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于特殊体型的紧身衣衣身结构研究和应用
一、特殊体型紧身衣研究实验方案设计
可以这样说,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体体型,但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大致区分出标准体型和特殊体型。相对于正常体来说,当人体某一部位出现变异时,将会影响服装的整体平衡以及与体表的吻合度。紧身衣最能体现女性曲线及衣身结构变化的规律,因此,研究女性人体在单纯改变胸高、单纯改变腹凸、单纯改变背凸状态下紧身衣衣身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平衡现代贴体女装结构、平衡款式和细节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验用具和设备
(1)选用GB133591—165/84A人体模型作为实验参照对象,其三围尺寸分别为胸围(B)84cm、腰围(W)64cm、臀围(H)90cm,如图2-3所示。
图2-3 GB133591—165/84A人体模型
(2)白坯布、棉花、带罩杯式围胸、厚度为1cm的罩垫、红色标注线、珠针、大头针、圆钉、手针、剪刀、弯尺、牛皮纸,红色水性笔。
(3)工业用缝纫机、梭皮、梭心、电熨斗、富怡电脑制版软件。
(二)实验步骤和内容
进行立体实验工作之前,为了使人体模型使用起来方便,首先使用黑色、红色等较明显的有色带子(0.5cm宽)在人体模型上标注出基准标示线。
1.前、后中心线
从前领点FNP点,拉一条铅垂线(若无铅垂时,可以用小剪刀等代替),使其自然下垂,且不要使铅垂线偏离前中心线,然后固定在人体模型上。后中心线的标定方法及要领,与前中心线相同。前后中心线决定之后,须用软尺测量前后中心线左右距离是否相等。若不相等,须重新调整确定。
2.胸围线、腰围线、臀围、腹围、横向肩胛骨水平围度线
围度线是立体裁剪的重要标示线,因此,要严格准确。要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决定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的水平线,并且要注意背后三围线位置的正确,不能使其下垂。
(1)胸围线的标示。首先要确定胸部最高点,用直尺测量出胸高点(BP)至地面或某一水平参照物的距离,然后以此尺寸为标准,由地面或水平参照物向胸部测量出与BP点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水平点,用大头针做好标记。最后,用黑色或彩色的带子将做好的水平标记固定。
(2)腰围线。它是指腰部最细部分的水平线。测量时应先从后中心线确认背部的长度。
(3)臀围线。它是指臀部最丰满位置的水平线,一般在腰围线下方18~20cm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不宜过低。
腰围线与臀围线确定之后,可用标记胸围线的方法标记、固定或检验其位置的正确性。
(4)腹围的水平围度线。先行学者把腰围至臀围线之间1/2部位处的水平围度线作为腹围的水平围度线。根据测量原形,距离臀围线向上9cm处即腰围至臀围线之间1/2部位处为腹部突起的最高点的水平围度线、横向肩胛骨水平围度线、横向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
3.颈围线与手臂根部基线
(1)颈围线。首先用皮尺测量出颈围的标准尺寸,根据标准颈围的尺寸确定出颈围前后中心点及颈肩点的位置,围绕在人体模型的颈根部,用彩色带子标定颈围线。
(2)手臂根部基线。它具有目标基准线的作用。标定手臂根部的基线时,必须使前后方圆弧线的形状与人体手臂前倾形成的曲面交线形态一致。
4.肩线与肋线
(1)肩线。标示肩线首先要先从人体模型的侧面,确定出颈肩点(NP)与肩端点位置。颈肩点(NP)位于颈部厚实部位中间稍稍向后的位置,肩端点(SP)的位置在肩部厚度的中心点。用彩色带子将两点连接便形成肩线。
(2)肋线。肋线是将肩线带延长系一重锤,使其通过手臂根部中央较厚实的部位,然后将人体模型侧面厚度中分为二做标示线。
5.前、后公主线
前公主线是从大约小肩线中点的位置开始,通过乳高点(BP)向下标定出的一条自然线条。由于当公主线与腰围线及臀围线相交时,交点位置的适合与否会影响胸部、腰部及臀部视觉上的起伏、粗细的大小,所以确定焦点位置时,原则上是以能够使胸部从视觉上感到丰满、腰部感到纤细、腹部感到微微隆起为准。考虑到整体的均衡美感,由于后背的凹凸相对少于前胸,因此后公主线的标示较前胸圆顺。后公主线是从肩部中点位置,通过肩胛骨、腰部、臀部,标出一条同前公主线一样富有整体美感的线条。标定的原则是使腰部视觉上纤细、臀部视觉上要有稍微隆起的感觉。
