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南薰楼
汾阳市位于吕梁山脉以东的平原上,南连孝义市,北接文水县,东邻介休市和平遥县,西靠中阳县和离石区,是晋省中部汾河谷地上最西南的城市。此地是春秋时期的瓜衍县,战汉时期更名为兹氏县,晋为隰城县。北朝于此置西河郡、汾州、南朔州,唐代复置西河郡,并于上元元年(760)改隰城县为西河县。明初重置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为府,并于现址改称汾阳县,沿用至今。1996年撤销汾阳县,设立县级汾阳市。
汾阳市南薰楼
对于这座古老的城市,我最初的印象来源于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大唐的汾阳王郭子仪,一直以为如同评书里讲的那样,郭王爷在汾阳开衙建府,同这座名城相映生辉。后来我觉得唐代汾阳王与今天山西汾阳的关系似乎值得重新研究,因为那时这里还只是叫作西河县。另一方面按照唐代封爵制度,王公并没有实际封地,却有食邑若干户的名义,称为虚封,如《唐六典》中即有封爵“皆以乡亭,多假空名,不食本邑”的记载。只有加上“食实封”的前提,才能真正将若干户的赋税赐予受封者享用。《新唐书·百官志一》载“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诸州”。郭子仪被封为二等汾阳郡王,食实封两千户,可知“汾阳”二字不过虚名,既不能真正拥有封地,连所谓食邑的赋税也是从各地分散筹集交付的,因此更与今天的汾阳无实质性联系。汾阳在北宋时期还出过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将狄青,可惜他的墓园早已被荡涤干净,片瓦无存了。
现在的汾阳早已是高楼大厦林立,而昔日古城的身影则日渐凋零模糊,正如那已被人们淡忘的悠久历史般渐行渐远。倒是在老城南关的十字大街中央,还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南薰楼,似乎倔强地坚守着古城汾阳最后的尊严。
这是一座四重檐的两层十字歇山顶木楼阁,通高约1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皆为三间,下部建在石砌的平台上,周围以石栏板环护。在二层置平坐腰檐,两层均设回廊,中部以四根金柱撑起最上层的十字歇山顶,柱间设隔扇门窗,各层檐下都有复杂的斗栱承托和装点。楼阁四面均在二层明间的檐下悬挂“南薰楼”斗匾,比喻和煦的薰风从东南方吹来,取吉祥之意。
此楼创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最初是一座下部可供通行的过街楼,到了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将楼内改建为佛阁,供奉佛祖和菩萨,后来将道家的三官和真武大帝等也一并列入。可惜到了近代,楼阁已是破烂不堪,内部神佛也尽数被毁,好在主体构架得以在浩劫之中侥幸保全下来。现在的南薰楼已经被油饰一新,艳红的柱子光可鉴人,内部新塑的神佛也透露着一股暴发户的气质,能够吸引我的也就是楼阁本身传统的造型而已。想想偌大一座汾阳城也就仅剩下南薰楼这唯一的传统楼阁,难怪被今人如此精心地修饰起来,但是气质妖冶,用力过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