺织业来说已是发展之本。扩大纺织品出口创汇,能够有力地带动纺织工业的老厂改造、设备更新。发展外贸也会给纺织工业带来更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出口纺织品方面所得的经济效益,一般总是比内销产品高一些。尤其是印染业、丝绸业、苎麻亚麻纺织业等“创汇行业”,开拓外销业务几乎成了企业振兴的同义词。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个总的方针政策。具体到各行各业,各类产品,需要“因行业制宜”。纺织系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搞“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行业主要是:

棉纺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进点棉花、涤纶短纤维、棉型黏胶纤维作为补充,产品全部或大部外销。

毛纺行业,从国际市场购进羊毛、腈纶,加工成呢绒、毛线、毛毯、羊毛衫以至毛料服装推向国际市场。这在毛纺工业的各个分支都有可能,但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有个能否做到的问题。关键是技术、管理基础和经营能力能否适应。

化纤企业,进浆粕,出人丝、人棉(间接出口或直接出口);进聚酯切片、乙二醇,出涤纶纤维(间接出口或直接出口)。

针棉织制品行业,采取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方式,或是用外汇在国内购买外销纱,产品全部出口,赚取加工费。

服装行业,通过自备外汇或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等方式进口衣料,或在国内以外汇购买出口衣料,产品全部出口。这在服装行业的一些“创汇企业”几乎普遍适用。

纺织系统在国际贸易中,有些行业,属于市场一头在外的类型。就是说:“原料一头在内,市场一头在外”。这样的行业有:缫丝业、绢纺业、丝织行业、苎麻亚麻纺织业、黄麻纺织业、羊绒制品和兔毛制品行业。棉印染行业,基本上也属于“市场一头在外”的类型。

纺织工业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料上要受到国际市场原料总供应量的限制;“市场”方面,要受到国际市场总容纳量的限制。我们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做科学、客观的估计。

中国纺织工业想要在世界市场争雄,关键是纺织系统需要一大批外向型企业。在政策上让它们各自发挥最大限度的能量,在国际市场的大海中扬帆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