(三)实验方法的综合讨论
1.排除干扰因素
排除胸高、腹凸、背凸分别作为变量时,其他控制部位规格变化对细部结构的影响,仅考察胸高、腹凸、背凸分别为变量的情况下紧身衣结构的变化规律。
(1)排除放松量产生的误差。成衣尺寸中带有围度上的放松量,无法确切地表现人体胸部曲面曲率增大、腹部突出、背部驼起后的数值的精确变化,所以引入特殊体型人体模型的净尺寸制作紧身衣,可以直观地显示各部位的变化参数。
(2)排除面料材质的干扰。制作样衣都采用质地相同的白坯布,且织物纱向一致,消除了不同面料变形量差异产生的误差。
2.确定特殊体型细部变异形态
(1)胸部形态的变化。针对女性胸衣的穿着特点,本实验采用胸衣补正方法,人体模型穿着罩杯厚度为1cm的围胸式胸衣,既符合人体,又减少了带式胸衣在肩部及胸部侧身处引起的不平服的麻烦,方便了重复性测试。但是人体胸部曲面属非球面体,罩杯的横向宽度一致,围度方向的包容度相同,因此,为解决当胸高抬高后胸围线以上高度所带来的突兀,本实验采用白坯布夹棉花压实后填充于胸高凸起与肩部以下之间的凹槽,使之形成符合人体的自然曲线,以保证胸高抬高后数值、形态与真实人体吻合的准确性。
(2)腹部形态的变化。根据对真实人体的观察,让腹凸女性按自然站立,测量者从侧面观察穿着者的胸部、背部、腹部、臀部。对于腹部肥满的凸肚体要加测腹围尺寸,用软尺在腹凸最高点处,即腰围线至臀围线之间1/2处水平量一周,可知腹凸较正常体的变化。根据对真实人体的分析,针对女性紧身衣的穿着特点,本实验采用白坯布夹棉花压实后填充用修正棉及黑色弹力布辅助修正的方法。用白坯布夹棉花作成1cm厚度的腹凸垫,减少了误差,方便了重复实验。使其符合人体,为解决当腹凸高度抬高后臀围线以上高度所带来的突兀,用修正棉填充于腹部凸起与腰部周围之间的凹槽,使之圆顺,形成符合人体的自然曲线,以保证腹部抬高后数值、形态与真实人体吻合的准确性。
(3)背部形态的变化。针对女性合体套装穿着特点,本实验采用以修正棉为主、黑色弹力布为辅的补正方法。以黑色弹力布包裹人体模型,从肩线至袖窿深线。在黑色弹力布的包裹层里垫入用白坯布加棉花压实后的1cm厚度的圆顺棉垫。这种补正手法有三个好处。
①减少了直接补垫在侧身处引起的不平服的麻烦,是肩胛骨增高的1cm形态更符合人体曲线。
②方便重复性测试。
③便于填充修正当驼背体肩胛骨增加1cm时,周围发生的凹陷,以及垫高1cm时所带来的突兀。
3.紧身衣的拓板
(1)胸高形态变化后紧身衣拓板。按照常规紧身衣制作方法,在前衣身的肩部、腰部各做一省,肩省和腰省连成分割线,位置同前公主线;后衣身肩胛骨省与腰省连成分割线,位置同后公主线。将前后衣片各部位的点影线标全,预留1.2cm 的缝份,并剪去多余的量,衣长至模型臀围线止。将各衣身取下拓在牛皮纸上形成紧身衣纸板,再将各分割缝缝合并覆于人体模型上,微小的不平服量都转移到侧缝,并标上修正后的点影线,取下紧身衣修正样板。分别在胸高加高1cm、2cm、3cm的状态下制作紧身衣并拓板,形式与模台紧身衣拓板图严格保证一致 ,确保实验误差减少到最小。
(2)腹部形态变化后紧身衣拓板。按照紧身衣制作方法,在腰部做省位置同前公主线将前后衣片各部位的点影线标全,预留1.2cm的缝份,并剪去多余的量,长度至模型臀围线以下10cm处。将各片取下拓在牛皮纸上形成紧身衣纸板,再将各分割缝缝合并覆于人体模型上,微小的不平服量都转移到侧缝,并标上修正后的点影线,取下紧身衣修正样板(同BP点的拓板图)。分别在腹部加高1cm、2cm、3cm的状态下制作紧身衣并拓板,形式与模型紧身衣拓板图严格保证一致,确保实验的误差减小到最小。
(3)背部形态变化后紧身衣拓板。按照常规紧身衣制作方法,在前衣身的肩部、腰部各做一省,肩省和腰省连成分割线,位置同前公主线;后身肩胛骨省与腰省连成分割线,位置同后公主线。将前衣片各部位的点影线标全,预留1.2cm的缝份,并减去多余的量,衣长至模型臀围线止。将各衣身取下拓在牛皮纸上形成紧身衣纸板,再将各分割线缝缝合并覆于人体模型上,微小的不平服量都转移到侧缝,并标上修正后的点影线,取下紧身衣修正样板。分别在肩胛骨省尖点处加高1cm、2cm、3cm的状态下制作紧身衣并拓板,形式与模型紧身衣拓板图严格保证一致,确保实验误差减少到最小。
二、不同胸高状态下的紧身衣结构
(一)模拟胸高状态的实验设计
人体胸部造型是以胸围线为界,上部坡度较缓,下部比上方圆整,近似于1/4圆形。因此,在矫正模型胸部造型的过程中,遵循女性的外观生理形态特点,采用胸衣加高的方法(图2-4),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图2-5、图2-6)。
图2-4 胸部矫型侧视图
图2-5 模型俯视模拟图
图2-6 模型侧视模拟图
(二)模拟胸高状态的紧身衣结构处理
图2-7 抓取浮余量的示意图
