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商务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上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专题一 行业概述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全国及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行业的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道路、专业就业前景。

先导案例

2012年,长三角地区发布贸易/进出口行业网上职位数共3万个左右,职位总需求位列长三角所有行业的第六位,环比上升10.5%,自2011年4月达到制高点后首次再现上升景象。外贸类职位以耐用消费品(服饰/纺织/家具)、贸易/进出口行业居多,分属不同职位类别,以贸易/物流/采购/运输类、销售类居多。就招聘职位而言,管理类占比远小于销售类,其中,外贸业务所占比例最多,达56.13%,而外贸主管仅占3.62%。

与其他行业相比,目前外贸行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高,占比最大的是大专,占57.85%。其次是本科,占20.79%。从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来看,以2年以内占比最大,达45.82%;3~7年经验者需求量也较大,占25.04%;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招聘职位占比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外贸业招聘趋向于中低端职位,高端职位较少。

2013年,长三角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240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总额7084亿美元,同比增长1.5%,但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伴随着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欧美制造企业回迁等因素,2014年的贸易/进出口业发展形势依然很严峻。

根据前程无忧网的无忧指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3月全国网上发布职位数逾320万个,同比上涨31%。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网上发布职位数超过150万个,几乎占据全国人才招聘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行业来看,2014年3月网上发布职位数位列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房地产开发、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金融/投资/证券;而从涨幅来看,涨幅最大的前三位行业依次为:金融/投资/证券、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教育/培训(表1-1)。北京在计算机软件、金融/投资/证券、教育/培训及互联网/电子商务四大行业的招聘量上皆拔得头筹;而上海则在贸易/进出口、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建筑与工程、机械/设备/重工、房地产开发五大行业的招聘数有所领先;广州在服装/纺织/皮革行业的用人需求始终保持高位。

表1-1 2014年3月全国十大热门行业网上发布职位数量同比涨跌幅

figure_0020_0005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外贸又开始了恢复增长之路。然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贸易摩擦和其他世界经济变化使得外贸走势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国内,由于劳动力涨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汇率变动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也使一些外贸企业对未来外贸的发展趋势感到难以把握,中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在如此情形之下,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该如何面对挑战?作为一个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专业之前,应该对相应的国际贸易行业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了解。

一、外贸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外贸行业发展现状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背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随后,我国又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从1978年至今,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87年的探索阶段,1988~1990年的整体推进阶段,1991~1993年的攻坚阶段,1994年至今的继续深化阶段。在探索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包括增设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二是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三是完善外贸管理,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四是探索促进工贸(技贸、农贸)结合的途径;五是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和地区差别的收汇分成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并在外贸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2.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

1978年以来,我国外贸以16%(世界约为7%)的平均增长速度增长,而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9.8%(图1-1)。表1-2为2003~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表1-2 2003~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figure_0021_0006
figure_0021_0007
图1-1 1978~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

想一想: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什么会逐年增长?其中的推动因素主要有哪些?

3.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表1-3)一般作用为:对外支付、稳定本国货币的汇率、利用外部资源搞国内经济建设。

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有顺差和逆差之分,怎样正确看待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这要对引起逆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进口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而引起的适度逆差,是有利的;如果是进口高档消费品引起的逆差,是弊大于利的。

表1-3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  单位:亿美元

figure_0022_0008

想一想: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是如何产生的?

4.进出口商品结构

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其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出口商品以价廉、量大占优。随着我国外贸商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相应得到优化,初级产品出口占比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逐渐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不是一个贸易强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比例不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1)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化情况。1990年以来,我国对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得到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特别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产业内贸易获得了较快发展,其比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占整个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并且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初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比重不断攀升,反映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向更优化、更完善的层次发展。

②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竞争优势正在不断被周边国家取代。我国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比重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新兴工业国家,这一比重已经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在纺织和服装产业方面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的这些优势正在受到后起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产业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根据比较优势论,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第一阶段实施的政策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使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出口优势。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不断被周边国家取代。

