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少年简读版·第6卷:旧唐书 新唐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玄奘传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玄奘是法号。玄奘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也有人叫他唐三藏。他为了了解经典的真义,寻求佛教的究竟,历尽千辛万苦到天竺去求法,带回大量佛经。他翻译的佛经语言优美、准确,对后世影响很大。

剃度出家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洛阳偃师)人。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哥哥也在洛阳净土寺当和尚。因家贫,玄奘跟随哥哥住在净土寺内。玄奘潜心学习佛经并研习辩论的技巧。

大业十年(614),大理寺卿郑善果曾奉旨到洛阳剃度僧人。年仅十三岁的玄奘听到消息后也赶去剃度,但因年纪太小而被拒绝。少年玄奘并没有灰心,而是苦苦哀求,最终感动了郑善果,被破例收录,剃度出家为僧。出家后的他,舍去了俗家姓名,取了法号玄奘。

玄奘很聪明,十五岁的时候就能背诵、讲解《涅槃经》。隋末唐初,他到四川研究佛经。那时候,许多精通佛典的高僧集中在四川成都一带。玄奘和他的哥哥到了成都空慧寺,向高僧们请教,学问大有长进。

八年的时间里,玄奘遍访名师,获得了高僧的一致赞扬。

后来,玄奘又辗转到过荆州、扬州、苏州、相州等地。在八年的时间里,他遍访名师,以谦虚的态度和精湛的学识获得了高僧们的一致赞扬。武德八年(625),回到长安的玄奘已跻身当世高僧的行列。

西行求法

随着学问的加深,玄奘的疑问也越多。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但译本缺乏,而且已有译本的译文也有很多差错。为了了解经典的真义,寻求佛教的究竟,他决心到佛教圣地天竺求法。于是,玄奘向外国人学习天竺语言文字,筹集旅费,为去天竺求法做准备。

当时西域一带还在突厥的控制下,唐朝政府严禁百姓私自出境。官府拒绝了玄奘的申请,约好的同伴也都不去了。玄奘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贞观元年(627)秋天,玄奘跟随一些商人由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的道路。快到玉门关(唐朝边境的最后一道关卡)的时候,玄奘骑的马死了,跟随他的两个小和尚也跑了。后来,官府的差役又追了上来。当时玄奘躲在客店里,不知如何是好,瓜州的州官李昌拿着追捕文走了进来,问道:“师父就是玄奘吗?”玄奘犹豫了一下,没有回答。李昌说:“师父如说实话,弟子可以给您想个办法。”玄奘见李昌态度诚恳,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李昌赞叹道:“师父决心取经,研究佛法,真了不起,我一定尽力帮助。”说完便撕碎了追捕文书说:“您赶快走吧,天黑就出不了关了。”玄奘又惊又喜,赶紧离开客店,奔向玉门关。

玄奘在瓜州结识了西域的石槃陀,并请他当向导。瓜州老人送给玄奘一匹瘦马。这匹马虽然瘦,但是它曾经往返伊吾十余次,认识道路。

玄奘从瓜州出发,走了五十多里,绕过了玉门关。一天中午,玄奘来到第一座烽火台。他正在马旁喝水,突然飞来一箭。过了一会儿,又是一箭。玄奘急忙朝着烽火台大喊:“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要到西天取经,请你们不要射箭。”守卫烽火台的官兵弄清了玄奘的来历,都很敬佩,送他过了烽火台。到了第四座烽火台,烽官还留他住了一夜,给他准备了干粮和清水,并且嘱咐说:“第五烽烽官很坏,万一被他发现,师父恐怕性命难保。请师父绕道走吧!”

过了烽火台以后,玄奘又奔向野马泉,开始进入莫贺延碛。这时向导已经跑掉,在这八百里的沙漠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只有伴着自己的影子前进。走了两天,他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找不着野马泉,心里十分焦急,身体也很疲倦。他拿起皮囊准备饮水,一时心慌失手,把一皮囊水倾倒在沙漠里。他懊悔极了,于是调转马头往回走。走了一段路,他忽然想:“我自己宣誓,若不到达天竺,决不往东走一步。所以我应该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玄奘又继续向西前进。

玄奘前往玉门关。

玄奘在沙漠中走了五天四夜,一滴水未曾入口。头两天,玄奘只觉得口干舌燥,后来全身焦躁,嘴唇出血,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同时,马也不能走了,最后玄奘和马倒在沙漠里,昏了过去。这一天的半夜,玄奘被一阵凉风吹醒,渐渐有了精神,马也站了起来了。玄奘勉强走了几里路,发现前面是绿油油的一片草地。到那里还发现清澈的泉水。玄奘非常高兴,在这里休息了一天,装满了水,又继续走了两天路才离开沙漠,到达伊吾国境。