四种状态下紧身衣省道的处理方法相同,均在前、后公主线缝内收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轮廓线上工艺点的位移变化是本实验的研究重点,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务必甄别确定每一个工艺点,尤其是当胸高加高,胸腰省加大,形成前衣身侧滑时,要特别注意下摆浮余量的抓取(图2-7),同时注意肩省和腰节省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白坯布制成样衣,穿挂在模型上进行补正的过程中,要对样衣出现的问题逐一调整,直到样衣和模型完全吻合为止(图2-8),以便达到与真实人体相符合的目的,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图2-8 不同胸高状态下紧身衣成品效果图
(三)胸部结构形态考察
1.胸部增量
经过3次实验的反复制取,分别测量在4种状态下的紧身衣样板的胸围规格,见表2-2。
表2-2 不同胸高状态下胸围规格单位:cm
注 数据为3次样板的平均值,有效数字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标准体形上、下胸围差量为12cm,经测量差量比较,当胸高每抬高1cm,胸上、下围增量Δ=2.3cm,胸围增量Δ=2.3cm。经实验证实,后衣身各项围度规格不变,整体围度方向发生的改变都是由前衣身胸高抬高量提供,即只增加了前衣身围度、胸宽相关部位的参数。即当胸高抬高1cm时,衣身按原胸围规格计算后胸宽=B/4,而前胸围大要按照加入胸围增量后重新确定为B/4+1.15,即前后1/4胸围差量为1.15cm。理论上可以表示为:人体胸高抬高1cm后,实际胸围为BX=102.3cm,1/4前衣身胸围线长为(BX+2.3)/4;1/4后衣身胸围线长为(BX-2.3)/4。
2.紧身衣衣身二维结构
由于模型只单纯加大了胸高,所以只在胸围一个围度方向上有所改变。腰围及臀围围度规格尺寸没有变化,腰节线以下工艺点跟随上一点产生位移偏量,这是因为胸高升高而新增的乳凸量一部分转移到肩省,其余的作为起翘全部转移至胸高点以下的省位,形成前侧身侧滑,据此把腰节及腰节以上的规格部位的点设成大写字母A到L,腰节线以下随上一点摆出随变量的跟随点记为上一大写字母的小写形式,即c到f,如图2-9所示。
图2-9 样板叠加示意图
以BP点为重叠原点,分别把胸高抬高1cm、2cm、3cm的样板与原型样板进行叠加(图2-9),分别测试各个胸高抬高状态下各个工艺点相对于原型样板的增量,并计测各个样板之间的增量,见表2-3。
表2-3 不同胸高状态下板与板之间的差量单位:cm
续表
图2-10 辅助线叠加图
各个点相对于前一点的位移偏差基本符合等差数列的分布规律,即an=a1(n-1)d ,区别在于各个点的公差d 的数值不同。如此,下文将对一个差量作考察和分析,研究胸高在改变1cm后各个点的变化规律。
3.重点工艺点的偏移量
(1)领口弧线位移偏量。点A与点L的纵向增量相同,且都为0.4cm,可见在胸上、下围增加2.3cm时,领口弧线形态不变,前上平线抬高0.4cm。
(2)侧缝线位移偏量。胸高加高引起胸腰省的量加大,胸腰与腰臀的距离又基本呈2倍的关系,由侧缝点H、G、F、 f的横向增量分别为1.08cm、1.15cm、1.91cm、4.03cm分析,下摆的甩量与腰节的甩量也呈2倍的比例发生位移。另外,模型腰节上从前公主线到侧缝的水平距离没有变化,可见EF长度不变,其随G点的向外延伸而以均值向外转变着细微的角度,一并构成了下摆的甩量。
(3)落肩量变化。设点M是上平线上的一点,且IM⊥LM垂足为M,则∠ILM为肩斜角,MI为落肩量(图2-10)。点M与点I纵向增量相同,由数据分析,纵向增量ΔIM=0.2cm,可见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胸上围、下围的差量每增加2.3cm,肩斜增大,落肩量增加0.2cm。
(4)胸宽线增量。作袖窿弧线的垂直切线,切点为h,过点h作各个样板的胸宽线,交前中心线于点a穿过肩省且与省边的交点分别为j、k。则直线ak与jh的和即为实际的胸宽量(图2-10)。经过反复测量,点h横向增量Δ=1cm,点jΔ=0.3cm,点kΔ=0,即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胸上、下围的差量每增加2.3cm,Δ胸宽线长=1.0-0.3=0.7(cm)。可见,胸高增高,前后胸背宽的差量变小了。另外,把后形成的胸围总差量2ΔB=4.6代入计算胸宽线公式0.15B+c,则胸宽增量=3/10ΔB=0.69(cm),与实验测试数据一致。可见,前胸宽可以按照比例法直接代入新的前胸围规格进行计算。下摆位移偏量:胸高抬高,乳根到BP点的距离增大,形成前腰节增量,根据数据分析,即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胸上、下围的差量每增加2.3cm,前腰节增量1cm,由于腰臀间的距离一定,前下摆随腰节线一并下落1cm。