③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仍须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量有较大提高,机电产品在外贸出口总额的占比逐年上升。这反映出我国较强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导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集中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在这些产业群中,我国目前还主要处于进口替代的阶段,具体地说,还处于中级产品的进口替代阶段。从整体上讲,我国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产业优势还远没有建立起来,这些产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性质还是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机械和运输设备规模仍较小,须继续大力发展推进。

(2)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①出口商品结构尽管在不断优化,但总体上仍呈现低级化特点。依据国际经验,通常,10年左右时间,一个国家的经济和贸易结构就可以发生质的变化,但我国近十年来经济和贸易结构并未发生质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国内企业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制成品也多为质量差、性能欠佳、外观设计简陋、加工粗糙、技术工艺落后的低附加值产品。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虽然增长迅速,但超过半数是外资企业的贡献。我国出口工业基本上还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型发展阶段,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总的来看,我国出口产品依然是加工程度浅,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和大宗资源类产品共同组成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品种。虽然商品结构较以前已有所改善,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为减少,但短期内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出口商品构仍然呈现低级化的特点。

②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根据国际比较优势在产业内部分化的事实和产业内分工理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不能完全通过其出口产品本身反映出来,而主要是依据其在此产品的生产经营中占据哪个环节来判断。不同的生产经营环节所带来的附加值不同,因此国际分工位次是按各个环节所提供的附加值的多少来区分。我国当前既生产和出口计算机等高技术产品,也生产和出口纺织品、服装等传统产业产品,但在这两类产品的生产中,基本上都只是处在最简单的生产加工环节,得到的产品附加值最少。我国虽然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第一个转变,但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大部分地区只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并无明显增加,因此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较低。

③关键技术设备、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虽然我国工业制造业产量增长很快,但多数仍为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中高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发达国家。在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产品中,以劳动密集型的外商委托加工组装产品为主,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最终产品,关键部件大多数依赖进口。

④出口商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仍较为薄弱,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品牌的附加值仍然偏低。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的纺织服装,也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缺少世界名牌。2013年,在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美国占据500个世界品牌中的232个,所占比例达到46%,法国以47个品牌位居世界第二,日本以41个品牌位居世界第三,而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只有25个本土品牌入选。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著名品牌的数量占全球品牌的数量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名牌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不足10%。

⑤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合理化之间矛盾突出。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和中国商品出口的稳定增长必然要求中国具有提升出口商品结构的紧迫性,而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当前的经济条件,则要求中国通过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或出口替代的更快。实现当前中国城镇大量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工业基础难以支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社会上的就业问题。另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它已经越来越难以带动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产品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与合理化之间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了。

案例1-1 柘中集团的对外贸易

上海柘中(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柘中电器厂(创建于1984年),专业生产35kV及以下成套开关设备、10kV箱式变电站。建厂伊始,经费只有4600元,然而在1992年迁址到奉贤厂区后,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大好机遇,使柘中集团在短短的20年间,拥有30亿元资金,2004~2005年,生产利润达到1亿元,在上海市三百多家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企业中,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位居前三。自1996年以来蝉联上海市工业销售500强,在全国高压开关行业的统计排名中名列第九,成为中国十大开关设备制造企业之一。

近年来,企业坚持与国外的发展同行,在以“与巨人同行”口号的号召下,在技术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均有合作:

与美国西屋公司进行高压(35kV及10kV)配电设备的技术合作,为国内外用户提供35kV、10kV开关柜和美国西屋公司的技术支持;与法国施耐德公司进行高低压配电设备的技术合作,引进技术,组装生产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MB型低压开关柜;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展技贸合作,引进其8DH10型SF6绝缘环网开关柜,该产品现已在上海市区供电局挂网运行,前景看好;与瑞士ABB公司也同样进行箱变的技贸合作,在中国国内独家代理销售ABB美式和欧式箱变,并接受技术转让,着手国产化进程。该项目被列为上海市1998年度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同时,企业在与外国合作过程中,还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先后于1997年、2004年分别斥资2000和1000万元引进设备。

想一想:对外贸易使柘中集团获得了哪些优势?