玄奘在伊吾国住了十余天,后来又到高昌。高昌王本是汉人,也是一个佛教徒。王妃、大臣也前来礼拜,并请玄奘讲经。高昌王很尊敬玄奘,苦苦请求他留下来说法,答应给予优厚的酬劳。玄奘说:“我远游是为求佛,现在被大王阻留。大王只留住我的身体,却留不住我的精神。”高昌王还是不让他走,他一连三天不吃不喝。到了第四天,高昌王深受感动,答应送他西行,并且送给他衣物、干粮、挑夫和三十匹马,还给沿途各国写信,请他们保护这位远行的高僧。

此后,玄奘又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一年,公元628年夏天才到天竺。他几次横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他访问了伽耶城,那里有一棵五丈多高的菩提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在这棵树下苦修。他到了佛经中所说的西天灵山,参见了释迦牟尼说法的地址。这些实地的考察使玄奘对佛经的理解更深入了。

名扬天竺

后来,玄奘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天竺最大的寺院,也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常年有僧徒一万多人。主持这个寺院的是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是当时天竺首屈一指的大学者。玄奘到寺院的那天,一千多名和尚捧着香、鲜花迎接他。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早已不讲学了,但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特地收玄奘为弟子,重开讲坛,用十五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了最难懂的《瑜珈经》。玄奘在寺里五年,把寺内所藏各类经论都读了一遍,并随时向戒贤法师及寺内高僧询问,通晓了经论真义,但他仍不满足,辞别了戒贤法师又到南印度去游学。

玄奘在印度受到了当地寺院热情的欢迎。

以后的六年里,玄奘走遍了天竺,最后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令玄奘担任讲座,为全寺僧众宣讲《大乘论》。当时有一个波罗门写了十余条理论挂在那烂陀寺门口,妄称:“如果驳倒我一条,我甘愿把头割下来认错。”玄奘请戒贤法师等作证人,和那个波罗门辩论。辩论到最后,那个波罗门不得不低头认输,请求照约办理。玄奘说:“和尚不杀人,你跟着我当仆人吧。”

玄奘在印度宣扬大乘论对印度各地影响巨大。戒日王和国王鸠摩罗都很仰慕玄奘。他们特派使者聘请玄奘,并以两国国王的名义通知全国,在曲女城召开全印佛教大会,聆听唐僧玄奘的学说。公元642年,大会正式开始。参加大会的有当时印度的十八个国家的国王,精通大小乘的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寺的僧众两千多人以及波罗门等外道两千多人。这是全印度文化名人的大聚会,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盛会。

玄奘任大会主讲,宣讲的主要内容是《大乘论》,同时他又写了一本《破恶见论》,悬挂在会场内外,向与会者公布自己的观点。但是,公布以后,没有人敢站出来辩论。这次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恭听玄奘的议论,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散会那天,各国国王拿出许多金钱送给玄奘。玄奘分文不要,全送给贫苦百姓。从此以后,印度佛教界公认玄奘是佛学的最高权威,玄奘名扬印度全境。

戒日王一再诚恳地挽留玄奘留在印度。还有一个国王表示,只要玄奘肯留下来,愿意为他建起一百所寺院。但是,玄奘想念祖国,并决心回国。临走的那天,戒日王以及当地的印度朋友,挥泪送了他几十里路。

翻译佛经

公元645年初,玄奘带着六百五十多部佛教书籍,经西域回到唐朝的都城长安。玄奘当年出国是违犯禁令偷偷出去的,现在唐太宗知道了他的全部情况,很佩服他的顽强精神,特地派宰相房玄龄等去迎接他。长安人民在朱雀大街开了欢迎大会。长安城里人山人海,路两旁摆着香案和鲜花,锣鼓音乐此起彼伏。长安的数万僧尼,排着队,把玄奘带来的经卷安置到弘福寺。

回到长安后,玄奘开始了佛经的翻译工作。

玄奘到洛阳朝见唐太宗,介绍了他旅途所见所闻的西域、天竺各国风土人情。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他劝玄奘还俗,帮助他治理国政。玄奘谢绝了。

不久,玄奘开始了翻译佛经的工作。他每天五更起床,三更才睡。十九年间,共译出74部佛经,1335卷,1300多万字。他的译文流畅优美,忠于原意。有些专用名词,例如“印度”,就是他翻译的时候确定下来的。

长期艰苦的翻译工作耗尽了玄奘的精力,公元664年2月,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和杰出的翻译家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去世了。

玄奘生前还和参加翻译佛经的辩机和尚共同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载了包括今天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情况、名胜古迹和城市风光等,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读史学成语

九死一生: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例句:她在大海中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足以写出一部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