图2-11 比例法制图形式叠加图
(四)紧身衣省量变化考察
省量的处理方法对于平衡款式和细节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先行学者也曾对省的大小、形态及分配做出了深层次的分析与考察,并指导了实际样板的修正。在比例法制图中,采用了三条围度线水平的形式,避免了衣身侧滑现象,既平衡了衣身结构,制图美观,又能形成整齐的样板,节省耗料。为了将紧身衣的结构变化规律应用于现代女装的结构设计中,可应用省道转移的方法,以胸围线做为新省的打开位置,将腰节新增省分散转移,按照比例法制图的形式,形成BL、WL、HL水平状态下的紧身衣结构,如图2-11所示。
经过反复测试,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胸上、下围的差量每增加2.3cm,四个部位新增省量(部位序号1、2、3、6)及两处底摆下展量(部位序号4、5)见表2-4。
表2-4 新增省量单位:cm
三、不同腹凸状态下的紧身衣结构
(一)模拟腹凸状态的实验设计
人体的腹部造型以腰围线为界,上部坡度较平缓,下部比上方圆整。因此,在模型腹部造型矫正的过程中,遵循女性的外观生理形态特点,采用腹凸垫加高的方法(图2-12、图2-13),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图2-14、图2-15)。
图2-12 腹部矫型侧视图
图2-13 腹部矫型俯视图
图2-14 模型侧视模拟图
图2-15 模型俯视模拟图
(二)模拟凸肚状态的紧身衣结构处理
四种状态下紧身衣省道的处理方法相同,在前公主缝内缝和侧缝收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轮廓线上工艺点的位移变化是本实验的研究重点。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务必甄别确定每一个工艺点,尤其是当腹凸加高,腰臀省减小,形成腰臀侧缝线外扩时,要特别注意凸起周边浮余量的抓取(图2-16),同时注意腰省和侧缝省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白坯布做成样衣,穿挂在模型上进行补正的过程中,要对样衣出现的问题逐一调整,直到样衣和模型完全吻合为止(图2-17),以便达到与真实人体相符合的目的,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图2-16 抓取浮余量的示意图
图2-17 不同腹凸状态下紧身衣成品效果图
(三)凸肚结构形态考察
1.凸肚增量的定性与定量
经过3次实验的反复制取,分别测量在4种状态下紧身衣样板的腹凸围度规格(表2-5),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腹凸变量对腰围及臀围的影响。
不同腹凸状态下,臀围向上9cm处的水平围度围量一周的围度(以下简称腹围)规格见表2-5。
标准体型上,腰围与臀围差量为26cm,腹围与臀围差量为9cm,经测量差量比较,腹凸高每抬高1cm时,腰围与臀围的增量是Δ=0.6cm,腰围增量Δ=0.6cm。腹围与臀围增量Δ=0.8,腹围增量Δ=0.8。实验证实,后衣身各项围度规格不变,整体围度方向发生的改变都是由前衣身腹凸抬高量提供的,即只增加了前衣身的长度、腹部相关部位的参数。即当腹高抬高1cm,衣身按原规格计算后臀宽为H/4,而前臀宽只有前腹围有增量,前臀围无变化,所以前臀围宽的计算公式仍为H/4,即前后臀围无差量。理论上可表示为:人体腹凸抬高1cm后,实际臀围仍然为90cm。
表2-5 不同腹凸状态下的围度规格单位:cm
注 数据为3次样板的平均值,有效数字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图2-18 样板叠加示意图
2.紧身衣衣身的二维结构
由于模型只单纯加高了腹凸,所以只在腹部一个围度方向上有所改变。腰围规格尺寸略有变化,臀围围度规格尺寸没有变化。腰节线以下工艺点跟随上一点产生位移偏量。这是因为腹凸高度升高而新增的腹凸量一部分由腰节线提供,其余的作为起翘量转移到侧缝处,形成新的省位。据此把腰节以及腰节以下至臀围线的规格部位的点设成A、B、C、D、E、E′、F、G、H、J、J′、e、 j,如图2-18所示。
以腰围线与前中心线交点为重叠原点,分别把腹高抬高1cm、2cm、3cm的样板与原型样板进行叠加(图2-18),分别测试腹部抬高状态下各个工艺点相对于原型样板的增量,并计测各个样板之间的增量,见表2-6。