5.服务贸易保持增长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增长,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佼佼者。2012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中国的服务贸易以“稳中求进”为目标,以管理、服务和促进为核心,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进出口总量创历史新高,贸易逆差明显缩减,出口总量和进口总量在世界排名中双双攀升。2012年,中国服务出口居世界第三位(前两位依次为美国、德国),进口居世界第三位(前两位依次为美国、德国);出口与进口世界排名均比2010年上升一位。究其原因:

一是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大,外贸占比进一步提高。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最新统计,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2%,达到4715亿美元。服务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0.86%,较上年提高约1.1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4.5%;服务贸易进口总额达到28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贸易逆差额高达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3%,创历史新高。中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主要来源于建筑服务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咨询和其他商业服务。受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2012年的建筑服务业和其他商业服务虽然保持了顺差,但顺差额较2011年分别减少了27.9%和14.1%。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及咨询服务业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分别为18.9%和18%。

(二)我国外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我国外贸发展的环境分析

2014年,世界经济呈现复苏态势,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部分领域风险有所上升。总的来看,中国外贸具备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但困难和挑战较多,形势中严峻复杂的一面不容低估。

①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改善,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发达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自主增长动力增强,财政紧缩压力减小,对世界经济复苏形成更有力支撑。美国劳动力市场改善带动消费者信心回升,股价和房价上涨刺激企业扩大投资,2014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率降幅将从2013财年的2.9%缩小至1.1%,财政紧缩对经济复苏的影响明显减轻。欧元区经济温和,复苏态势已经确立,失业率高位回落,政府债务上升趋势得以扭转,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放松以避免通缩风险。日本经济基本摆脱长期通缩局面,虽然二季度开始将面临消费税率提高的冲击,但财政支出增加,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世贸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比2013年提高2.6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新兴经济体困难加重,部分国家和地区政治局势紧张,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风险。

②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变数。2014年年初以来,美联储月度量化宽松规模已缩减300亿美元,从2013年年底的850亿美元降至550亿美元,在不出现重大意外事件的情况下,预计年内美联储将彻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由于对市场已有充分预期,量化宽松退出并未对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产生严重冲击,2014年以来美国股市多次创出新高,商品价格指数总体稳定,黄金、农产品价格甚至有所上涨。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流动性泛滥局面,有助于防范新的资产价格泡沫,抑制未来通胀压力,但同时也推高了金融市场利率,势必加速国际资本重新布局,影响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复苏进程。一些经济基本面较脆弱的国家资产价格剧烈调整,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③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乏力。2013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多个新兴经济体采取提高利率、紧缩财政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据一些国际投资机构监测,2014年一季度末以来,新兴金融市场资本持续外流状况得以逆转,特别是新兴大国资本回流较多。印度、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等国金融形势趋于改善,汇市、股市基本稳定甚至小幅回升,通货膨胀压力开始减轻。但不少新兴经济体宏观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一些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仍处于动荡之中。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先行指标来看,今后一段时期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发达经济体的优势将继续缩小,部分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国家经济增长状况甚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④政治风险的影响明显上升。2014年以来,乌克兰危机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4月17日,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达成促使乌各方解除武装的日内瓦协议。但迄今乌克兰局势并未明显缓解,下一步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乌克兰危机不仅对俄、乌两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而且其动荡外溢效应还不断向中亚和独联体地区扩散,使欧亚地区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受到影响。西亚北非地区乱局并未根本缓解,一些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仍有可能激化。2014年,多个新兴大国将举行大选,经济政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政治风险不仅影响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还导致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增加了经济复苏的难度。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存下行压力。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之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300万,外出务工劳动力增加了288万人,增长1.7%,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但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没有根本缓解,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又出现了新的波动,加上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增长仍面临下行压力。

2.我国外贸发展的压力分析

①外部需求存在不确定性。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复苏步伐加快,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总体呈回升之势,但风险依然较多。当前最大的市场风险来自新兴经济体,新兴大国普遍经济增长乏力、进口需求疲弱。为走出经济困境,一些新兴经济体推行结构性改革,加大财政整固力度,采取措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进一步抑制进口需求。据世贸组织统计,以美元计价,2014年一季度印度、巴西进口额分别下降12.6%和0.6%,2014年前两个月俄罗斯、南非进口额分别下降7.5%和7.2%。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在中国出口增量中占比超过40%,其进口需求持续降温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再工业化”,在保持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其经济复苏与进口需求增长明显不同步。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美国、欧盟进口额分别下降0.2%和3.4%,2014年1月、2月分别下降0.1%和0.6%。

