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本书依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知识和能力需求,结合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典型项目驱动,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力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书是第4版修订,本次修订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发展,原书中部分内容已经变化或者过时,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新技术中的SDN与NFV技术是计算机网络领域革命性的变化,未来有可能改变整个计算机网络的格局,故作为新的一章进行阐述。由于SDN和NFV的内容需要在了解了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故放在了前十章内容之后介绍。原有其他章节的主要修订情况如下。
第1章,计算机网络发展部分的内容表述有些陈旧,修订主要包括:网络设备部分调制解调器改为了目前常见的光猫;对于网络编程的工具,以前的表述已过时,现在有很多新的语言出现,在内容中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来用网络速率来分类的描述也已经过时,进行了相应的删除。
第4章,VLAN技术中混合端口的应用越来越多,除了Access和Trunk链路类型端口外,目前交换机还广泛支持第三种链路类型端口Hybrid,为此文中添加了Hybrid端口的介绍。
第5章,部分技术如ADSL、HFC等已经陈旧,目前网络中很难再见到,因此,文中删除了这些内容。
第6章,原书中,有关网络IIS的应用服务WWW、DNS、FTP等配置是基于微软的Server 2003版的,目前已经很少使用,且软件的使用介绍往往很容易因为时间推移而过时,故本版删除了大部分的软件应用配置介绍,增加了一些应用层理论部分的介绍。
第9章,删除了360杀毒软件的使用介绍小节,通过一些实例介绍了有关病毒防御的具体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同时更新了部分软件截图。
第10章,删除了与第4章和第5章重复的路由和交换部分内容。
第11章,SDN与NFV技术为新增的一章,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已被业界普遍认定为下一代通信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构建未来5G网络的核心技术,因此,有必要用一章内容对这两种技术进行介绍。
第2、3、7、8、12等章主要是更新了过时的表述。
本书是作者在20多年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组网技术与工程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在编写上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内容选取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工程性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1)从工作岗位的细分出发,依据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的职业化设计,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编写组依据我们近几年对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岗位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要求的调研,结合岗位能力、技能的实际需求和学生认知的特点,按照规划、建设、测试、维护和管理等工作过程和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本书编写的必要知识点,以典型项目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做到理论必需和够用,突出课程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性要求。
(2)从工作岗位的需要出发,突出理论够用,强化实践技能为主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的最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我们以后续应用够用为标准,简化原理分析,如ISO/OSI七层模型,我们以讲授各层的功能、作用及相关的标准、协议和设备为主,淡化协议分析,扩大实践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高等应用型院校应将理论实践适度结合作为教学原则。过分强调理论,就会使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过分强调实践,又会使培养的学生无发展后劲,使教育形同社会技能培训。全书以典型实际计算机网络技术任务的形式贯穿始终,通过每个具体典型项目,将每章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以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项目,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努力推动课程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
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书配备了PPT电子教案、教学大纲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可登录人民邮电出版社教育社区(www.ryjiaoyu.com)免费下载使用。
本书由河南工学院主持编写。徐立新负责全书的构思、统稿工作,并撰写了第10章,吕书波负责撰写第5章、第8章、第11章,邵明珠负责撰写第1章、第3章,第4章,马同伟负责撰写第7章、第9章,解瑞云负责撰写第2章、第6章,王明斐负责撰写第12章,赵开新、谢生锋和狄娟也参与了本书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在全书构思和编写的过程中,徐久成教授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也恳请广大教师和读者,对本书的不足之处提出宝贵的意见。
编者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