表2-6 不同腹凸状态下板与板之间的差量单位:cm
续表
由各个点相对于前一点的位移偏差基本符合等差数列的分布规律,即an=a1(n-1)d,区别在于各个点的公差d的数值不同。如此,下文将对一个差量作考察和分析,研究腹凸在改变1cm后各个点的变化规律。
3.重点部位工艺点的偏移量
(1)腰臀省位移偏量。点B与点C的纵向增量不变,横向B点保持不变,C点的横向增量为0.2cm,可见在腹围增量为0.8cm时,腰臀省省量缩小0.2cm,省变小,省尖点H抬高0.5cm。
(2)侧缝省位移偏量。点E与点E′的横向同步变化,增量都为0.2cm。E点的纵向增量为0.1cm,E′点纵向增量为0.6cm,由于腹部最高点位置保持不变,所以侧缝省省尖点位置不变。
(3)下摆侧展量的定量分析。腹凸加高引起腰臀省减小,并且由于凸起部分使腹高变大,使腰围线与臀围线间水平距离平均增加0.7cm。但由于侧缝线属于相关结构线,所以相叠后与原样相比有浮余量,所以通过收省来除掉余量,使腹部形态与真实人体吻合,符合人体自然曲线。当腹部抬高1cm、2cm时,侧缝点D、E、E′、F的横向增量分别为0.1cm、0.2cm、0.2cm、0。由于E、E′点以均值向外延伸,为构成腹部凸起的增量提供了凸起量。其中,当腹凸加高3cm时,仅F点横向增加量为0.5cm,即侧展量为0.5cm,与此同时臀围线水平线与腰省省道中线延长线相交处出现一个0.5cm的省量。由此可见,臀围线围度保持不变,验证了前文臀围尺寸不变的假设,所以臀围不干扰本实验。
(4)臀围线变化量。腹部抬高,前臀围到腰围距离增大,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即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基础上,腹、臀围差量每增加0.8cm时,前臀围线下降量为0.7cm。由于胸腰间距离一定,前下摆随臀围线一并下落0.7cm。
(四)紧身衣省量与省位变化的考察
省量的处理方法对于平衡款式和细节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先行学者也曾对省的大小、形态及分配做出了深层次的分析与考察,并指导了实际样板的修正。在比例法制图中,采用了三条围度线水平重合的形式,平衡了衣身结构,制图美观,又能形成整齐的样板,通俗易懂。
为了将紧身衣的结构变化规律应用于现代女装的结构设计中,可用省道转移的方法,以e点垂直线作为新省的打开位置,将侧缝新增省量进行分散转移,按照比例法制图形式,形成WL水平、F点横向水平的状态下的紧身衣结构。当腹凸增高1cm、2cm、3cm时的省道转移,如图2-19所示。
图2-19 省道转移示意图
图2-20 省道转移叠加示意图
再将3个省道转移图与原型图叠加,通过叠加更好地了解省道转移后的规律,如图2-20所示。
由图2-20可以看出,当侧缝省归并后,e点垂直线出现新省,侧缝起翘外展量同新省量,且EE′的省量增量为0.5cm,F点的侧展增量为0.5cm。且横向水平,落在原臀围线上。当腹凸增高3cm时,F点的侧展量为1cm,但省道转移后出现JJ′为0.5cm的省,所以F点的侧展增量仍为0.5cm。
经过反复测试,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腹围和臀围的差量每增加1.8cm,三个部位新增省量(部位序号1、2、3、4)见表2-7。
表2-7 新增省量单位:cm
四、不同驼背状态下的紧身衣结构
(一)模拟驼背状态的实验设计
驼背体的背部造型以拟定的肩胛骨省尖点所在水平围度线为界,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平面以肩胛骨为主要形态,将斜方肌与背阔肌加以填充的形态,在模型驼背体省尖点所处背部造型矫型过程中,遵循女性肩胛骨与斜方肌的外观生理特点,采用以压实的修正棉为主,黑色弹力布为辅的加高方法,如图2-21、图2-22所示。
图2-21 驼背体矫型侧视图
图2-22 驼背体矫型俯视图
(二)模拟驼背状态的紧身衣结构处理
四种状态下紧身衣省道处理方法相同,均在前、后公主线缝内收取,需要特别注的是:轮廓线上工艺点的位移变化是本实验的研究重点,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务必甄别确定每一个工艺点,尤其是当驼背体肩胛骨省尖点处背高加高,后公主线曲线形态变化,后领口弧线、肩线背宽线都有变化时,要注意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如图2-23所示。
图2-23 抓取浮余量的示意图
白坯布制成样衣,穿挂在模型上进行补正的过程中,要对样衣出现的问题逐一调整,直到样衣和模型完全吻合为止,以达到与真实人体相符合的目的,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如图2-24所示。
