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及特点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及特点
事业单位是指既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经营,也不具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行政管理职能,但却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
事业单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行政单位,其具有以下特点。
(1)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主要提供无形的产品和服务。
(2)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有偿收费的目的是补偿耗费。
(3)事业单位的出资者不要求回报,不具有明确的产权。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
事业单位通常可以分为文化、教育、卫生、科研、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福利等类别。
(1)文教卫生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博物馆、文物保管研究单位、广播电视单位、体育训练机构及场所等。教育事业单位包括各类高等学校、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幼儿保育教育等单位。卫生事业单位包括医院、防疫站、药品检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单位。
(2)科学研究事业单位:主要包括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科研单位。科学研究事业单位所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事经济建设的各个部委的科研院所都在其中。
(3)经济建设方面的事业单位:包括为农业服务的种子推广站、技术推广站、气象服务单位、地质、勘探、地震、水文、计量、环保等单位。
(4)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包括福利院、孤儿院、社会救济机构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
(5)其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交通管理、劳改劳教、社会咨询、法律服务等单位。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及分类
事业单位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国家建制和经费领拨关系或财政隶属关系,划分为事业主管单位会计、二级事业单位会计和基层事业单位会计。事业主管单位会计是指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事业主管单位执行的会计核算。二级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向事业主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且有下属单位的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核算。基层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向上级事业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且无下属单位的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从涉及的主要行业来看又可以分为教育单位会计、医院会计、体育事业单位会计、科研单位会计、农林水利会计等。
四、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是我国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部门预算资金为会计核算对象,反映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情况和结果。同时,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时产生业务资金运动,事业单位会计还需要反映其业务运营情况。
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单位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注重社会效益。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当期收入和支出为侧重点。事业单位的事业类业务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经营类业务只要求进行内部成本核算。事业单位会计不计算损溢,事业类业务不考核经济效益。
(2)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多,业务较为复杂。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和业务收入两部分。事业单位有一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需要按财政预算体制的要求组织管理与核算。事业单位尽管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实行有偿服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一定费用。事业单位的业务收入包括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事业单位也会开展一些经营活动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
(3)事业单位的组织层次较多,存在多层次会计主体。事业单位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组织机构较为庞大,有些事业单位会设置一些附属独立核算单位,存在二级或三级核算体系,事业单位与所属单位之间会发生缴款、拨款、债权、债务关系,需要分层次组织会计核算。
(4)事业单位存在一些限定性的财务资源,需要进行专项核算。事业单位取得的一些收入属于专项资金性质,要求只能用于专门的使用方向或特定的项目,事业单位会计需要设置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反映专项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5)事业单位会计中同时存在两种会计确认基础,有些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另一些业务则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事业单位包括事业和经营两类业务活动,需要根据业务类型选择会计确认基础。事业单位的事业业务,要求准确反映当期收入和支出情况,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确认。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要求合理反映一定期间的收入与费用,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