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物流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5.1 物流科学的产生
1. 物流科学的萌芽时代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时就存在物流活动。而物流科学的历史却很短,是一门新兴学科。物流学本来的意义可以从物流管理和物料搬运等学科方面去追溯它的历史源流,但是以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方后勤部门的科学研究开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于军事后勤的需求,美国开始以系统观念研究物流活动,借助当时有关学科研究成果,进行战争预测、基地布置、运输规划等工作,完成了军事后勤系统的保障任务。因此物流学在欧美还广泛使用“后勤学”这样的名称。“后勤学”原文logistics的含义是军事用语“兵站”,是指供给各种军需品的前方机关。“兵站”的业务包含军需品的订货、生产、储存、供应、通信等。当时前方战线由于变动很快,如何组织军需品的供给,即军需品的供应基地、中间基地、前线供应点合理配置,各级供应基地合理库存量的确定,由后方向各级供应基地运输的路线和运输工具(飞机、轮船)的合理使用,都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军需品的供应不足将不利于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军需品的过量储存又将造成浪费。美国军事部门运用运筹学与当时刚刚问世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科学规划,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物流科学的萌芽阶段。
2. 物流科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产品数量急剧上升,生产成本相对下降,从而刺激了消费,使得市场繁荣、商品丰富。流通领域出现了超级市场、商业街等大规模的物资集散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是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流通费用在商品总销售价格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影响了商品的竞争能力。因而,人们不得不对各种物流活动的规律进行认真的研究,试图找出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由于着眼点是流通费用的整体而不是其局部,这就必须确定考察对象的范围,并且对其结构做出分析。流通费用是在运输、保管、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中产生的,这些活动具有共同的本质,与“加工”是改变“物”的形状与性质的功能有所区别。物流活动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用或时间效用。各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属于同一个物流大系统,在理论上可以用时间维和空间维的物态变化来揭示这个系统的本质,这样就结束了各种活动处于孤立、分散、从属地位的历史,使得原来在社会经济活动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并且以此为中心开展研究活动,形成了现代物流科学。
3. 物流的后进性
物流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久远的历史。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交易行为形成的同期就有物流活动的发生,但是物流科学的形成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物流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产技术,物流科学的产生也比加工科学历史短暂。物流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物流的后进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运输、仓储、搬运等是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它们被作为辅助环节来完成特定的功能,彼此没有发生联系,只相互孤立地处于从属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步地走向现代化。例如,运输技术由人力和畜力的运载工具演变成汽车、火车等,但上述的从属地位并没有根本地改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潜力的发挥。只有到了生产高度发展、产品较为丰富的20世纪50年代,流通成本相对上升的矛盾突出以后,物资流通科学的重要性才被人们认识,从而促进了物流科学的研究和产生。也就是说,物流学是在生产高度发展之后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产生的,这是形成物流后进性的根本原因。
(2)形成后进性的另一个原因是物流科学是在融合了许多相邻学科的成果以后逐渐形成的,如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等都是物流科学形成的重要基础。现代物流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价值体现,也必须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物流科学只能在这些科学与技术之后得以诞生和发展。了解这一点,能使人们不会由于物流科学的新颖性望而却步,也不致使人们因为物流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久已熟悉的客观事物而不予重视。
1.5.2 物流科学的发展
1. 以P.D(Physical Distribution)命名的物流科学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量生产导致生产成本下降,流通成本相对上升。人们开始用系统化观念从全局解决物流成本下降的问题。人们发现运输、仓储、搬运装卸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相互关联和制约,构成物流系统的子系统。这时,物流科学在流通领域面世,以“P.D”命名。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对物流有了明确的定义:物流是物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范围的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不包含生产过程。
在日本,P.D译为“物的流通”,又简称为“物流”。日本流通综合研究所将物流定义为:物资从供应地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1980年左右,中国从日本引进“物流”一词及对应于P.D的相应概念。
2. 以Logistics命名的物流科学时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流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领域扩展到供应、生产、销售全过程。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对物流的服务水平要求提高。P.D概念已不适应这一发展形势,因此,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Logistics的概念。NCPDM将之定义为:Logistics是对货物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德国的R·尤尼曼认为:物流(Logistics)是研究对系统(企业、地区、国家和国际)的物料流(Material Flow)及有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同期美国国家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1989年第8届国际物流大会决定将Logistics译为“物流”。2000年,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物流”的英文对应词是Logistics。
3. 供应链管理时代的物流科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管理的理念逐步形成和被企业认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起主导作用。物流系统范围延伸到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1998年CLM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