图2-24 抓取浮余量的完成图
(三)背部结构形态考察
1.背部增量
经过3次实验的反复制取,分别测量在4种状态下紧身衣样板的肩胛骨省尖点所在水平围度线的规格,见表2-8。
标准体型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水平围度线的差量为2.5cm,经测量差量比较,当肩胛骨省尖点所处背部加高1cm,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差量Δ=0.88cm,肩胛骨省尖点所在水平围度线的差量Δ=0.88cm。实验证实,控制部位围度方向不产生改变,后领口弧线、上平线以及肩线与后背宽所发生的改变都是胸围线以上所作的局部变化,其只增加了上平线、后背宽、袖窿深、肩宽相关部位的参数。即当肩胛骨省尖点所处背部抬高1cm时,4个部位发生变化。
表2-8 肩胛骨省尖点所在水平围度线的规格单位:cm
注 数据为3次样板的平均值,有效数字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1)后中心线向上抬高Δ=0.45cm,后颈肩点向上抬高Δ=0.5cm,即上平线抬高量Δ=0.05cm。
(2)按原胸围规格计算后背宽为0.15B+C,而后背宽按照加入肩胛骨省尖点所在水平围度线的增量后重新确定为0.15B+C+0.25cm,即前后两种情况比较差量为0.25cm。
(3)后中心线向上抬高Δ=0.45cm,即袖窿深为0.2B+C+0.45cm。
(4)肩宽Δ=0.13cm,即Δ肩宽为0.5S+0.13cm。
2.紧身衣衣身二维结构
分别把驼背体肩胛骨省尖点所在位置抬高1cm、2cm、3cm的样板与原型样板进行叠加(图2-25),分别测试各个驼背体背部抬高状态下各工艺点相对于原型板样板的增量,并计测各样板之间的增量,见表2-9。
图2-25 样板叠加示意图
表2-9 不同驼背体状态下板与板之间的差量单位:cm
由各个点相对于前一点的位移偏差可见,其基本符合等差数列的分布规律,即a=a+(n-1)d,区别在于各个点的公差d的数值不同。如此,下文将有一个差量作为考察和分析,研究肩胛骨省尖点处增高1cm后各个点的变化规律。
3.重点工艺点偏移量
(1)后领口弧线位移偏量与变量。A点纵向增量为0.45cm,B点纵向增量为0.5cm,横向增量为0.2cm。可见在肩胛骨省尖点处增高1cm时,领口弧线形态改变,同时领口弧线向上偏移,并且在颈肩点处横向方向上依次垂直缩进,如图2-26所示。
(2)肩线位移偏量与变量。B点纵向增量为0.5cm,C点纵向增量为0.6cm,D点纵向增量为0.4cm,E点无纵向增量。可见驼背体肩胛骨省尖点部位抬高1cm时,肩线形态改变,肩线E点位纵向上的基准点向上偏移。B点横向增量为0.15cm,C点横向增量为0.1cm,D点横向增量为0.4cm,E点横向增量为0.13cm。可见,肩线的长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图2-27所示。
图2-26 后领口弧线位移偏量示意图
图2-27 肩线位移偏量示意图
(3)肩线弧度形态的变化。以肩胛骨省尖点a向省底作一条垂直线交原肩线于b。B点纵向增量为0.5cm,B点横向增量为0.15cm。C点纵向增量为0.6cm,C点横向增量为0.1cm。D点纵向增量为0.4cm,D点横向增量为0.4cm。E点横向增量为0.13cm,E点无纵向增量。可见在肩胛骨省尖点处增高1cm时,颈肩点与肩端点所连的一条圆顺的肩线其上一点b沿线段ab向外延长Δab=0.42cm。
(4)背宽增量。后袖窿弧线与后背宽线的切点为m,过m作后背宽线的垂线交后中心线于点n。mn穿过后公主线两边交点分别为e、f。则直线ne与fm的和即为实际后背宽。经反复测量,点m不变,点eΔ=0.125cm、点fΔ=0.125cm。即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基础上,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差量每增加0.88cm,Δ后背宽为0.25cm,即后背宽增加0.25cm。后背宽为0.15B+Δ+0.25cm。
(5)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增量与偏移。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与后中心线交于h点,与后袖窿弧线交于i点。与肩胛骨省分别交于G、H两点。当肩胛骨省尖点处增高1cm时,ΔhG=0.22cm,ΔHi=0.22cm(肩端点改变所致的后袖窿弧线的改变量可忽略不计)。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长度=hG+Hi。所以Δ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为0.88cm。可见,在肩胛骨省尖点处增高1cm时,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差量Δ=0.88cm,G点纵向增量为0.5cm,H点纵向增量为0.5cm。可见在肩胛骨省尖点处增高1cm时,肩胛骨省尖点在纵向上向上抬高0.5cm。