②中国出口竞争力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仍处于持续上涨期,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削弱。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用工成本在连续多年上涨后,2014年以来又上涨了10%~15%,目前已相当于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2~3倍甚至更高。2014年一季度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工业地价同比上涨5.3%,2010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17%。受成本上涨影响,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订单和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趋势明显。2013年,中国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欧盟、日本市场份额比2010年高峰时期下降2.8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机械装备等高端制造业技术实力和出口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出口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但在国际营销、售后服务、融资支持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随着发达国家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中国相关出口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增大。201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改变了长期以来单边升值的态势,近期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进程。但2010年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0%,而同期周边国家货币总体呈贬值态势。人民币相对竞争对手货币大幅升值,后续叠加影响持续发酵,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收汇周期长的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③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失业率总体偏高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本国产业的市场份额,仍在实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发达国家设置层层贸易壁垒,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是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2013年,中国共遭遇19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92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12年增长了18%,其中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约占2/3。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2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3%,其中美国对中国多个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从产业领域看,钢铁产品是中国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发达国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设限的势头没有根本缓解,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摩擦时有发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案例1-2 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如何发挥更大优势

中国既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类贸易额的30%,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23%。中国纺织业在劳动力、资源上有比较优势,有较齐全的加工基础,这些都为纺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在优化纺织品出口结构、提高附加值方面已有较大进展。可以预见,中国纺织工业在未来50年内,在出口创汇、增加消费等方面仍将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产业一时难以取代的。这与中国纺织工业在原料供给、加工能力、产业体系、劳动力成本及素质等方面的明显比较优势以及占有世界市场最多的份额有着直接关系。

中国纺织业要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必须看到以下一些问题:

1.重复建设的根源尚未消除,低水平建设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装备及产品相对落后,传统行业生产过剩,新兴行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纺织工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进行行业内部调整尤为重要。

2.最近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超负荷生产和正常运行的纺织企业占到了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5.6%,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占到了14.4%。然而,认为销售量减少的企业比例比预计增加了4.1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纺织企业的销售量增速明显下滑,其中化纤和棉纺织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的销售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日经济增速减缓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国际经济环境对纺织业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其他产业,中国的外贸出口需求下降,纺织业增长势头有所下滑,不过仍保持了基本平稳的发展态势。此外,东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相对好些。

4.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加剧,纺织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困扰。贸易保护仍然存在,发达国家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的限制。产业结构调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有效地扩大国内外需求,缓解资金的紧张状况,如何进行优化的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思考题:根据上述资料,运用国际分工的有关原理,分析中国纺织行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影响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增强中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以提高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江苏及南通市外贸发展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产业资本正在大规模向这一地区转移,并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继苏州、昆山、吴江的IT产业带后,近年来长江沿岸重化工产业带正在快速崛起;无锡总投资20亿美元的韩国海力士—意法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成为江苏省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在较短时间内建成技术层次世界领先、产业规模国内最大的半导体产业城;江阴沿江经济开发区集聚了光电子通信材料、金属新材料、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纺织新材料5大高新技术产品群;工业园区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三期)、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这种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必将有力地带动全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使行业对人才需求量激增。

仅以江苏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一直是全国经济增长较快、发展态势较好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其外贸经济的发展更是迅速。2011年江苏省全年进出口总额5397.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5.9%。其中,出口3126.2亿美元,增长15.6%;进口2271.4亿美元,增长16.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出口额1262.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7.6%;加工贸易出口额1721.8亿美元,增长7.7%,一般贸易增速比加工贸易快19.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077.5亿美元和1294.4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6.5%和41.4%。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808.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2.4%。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2152.1亿美元,增长11.9%,占出口总额的68.8%。私营企业出口额645.4亿美元,增长33.5%,占出口总额的20.6%。对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额分别为718.4亿美元、619.8亿美元、306.2亿美元和235.5亿美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2.9%、6.3%、20.3%和31.2%;对东盟、韩国、中国台湾出口额分别为261.1亿美元、166.6亿美元和82.6亿美元,分别增长23.9%、21.4%和14.8%;对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出口额分别为193.5亿美元、80.6亿美元和4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28%和31.8%。

