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徽州目连戏历溪班的生存现状
徽州目连戏是徽州地区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并与古徽州人传统的祭祀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明朝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后,目连戏在地区内一度非常盛行,尤其因为和地方风俗有强烈联系,备受当地人尊重。但时至今日,一方面古老传统逐渐淡漠,尤其以家族为主体的祭祀文化势弱,另一方面新鲜的大众娱乐文化开始流行,年轻人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并进入城市,使得徽州目连戏越来越显现疲态,难以适应发展。熟悉它的老年人不断离世,不熟悉它的年轻人渐行渐远,彻底打破了徽州目连戏的生存根基。
目前,在祁门县能够常年正常演出的班社只剩下马山、栗木和历溪三个,且表演水平和演出质量都比较有限。相较之,其他地区虽偶有演出,但与这三个班社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三个戏班中,历溪班成立于1999年,时间较晚,但是相对而言表演比较成熟,由时任祁门县文化局局长的陈琪倡议并以相赠《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为契机,组织几位黄梅戏老艺人王秋来、王步和、王鑫成为主力建立班社,跟随马山村的王善槐学唱目连戏,挑选其中若干剧目恢复了演出。2015年7月,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历溪和栗木两个班社前往香港,参加了2015年第六届中国戏曲节,分别演出了折子戏。其中历溪班成员表演了他们最拿手的《跑猖》、《傅相济贫》、《刘氏饮宴》、《挑经挑母》等经典选段,成功让徽州目连戏再次为世人所关注,不仅走入了戏剧市场,甚至走进了香港的演出市场,生产性保护似乎得到了极为有价值的印证。但是走下舞台,回到乡间,目连戏困境依旧,让人不禁感慨世事之沧桑复杂,也更让人充满了疑惑和思考。
(一)历溪班的演员构成
徽州目连戏历溪班产生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村。据村中长者介绍,历溪村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汇集历山的数条溪水而得名,是琅琊王氏宗族聚居地。琅琊王氏开基于秦汉,鼎盛于魏晋,是东晋、南朝顶级门阀士族,有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以显示当年琅琊王氏之盛。始迁祖王璧带家人来到徽州,四世孙王帖又迁至历溪,形成了目前历溪的王氏子孙。王璧一支的王氏子孙也有新安琅琊王氏之称。王姓宗族祠堂“合一堂”位于村庄中部,庄严肃穆,气派非常,至今仍保存完好,尤其合一堂门前的抱鼓石是由皇家用品的汉白玉所制,因御医王琠医治太子有功得嘉靖皇帝犒赏御赐而来。据王氏后人三十四世孙王鑫成说,筹建祠堂使用汉白玉的圣旨原文至今尚在,王氏家谱中也有记载。可以说,古徽州地区虽然人丁兴旺,遍地宗祠,但是规格如此之高的家族祠堂却只此一处。可见当时王氏家族地位之盛,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王氏家族作为当地大士族背后所拥有的雄厚文化积淀基础。
良好的文化基础成就了传统人文道德精神在历溪这个悠远宁静小山村的传承和延续,每逢王氏宗族重要的家族活动期间,在村中上演目连戏就成为王氏子孙的必然选择,也为保存徽州目连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演出目连戏的演员则为王氏家族成员。通过走访村中的长者王秋来、王步和和王鑫成,经回忆历溪村在民国期间还演出过目连戏,当时主要演员就是王氏家族成员,有王金水、王明水、王道兄、王明列、王永元、王永康、王青和、王喜楼、王节胜、王发根、王善棣、王善根等。
现在的历溪班主要是在村级政府的组织下开展演出活动,另外,因为接受祁门县文化部门和合一旅游公司的历溪古村落旅游开发项目为支撑,所以剧团中的管理人员基本都是以村干部和驻村参与旅游公司开发工作的村民为主,而主要演员完全为村中的居民。根据现任团长王胜民提供的人员名单,经过整理可以发现目前在历溪班成员中,王氏后人还是占据主体。