图2-28 背部分割结构样板叠加示意图
(6)用原型板制图,设一条后公主线。肩胛骨省尖点处每增高1cm时,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差量Δ=0.88cm,用原型板制图时,在后公主线处就形成了一定的叠加量;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长度为hG+Hi。ΔhG=0.22cm、ΔHi=0.22cm,这样,H、G两点由重合变成了叠加。Δ叠加量为0.22cm。后公主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以G、H两点为最突出的点,呈凸度弧线状态叠加,如图2-28所示。
(四)紧身衣省量和省位变化考察
省量的处理方法对于平衡衣身结构和细节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先行学者也曾对后背增量所带来的衣身下摆不平衡以及增量分配做出了深层次的分析与考察,并指导了实际样板的修正。在比例法制图中,采用三条围度线水平的形式,避免了衣身侧滑现象,既平衡了衣身结构,制图美观,又能形成整齐的样板,节省耗料。为了将紧身衣的结构变化规律应用于现代女装的结构设计中,可应用抬高领口弧线、缩短领口弧线、抬高肩线、改变肩线形态、在后公主线处增加新增量、增加后背宽、按照比例法制图的形式,形成B、W、H水平状态下的紧身衣结构。
经过反复测试,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差量每增加0.88cm,新增三个部位抬高量(1、2、3),新增三个部位增加量(4、5、6),两个部位减少量(2、3),见表2-10。
表2-10 新增的省量单位:cm
五、特殊体型紧身衣结构对成衣样板修正应用
(一)胸大体结构处理
胸围的放松量由三部分组成,即生理放松量、运动放松量和造型放松量。在正常贴体女装制板的过程中,胸围都加入了10cm或10cm以上的松量来满足以上三方面的需要。将实验考察取得的紧身衣结构处理技术与相关参数应用到特殊体型的成衣样板的制作中,可以提高合体服装与人体体表的吻合度与舒适度,避免着装后系列弊病的产生。
1.胸大标准体结构处理方法
与紧身衣实验相似,体型标准但胸围规格大于常规标准时,根据胸部的丰满程度,假设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胸上、下围的差量增加了2.3cm,则人体实际成衣规格胸围为B′=102.3cm。结合上文结论制图(表2-11)并与原型板叠加。则调整后主要控制部位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后身肥度=(B′-2.3cm)/4
前身肥度=(B′+2.3cm)/4
后胸宽=0.15(B′-2.3cm)+4cm
前胸宽=0.15(B′+2.3cm)+3cm
袖窿深=0.2B′+3cm
表2-11 胸大标准体样板修正量单位:cm
注 成品胸围规格为102.3cm。
通过以上处理方法来满足胸部的隆起,使平面面料更加满足人体曲面的要求,如图2-29所示。
图2-29 胸大标准体的结构处理
2.胸大瘦型体结构处理方法
胸大瘦型体是指除胸围有增量外,腰围、臀围均小于标准规格的体型。假设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胸上、下围的差量减少2.3cm,则人体实际成衣规格胸围B″为97.7cm。应用控制部位调整后的计算方法制板并与原样板叠加进行差量比较,其各部位的修正参数见表2-12,胸大瘦型体结构处理如图2-30所示。
表2-12 胸大瘦型体样板修正量单位:cm
注 成品胸围规格为100cm。
图2-30 胸大瘦型体结构处理
此外,经过反复测试,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胸上、下围的差量为10cm内可以应用,各个工艺点的调整量可以加倍调整,当胸上、下围的差量超越10cm,个别工艺点还需做灵活的调整,如肩斜及上平线的提高都不能无限地以倍数关系增加,另外,腰省和侧缝省不能无限地加大,省道位置的增加将有助于结构设计,应统筹考虑。
(二)凸肚体结构处理