特别是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的南通,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更是快速。

据南通海关统计,2013年1~11月,南通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8.5亿美元,比2012年同期(下同)增长12.8%,同期江苏省进出口增幅为增长1.1%,进出口总值占同期江苏省进出口总值的5.4%,全省排名维持第4位。其中,出口193.4亿美元,增长14.2%,增幅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进口75.1亿美元,增长9.2%,增幅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7%(表1-4)。

表1-4 2013年1~11月江苏省省辖市进出口总值表  单位:亿美元

figure_0030_0009

11月,南通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8.5亿美元,同比增长19.5%,环比下降6.5%。其中,出口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0.2%,环比下降18%;进口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43.3%。2013年1~11月南通市外贸进出口主要特点如下:

1.启东市和海安县出口大幅增长

2013年1~11月,崇川区进出口60.7亿美元,进出口规模位列各区市县之首,下降3.6%;市开发区进出口39.4亿美元,下降0.1%;启东市进出口30.2亿美元,增长61.6%,其中出口24.9亿美元,大幅增长87.7%;海安县出口16.5亿美元,增长76.9%。同期,如东县进口13.9亿美元,同比增长4.1倍(表1-5)。

表1-5 2013年1~11月南通市市县区进出口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figure_0030_0010

续表

figure_0031_0011

2.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增势良好

2013年1~11月,南通市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60.9亿美元,增长21.5%,占同期南通市进出口总值的60%。其中出口119.4亿美元,增长16.9%;进口41.5亿美元,增长36.9%。

同期,南通市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95.9亿美元,增长9%,占同期南通市进出口总值的35.7%。其中出口69亿美元,增长11.1%;进口26.9亿美元,增长4%。

3.出口市场主要为日本、东盟、欧盟和美国,进口来源地主要为东盟、卡塔尔、欧盟和日本

2013年1~11月,南通市对日本出口35.6亿美元,增长8.4%;对东盟出口30.9亿美元,增长40.5%;对欧盟出口26.5亿美元,下降3.5%;对美国出口25.2亿美元,增长14.6%;对上述四者出口合计占同期南通市外贸出口总值的61.1%。

同期,南通市自东盟进口12.7亿美元,增长10.2%;自卡塔尔进口12亿美元,增长42.2倍;自欧盟进口10.7亿美元,下降19.8%;自日本进口10.5亿美元,下降8.8%。自上述四者进口合计占同期南通市外贸进口总值的61%。

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近六成,国有企业出口快速增长

2013年1~11月,南通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2.3亿美元,下降0.2%,占同期南通市进出口总值的53%。其中出口100.7亿美元,增长1%;进口41.6美元,下降2.9%。

同期,私营企业进出口96亿美元,增长25.3%,其中出口78.6亿美元,增长29.5%,进口17.4亿美元,增长9.1%;国有企业进出口26.8亿美元,增长87%,其中出口11.8亿美元,增长1.1倍,进口15.1亿美元,增长73.9%。

5.进、出口均以机电产品为主,传统产品出口普遍呈增长态势

2013年1~11月,南通市出口机电产品79.8亿美元,增长12.5%,占同期南通市外贸出口总值的41.3%;其中,出口船舶22.9亿美元,增长8.3%;出口集装箱8.4亿美元,增长29.4%;出口太阳能电池6.8亿美元,下降1.9%。同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部分产品与机电产品范畴有重叠)22.4亿美元,增长11.2%;出口纺织品(包括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61亿美元,增长10.6%。

同期,南通市进口机电产品20.8亿美元,下降9.1%,占同期南通市外贸进口总值的27.7%;进口液化气12.1亿美元,增长74倍;进口高新技术产品8.1亿美元,增长7%;进口农产品6.4亿美元,下降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