表1 历溪班演职员(王氏后裔)一览表
与之相对应的是乐队,从历溪班来看,除了王氏后人王学模以外,有两位长期在班社中从事乐队工作的成员非王氏后人。
表2 历溪班乐队成员(非王氏后裔)一览表
除此以外,历溪班中还有一些新加入的成员,他们并非王氏家族成员,只因为兴趣加入到了演出之中。这些演员往往加入时间不长,还在边学边演中提高,具体人员如下表:
表3 历溪班演职员(非王氏后裔)一览表
对照上面三个表格不难看出,现在班社中共有演职人员24人,其中王氏后人为14人,占总人数的58%,仍旧占据主要力量,但是历溪村因为生活环境还比较闭塞,经济不太发达,生活水平不高,外出谋生的人员比较多,整个班社的成员也处于不断流动之中,因此为了维护班社演出的稳定也有不少的外姓人加入到了班社的演出活动里。
笔者也曾于2006年11月在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镇东华村接触过历溪班,当时班社中的王氏成员占比远多于现在。从当时的名单来看,主要演员名单有:王道照、王秋来、王步和、王鑫成、王树成、王进德、王琪儿、王胜模、王小初、王红模、王小树、王雪梅、王秋成、王小定、王升模、王学模、张得茂、张青茂、张泽民。对比两份名单可以看出历溪目连戏班的主要演员还是王秋来、王步和、王鑫成三位老人,另有原来饰演傅相的王进德老人几年前离世了。而其他人员则处在流动变化之中,这些人约占整个班社成员一半左右。
(二)历溪班演出情况统计
历溪班自1999年成立,2000年开春进行第一次恢复性演出以来,一直努力开展演出活动,不论是几十人的大型演出,还是几个人的小型演出,一直比较频繁。尤其在王秋来、王步和、王鑫成三位老演员的带领下,年轻人都比较积极踊跃,不仅在祁门县、黄山市有名,还经常应邀到临近周边市县演出,并且成功走向了全国,甚至得到了包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香港戏迷和日本友人的认可。2015年7月还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前往香港参加了2015年第六届中国戏曲节,与著名京剧艺术家尚长荣与优秀梅派演员史依弘等同台演出,并备受好评。
班社中的老艺人王步和有很强的保护目连戏的意识,所以每次演出他都会做详细的记录,包括演出时间、演出地点、演出剧目、参与人员、演出动因、演出收入等内容。根据老人提供的材料,经整理,笔者将15年来历溪班的演出情况做了详细统计,截至2015年8月12日已经完成各级各类演出74场,具体详见文后附录一。
在这74场演出中,以接待省、市、县各级各类文化参访活动和参与各地文化艺术节展演活动为主,另有部分提供电视节目制作和高校科研支撑,完全商业性质的演出则比较有限。总体来看,虽然受到广泛的关注,组织形式也比较多样,并且班社也有从家族传统中走出来积极应对社会需要的意识,但是市场效果并不突出。
笔者通过分析也整理出了历溪班近年来演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基本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年度演出场次分析
根据年度演出场次的分析,如图1徽州目连戏历溪班年度演出场次统计图所示,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演出一直比较频繁。尤其自2006年徽州目连戏成功申请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历溪班的演出活动日益频繁,基本每年都在5场左右,其中2012年最为鼎盛,共进行了12场演出,而2007年和2013年也进行了9场演出。
图1 徽州目连戏历溪班年度演出场次统计图
之所以2012年演出最多,主要和当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验收有关系。因为获得了认可,参加各种各样文化艺术节交流展演,接待各级各类电视台的拍摄工作比较频繁。而2007年和2013年的情况也基本相似,2006年获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验收的沿袭效应给历溪班带来了较多演出机会。不过,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说这是文化交流的效应而非市场作用。
2.演出场所分析