腹部放松量由三部分组成,即生理放松量、运动放松量和造型放松量。在正常贴体女装制版过程中,胸围都加入了10cm或10cm以上的松量来满足以上三方面的需要,而裙装的臀围放松量为6~8cm,裤装的臀围放松量为8cm。将实验考察取得的紧身衣结构处理技术与相关参数应用到特殊体型的成衣样板的制作,可以提高合体服装与人体体表的吻合度与舒适度,避免着装后产生系列弊病。
1.凸肚体上装结构处理方法
与紧身衣实验相似,体型标准但腹围规格大于常规标准时,根据腹部的凸起程度,假设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基础上,腹臀围的差量增加了0.8cm时,则人体实际成衣腹围变大。结合上文结论制图并与原型板叠加,则调整后主要控制部位计算公式不变。凸肚体上装样板修正量见表2-13。
表2-13 凸肚体上装样板修正量单位:cm
注 成品胸围规格为94cm。
2.凸肚体下装结构处理方法
结合先行学者对于腹凸下装结构的处理方法,再综合紧身衣实验所得出的数字和规律,得腹凸标准体下装样板修正量,见表2-14。
表2-14 腹凸标准体下装样板修正量单位:cm
注 成品臀围规格为96cm。
此外,经过反复测试及先行学者的研究结论可得出,腹部凸出主要是在前身臀围线以上部位比较肥胖,其他部位与标准体无明显区别。其结构处理主要解决前腹部凸出的需要。由于腹部凸出,人体前中心线处的倾斜角超过标准体。如按正常体制作成衣,穿着时会产生腹部绷得更紧,前衣长不够长,门襟下端稍有豁开现象,前身腋下部位有皱褶,门襟下有搅盖现象。通过以上结构处理方法可避免出现以上现象。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上,腰臀围、腹臀围的差量为24.2cm、6.6cm内可应用,各个工艺点可以加倍调整;当腰臀围、腹臀围的差量超过24.2cm、6.6cm时,某些工艺点需做特别的调整,如前臀围线的下落不能无限地以倍数关系增加,侧缝弧线也不能无限变弧。
(三)驼背体结构处理
由于驼背体体形特征为背部、肩胛骨一带呈弓形驼背,从而使体形形成前短后长,后身紧绷、吊起,前袖窿起绺等弊病。当人体处于运动状态,如操作电脑、伏案写字、弯腰拾物时会感到束缚行动不便。将实验考察取得的紧身衣结构处理技术与相关参数应用到特殊体型的成衣样板制作中,可以提高合体服装与人体体表的吻合度与舒适度,使衣身下摆不平衡的弊病得以解决。
1.驼背体后衣身主体结构处理方法
以往研究驼背体都以自身长期累积的经验所得的笼统的结构修正,而本次试验是将紧身衣结构处理技术与相关参数应用到特殊体形的成衣样板的制作中,以各点变异量为出发点,完善了服装板型日趋完美的要求。
采用紧身衣实验数据,驼背体背部每加高1cm,假设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的基础胸围、腰围这两个控制部位尺寸规格不变,结合上文结论,样板细部修正见表2-15,其结构处理如图2-31所示,与原型板叠加调整后主要控制部位尺寸。
后身肥=B/4-1
前身肥=B/4+1
后背宽=0.15B+4+0.25
前胸宽=0.15B+3
袖窿深=0.2B+3+0.45
表2-15 样板细部修正量单位:cm
图2-31 驼背体结构处理
2.驼背体结构处理方法的应用
(1)判断驼背体的轻重(人体驼背形态)。当测量人体时,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差量每增加0.88cm时,就可以判定驼背体的肩胛骨抬高了1cm,不用再采用经验判断的方式来判定驼背体是轻度或重度。这样无论是初学者或是经验丰富的制板师都可以根据这个量化标准判断驼背体肩胛骨所处背部的形态,然后依照数据进行样板的修正。
(2)不用简单采用剪断扇形展开的方式。可采用抬高上平线与后领口弧线的方式,而简单采用扇形展开的方式并不能准确地修正样板的弊病,也改变了后袖窿弧线的状态。由于驼背体的体形特征,后片已经给出了足够的修正量,不用在修正量不够的时候采用修正前身样板以及袖片样板的方法。这样的结构修正既准确又直观。防止了当各个结构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新的结构不平衡的弊病。这种采用具体实验数据的方法,可以量化地解释当驼背体肩胛骨省尖点处增高会引起后衣襟底摆不平衡的原因,也可以给定一个量化的标准来修正样板。
此外,反复测试,在标准人体围度规格基础上,肩胛骨省尖点所在水平围度线与后身胸围差量多少都可以应用,只要符合人体的生长曲度。各个工艺点的调整量可以加倍调整。当后身胸围与肩胛骨省尖点所在的水平围度线的差量再加大时,个别工艺点还需要灵活调整。如肩线、后背宽以及上平线的提高都不能无限地以倍数关系增加。但后公主线的叠加量的增加有助于整体结构平衡,具有灵活性,应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