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屈原及其作品图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绘画中的屈原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屈原图像至少有48种。其中,南朝2种、宋代3种、元代8种、明代19种、清代16种。在人物画兴盛的隋唐五代,屈原图像未见著录,而在人物画衰微的宋元时期,屈原图像却逐渐兴起。究其原因,一是与楚辞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对屈原及楚辞的研究初兴于汉代,匿迹于唐代,渐盛于宋代,至清代蔚为大观。屈原图像的发展态势与楚辞学的发展轨迹多有重合之处,可见,楚辞学的发展是推动画家接受屈原,带动绘画创作的重要因素,屈原图像是伴随着楚辞学的发展而兴盛的。二是与当时的风气有关。宋元、明清易代之际,异族铁骑踏破中原领土,文人士大夫们耻事二姓,屈原忠君爱国、独立不迁的高贵品质,自然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故而绘画中屈原形象的增多,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人格追求和审美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画家主观情感、时代风气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影响着历代屈原图像的创作。以张僧繇《屈子石本名臣像》及明清屈原版画名人像为代表的屈原图像,着力将屈原塑造成一位忠君爱国的楷模,从而起到良好的劝诫激励作用。以郑思肖《屈原餐菊图》、陈洪绶《屈子行吟图》和萧云从《三闾大夫卜居渔父图》为代表的屈原图像,融入了画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强化了屈原精神品格中独立不迁的典范意义,表达了遗民坚贞不移的气节和悲郁哀愤的心声。以朱约佶《屈原像》和陈撰《屈原图》为代表的图像,凸显了屈原的怀才不遇,画家引屈原为知己,用画笔来抚慰自己心灵的孤独与失意。绘画中的屈原在形象、气质上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单一化和类型化的特征。图像屈原,或儒雅端庄,或消瘦憔悴,或忧郁愤懑,或狂傲不羁,都是画家为表达自我情感需要,通过放大,甚至改写屈原性格、气质中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创作。历代画家在描绘屈原形象时,通常极少关注屈原的真实面貌,他们更多的是把屈原看作一位精神领袖,一种人格典范,一个文化符号,将个人情感注入笔端,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屈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