从演出场所来看,经过详细的统计,如图2徽州目连戏历溪班演出场所分析图可以看出,历溪班在本村内的演出还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在74场演出中有44场来自本村,大约占到总演出比例的60%左右。而外出演出稍少,28场,约占40%左右。另有两场在数据中未见具体描述,但所占比例很少,几乎可以忽略。
图2 徽州目连戏历溪班演出场所分析图
相比在本村的表演,外出演出往往是应邀参与的,商业气息较浓。但即便如此,28场演出中,也只有10场明显带有商业性质,勉强占总外出演出的30%多一些。因此,历溪班虽然有积极主动向外推广的意识,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目连戏更多时候也还是被观众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形式而认识和理解的。
3.演出收入分析
演出收入是关系到目连戏能否真正给艺人们带来演出动力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如图3徽州目连戏历溪班演出收入统计图所示,从王步和老人的记录来看,有收入记录的演出只有23场,仅仅只占74场演出的31%,这是非常小的比例。而在老人的记录本上还有大量“未付款”字样的记录。
图3 徽州目连戏历溪班演出收入统计图
从具体的金额来看,每人次演出获得的收入非常低。附录一中显示,平均每场演出都需15名左右演职人员的阵容,拿到的收入1000元以下的数额较多,很多时候每人次的演出收入就在20元到40元之间,这对于戏班成员来说确实很难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也就是说,针对独特的目连戏,希望民间班社自发演出获得满意收入的可能性是值得商榷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年度演出场次、演出场所和演出收入的统计分析,历溪班自2000年恢复演出以来,一直都能比较好地参与到各种演出之中,十五载坚持不懈,对于保护和传承目连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却很少能获得满意的经济报酬,这对演员积极性肯定会有影响。
(三)历溪班的演出本改编
1.历溪班保存的“郑本目连”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因祁门县文化局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所以确认其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从地理位置上看,如图4所示,历溪村所在的历口镇和清溪村所在的渚口乡是祁门县内相邻的两个乡镇,清溪在历溪的正南方约35公里处,步行山路约9小时可到。毫无疑问两地的距离非常之近。因同属祁门县域之内,又同在古徽州方言——徽语祁婺片区之内,应当说距离、语言都不会造成两地之间交流的障碍,因此可以想见历溪村传统的目连戏演出的应当是用郑之珍撰写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且一些文献资料也有相同的认识。我们习惯性称之为“郑本目连”。
图4 历溪与清溪的地理位置图
就《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的版本来看,据朱恒夫教授的《目连戏研究》显示,目前可以看到的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富春堂本、经国堂本、友于堂本。四个版本中高石山房本为首刻本,成书于万历十年,即1582年,由歙县人黄铤主刀刻版,三卷六册,每卷首行为“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次行为“新安高石山人郑之珍编”和“馆甥叶宗春校”。在国内已知现存仅有4套,即上海、黄山、祁门三家博物馆和安徽省图书馆收藏,最完整则在祁门县博物馆。
