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万千说教
心尖上的孩子该如何去爱
“我儿子今年7岁,全家人可宝贝他了。但我发现他越来越没规矩,对老人也没礼貌。我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徐女士说她最近很纠结,看了好多家庭教育的文章,也听了不少讲座,想好好充实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把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儿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孩子,但具体操作起来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对于心尖上的孩子,父母到底该怎样去爱呢?
别让关注“累”了孩子
田建全(心理博士)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李梦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都在同一城市,生下儿子亮亮后,双方父母为争着看孩子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双方商定:每周一、三、五亮亮在奶奶家,二、四、六在姥姥家,周日由亮亮父母带。眼看孩子就要进入幼儿园了,姥姥却发现亮亮在吃饭前总要反复搓手,这可不是一个好习惯。为此,双方老人互相指责,小两口也是一筹莫展。
我建议亮亮的父母将孩子接回家自己带,对搓手现象“视而不见”。亮亮的父母执行我的建议一个月后,孩子反复搓手症状消失,一切恢复正常。学龄前儿童还没有建立起价值评价标准,他们的大部分行为来自周围世界对其行为后果的反馈,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对儿童来说,都是一种强化。在“四二一”这种家庭环境中,儿童一直是大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曾经为争取带孩子有过争执的双方老人更加处处尽心照顾之,不允许有任何差池。亮亮的饭前搓手行为,可能只是偶尔为之,但大人觉得不对,就去阻止,其实正是这些劝阻行为,进一步强化了亮亮的搓手行为。在经过“视而不见”这种冷处理后,原来的搓手行为不再引起家长的关注,没有继续得到强化,既往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逐渐消退了。
儿童的成长有其自然规律,对于他们的表现,我们更应关注那些正面的行为,而对于负面的行为,则尽量不要过多去纠正。一句话,别让关注累了孩子。
爱孩子就像种树
赵爽孜(心理博士)
中国古语说,孩子“易生难养”。意思是生育孩子容易,养育孩子不易。而养育的技巧和全部的奥秘在于如何爱孩子,真实的爱是“顺应天性,潜移默化”。生活环境对孩子人格成长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像种树一样。种树和育人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需要投入精力、体力、时间和智慧。教育孩子首先顺应他的天性,给他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他以后才会找到自己的定位,生命才不会浪费。另外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熟悉的环境,因为安全感是情感成长的基石。
爱孩子就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尤其是阅读习惯。脑科学专家认为儿童神经越刺激,链接就越紧密。脑神经发育在12岁之前完成。家长要给孩子必要的刺激,帮助神经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在孩子12岁以前将孩子要学的东西统统塞进孩子的大脑,而是创造能让孩子自主学习情境与动机,因为主动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凡事都会留下痕迹”,这就是神经网络形成的重要原理。在学习上多让孩子接触新事物,因为每一层接触都会对神经形成不同刺激。而阅读区别于电视的主要功能就是可以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每天20分钟的固定阅读时间是真正爱护孩子心灵发育的教育方法,能帮助孩子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溺爱是一种软暴力
兰姐姐
没有爱,就没有自我实现。爱的滋润,是生命成长的核心。人只有被爱、被接纳、被承认,才能产生安全感,才能自信大胆地去探求外部世界,成熟后足以能融入成年人的社会生活中去。但爱是有原则有技巧的,有时候爱还要适时藏起来。还有一点要提醒家长,父母的爱不要有“附加条件”。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带有附加条件,他们常常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表现好了,成绩提高了,父母才会更爱你!
很多家长知道溺爱孩子的危害,但却不知道爱与溺爱的界限在哪里。“溺”,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一个义项是“淹没在水里”,如果父母的爱如洪水般泛滥,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家长要小心患上“关怀强迫症”,对孩子溺爱,会剥夺孩子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溺爱孩子的家长常担心孩子摸这儿摸那儿不卫生,跑东跑西不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致使孩子运动能力差,和同伴玩不到一起,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溺爱孩子的父母还喜欢包揽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情愿自己多做一点,也不愿意孩子辛苦。这样做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只有你们会做,我不会做”的自卑感,另一方面会让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成为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一旦有人稍不如他的意,就会指责抱怨别人,就会变得不快乐。
在亲子关系中,有两句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最大:第一句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妈妈的没错”,第二句是“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这两句话在无形当中剥脱了孩子质疑、体验、感悟、矫正人生的成长机会,掠夺了孩子创造的原动力和潜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寻找目标,“粗放式”教育有时更有效。
兰姐姐家庭教育21条
在上学方面,男孩不适宜过早上学。男孩的大脑发育比女孩慢了六到十二个月,特别是精细动作的协调发展尤其迟缓,因此很多时候他们都无法安静坐好。事实上男孩大脑成长得比女孩慢,他们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他需要通过触摸得到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要多摸摸他的头、多抱抱他,男孩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关怀和更直接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