历溪班演出的目连戏所用的本子是高石山房本,但不是明万历年间的刻本,而是清代的手抄本。祁门县文化局在早年走访基层时曾经收到过不同版本的目连戏剧本,除了上文提到的万历首刻本以外,还有比较珍贵的清代手抄本。为了让目连戏在祁门地区再度活跃起来,文化局复印了手抄本,并送到有演出经历的村落中,鼓励大家恢复演出。目前历溪班中三位资历最老的演员每人各保管一卷,分别是目连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秋来保管着中卷的手抄本,王鑫成和王步和分别保管着上卷和下卷的手抄本复印件。至此,完整版本“郑本目连”终于回到历溪班之中。经过和王秋来、王鑫成、王步和三位老人的沟通,最终笔者获得了一睹历溪村保存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本的机会,并整理获得了三卷一百出剧本的完整出目。虽然有完整的戏文剧本,但迄今为止,历溪班却从未有过完整的演出,所谓连演七天的“两头红”依旧只在老艺人们的口述和记忆之中,而真正走上舞台表演过的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经过整理所有演出材料,可以得到至今为止他们演过的折子分别为:和尚下山、尼姑下山、六殿见母、挑经挑母、元旦上寿、跑猖、孤幽捉刘氏、目连挂灯、刘氏济尼、傅相济贫、刘氏饮宴、三曹议事、观音生日、目连坐禅、灵台下令、见佛团圆、尼姑劝善,共17出。
2.历溪班的剧本改编
由于演出人员力量薄弱,服装道具数量有限,所以在实际剧本的运用过程中,三位资深老演员都是选择人物较少,演唱简单,篇幅不长的出目,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做一些小的改编以组织演出。
经改编后,改编本和原剧本出现明显差别,尤其注重通过角色的念白推动情节发展,而演唱和表演则一定程度被弱化。以朱万曙校点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本“挑经挑母”一出和历溪班的改编对比来看,原戏文内容如下:
[步步娇]挑经挑母离乡井,直奔西天境。残蝉哽咽呜,好似为孤儿,诉出心头闷,担重路难行,敢惮身劳困。
〔鹧鸪天〕枝上啼鸟带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百年苦母沉幽府,万里关山劳梦魂、心上苦,对谁论,断肠肠断寸无存。何时得见西天佛,超度娘离苦海门。罗卜感得观音娘娘点化,将母尸化作一头,与佛经整为一担,敬往西天参拜活佛。尽心竭力,惟思报膝下之劬劳;宿水餐风,安敢惮途中之困苦。而今在此,幸得天色尚早,不免趱行几步。
[二犯江儿水]我抛离乡土,为娘亲敢辞劳碌!沿途渐渐故人疏。爹!回首孤坟,只见白云封护。我为母向前行,恋爹还后顾。去住两情,钢刀难剖。罢罢罢,父埋在土,母挑在肩,只得撇下爹爹,䦶䦷前行。我行一步来念一声佛。阿弥陀佛!我念一声佛来叫一声母,母!向前时背了经。经向前罢,经向前时又背了母。背了母非孝者无亲,背了经非圣者无法,二者不可得兼。怎生是好?我仔细思量难摆布。呵!身赖母生,还当以母向前。咳!母赖佛生,安敢以佛向后?我有一计,可以两全而无害了。似这等横挑着望前走。〔合〕娘!只为你死得甚凶,因此上挑经挑母趱行路途,几时间得到西天,见了活佛,哀告慈悲阿弥陀佛。我的娘望慈悲超度,超度你离了地府。
[前腔]肠断都无,连丧双亲真是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昊天思罔极,银海泪流枯。人人都道,此到西天有十万八千里路,恨不得驾雾腾云,到了天竺,为我母减罪资福。呵,一路上来,见则见两边拜倒新树木。想是樵夫砍了?又无斧痕!我晓得了,夫孝置之塞乎天地,溥之横乎四海。罗卜不敢自以为孝,莫不是天怜念挑母挑经,哀哉罗卜?空林哑哑叫慈鸟。这慈鸟尚能返哺,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当报取十月怀躭,三年乳哺。〔合前〕
[前腔]我追想当初,劝我娘吃斋把素,看经念佛,戒荤断酒。老娘道,若要你吃斋把素,看经念佛,戒荤断酒,除非是铁柱开花,扬子江心生莲藕。娘,你不听孩儿之言不打紧要,今日里你陷在酆都,江心莲藕不曾生,是船到江心漏难补。违誓开斋,虽是老娘偏见,我怨只怨娘舅与金奴,终日里搬唆,使我娘亵渎神明,到今朝难赎。〔合前〕
[前腔]娘!你骸骨儿不曾离了我肩头,你魂灵儿在何处所?挑得我腿儿酸,肩儿破鲜血浇流。娘!你若在时呵,见孩儿磨破了肩上皮,你痛孩儿好一似剜却了心头肉。天!父母养子,费了多少心力!肩破血流,小孝用力而已,我怎敢埋怨!依旧儿横挑着,一步步挨上一步。呀!霎时间风雨暗前途。我只得趱行程,滑喇喇跌闪谁扶?第一来怕损坏了经,第二来怕惊吓了母。愿只愿早息了风雷,望只望龙天垂佑。〔合前〕
[清江引]只听得雷音寺里鸣钟鼓。救苦难慈悲主,灵感观世音,南无弥陀佛,救我母脱地狱往天堂,不枉了儿心一念苦!
细读原剧本发现这出戏以傅罗卜为核心进行表现,通过[步步娇], [二犯江儿水]和[清江引]三个曲牌,将一路艰辛充分表现在了他挑经挑母、救母心切的念白、演唱和舞台表演之中。但是历溪班改编后则不同,以下是由历溪班三位老艺人改编的剧本内容:
傅罗卜:(上,唱)挑经挑母离乡井,直奔西境更咽呜。西天路遥远,担重路难行,敢单身劳困,枝上鸟儿也带泪,闻新啼痕百年,若母沉幽府,万里关山劳魂。心头话对谁论,肝肠断去无存,何时得见西天佛超度娘亲。(下)
观音:(白)观世音来观世音,我今观尽世间人,世人哪个无父母,哪儿儿女不念亲。(唱)罗卜是个真孝子,一头经来一头母,(白)吾家观世音是也,只因傅罗卜去往西天见佛祖,一路之上困难重重,我不免去点化于他。
傅罗卜:(白)见过娘娘。
观音:(白)你今天去往西天,一路之上,困难重重,我不免赠你猿猴,护送你去往西天,话是一言,猿猴哪里走来。
猿猴精:(白)见过娘娘。
观音:(白)你有傅罗卜去往西天见佛祖,一路之上多妖多怪,今叫你护送傅罗卜去往西天。
猿猴精:(白)遵命。
观音:(白)一路之上多加小心。
猿猴精:(白)谢谢娘娘。
观音:(白)吾身去也!(下)
猿猴精:(白)参见师傅。
傅罗卜:(白)罢了,猿猴带路。(唱)离了海门威得娘娘点化,要往西天见佛修行,(白)你看天色尚早,不免连连躜几步。
(猿猴与妖甲打介)
傅罗卜:(唱)挑离乡土为母辞劳顿,路途渐渐故人,回首望孤坟,只见白云丰富,为母向前途(下)
(猿猴与妖乙打介)
傅罗卜:(唱)我挑经来念一声佛,念一声佛来叫一声母,经上前来背了母,母上前来背了经,仔细想来难摆布,(白)有了,不免横挑起来。
(猿猴与妖丙打介)
傅罗卜:(唱)因此上挑经挑母上路途,几时间到西天,告禀阿弥陀佛超度我娘亲,早离开阴司地府。(下)
(猿猴与妖丁打介)
傅罗卜:(唱)人人都说西天有十万八千里,我不免呜呼当报三年哺乳母怀里,十月怀胎我娘亲。(下)
(猿猴与妖丁打介)
傅罗卜:(唱)按时间风雨指前途,一来怕损坏了经,二来怕损坏了母,望龙天保佑早息风雷,免咱一念苦。(下)
对比原本和改编本可以发现,“郑本目连”此出戏应该只有傅罗卜一人在舞台之上。通过其解释“挑经挑母”的原因,及去往阴司救母一路的不易和坚定表现其极其富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孝子形象。同时他虔诚礼佛,心存敬畏,希望以此打动佛祖,成功救母脱离苦海,也希望可以进一步劝母向善,得偿升天。应该说,原本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加丰富、更有劝解世人的力量,当然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道德认知的契合度也更高。但是从剧本的舞台表演来说,则非常不容易,需要饰演傅罗卜的生角演员有很强的舞台表现力。毕竟偌大一个舞台,独自一人表演,连唱带做,又有大量念白,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内心的焦灼,与恶劣环境的冲突,还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困难非同寻常。历溪班中演目连的演员正是戏班三大老艺人之一的王步和,76岁高龄,且是戏班中第二高龄的演员,承担这样一出戏恐怕老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很难接受。后继之人缺乏也使得暂时还没有人能接他的班。
相对而言,历溪班的改编本则进行了很大调整。首先,丰富了人物。从傅罗卜一人,变为傅罗卜、观音、猿猴精和妖怪们七人,大大减轻了傅罗卜的负担。其次,剧情发生改变。主要凸显在观世音菩萨被傅罗卜的孝心所感动,赠猿猴相助。而一路上猿猴降妖除魔,帮助傅罗卜阴司救母。再次,增加武戏,丰富表现。猿猴降妖除魔的武戏增加了戏剧的看点,但美中不足是傅罗卜的孝心之行弱化不少。不论是思想性,还是人物塑造都弱于原本。最后,舞台表演松散。傅罗卜上下场非常频繁,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这和民间戏班的草根性强,随意性盛,自由度大恐怕关系密切。
不过,这样的改编对于历溪班来说却是合适的。现在的目连戏班,不论是表演技艺,还是演唱技艺,抑或是思想深度和舞台美术设计来说,都很难有充足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对演员的要求确实太高了。所以,加人、加戏,尤其加了武戏的思路是正确的,不得不说几位老艺人积累的舞台认知和观众认知是相当深厚的。
(四)历溪班的舞台表演
1.戏剧舞台
在走访整个历溪村时,除了宗祠合一堂并没有发现其他的戏台,通过调查询问也可以得到村中演戏确实并没有特别固定的场所,一旦演出目连戏整个村落都是戏台。按照王步和老人所述,目连戏有上卷演神界、中卷演人间、下卷演阴间的剧本特性,加之基本都在祭祀和祈福时才演出的家族传统,说明目连戏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就其本身来说,已经融入到了祭祀和祈福活动之中,并非简单的戏剧表演,所以并不需要完全固定的戏台作为演出场所。但是,有部分表演因特殊需要还是有习惯性的演出地点。
第一,古樟树和嚎嚎殿。在历溪村中间偏西处有一颗千年古樟树,古樟的旁边还有一个被称为嚎嚎殿的地方,供奉着五猖老爷。演出即由此开始,从古樟下前往嚎嚎殿,接五猖神,并将咒符贴于殿中,演出结束再将咒符从殿中取走。五猖究竟所指如何,全国各地说法均不统一。就历溪来看,按照五行学说、天人合一、五方天帝的解释,分为东五猖青帝、南五猖赤帝、西五猖白帝、北五猖黑帝、中五猖黄帝,均为山兽之王,通过向他们祭祀祈福,可以保一方平安,避免山中猛兽侵害。所以历溪演出以此作为开场,通过跑猖表现五猖出动,驱兽祈安的情景。目前表演中保留着吐火技艺,但非常简单,而放猖、收猖中的其他技艺已经全部失传。
第二,通往牯牛降的古木林。历溪村就在风景秀丽的牯牛降风景区山下,村中有小路能够直接通往风景区,路的两边则是茂密的树林。根据王步和老人介绍,这条小路就是历溪班目连戏表演中最重要的出目之一——“挑经挑母”的演出场所。为此他特意拿出收藏多年的老报纸诉说表演过程。图5中左边挑担者为王步和饰演的傅罗卜,右边为王秋来饰演的猿猴精。
图5 王步和保存报纸图
第三,戏坦。在历溪村中靠河边有一块空地,因地势平坦,被称为戏坦。此处空间较大,便于展现舞台演出,所以目连戏中“唱目连”的部分基本都在这里进行。所谓“唱目连”即目连戏中以戏曲表演为主的部分,观众可以在此静静观赏目连戏中独具特色的优美演唱,感受其中的戏剧故事,以达到劝人向善的教化作用。
第四,上坡。上坡也位于村中河边。主要用于表演“打目连”的部分。目连戏演出吸收了民间武术、杂技等一些技巧,将上刀山、窜火、窜剑、走索、跳圈、蹬桌、滚打等技巧融入剧情当中,以达到驱魔祈福的祭祀作用。整个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观赏性很强。但是根据王秋来老人说,现在“打目连”的部分已经成为他们这一辈演员心中的回忆,而他们自己也是年事已高,无力恢复表演了。
2.特色道具
在目连救母的故事中,需要上天入地,绝活多、技艺多,同时强烈的仪式性气息也需要祭祀祈福用具,因此目连戏中有不少特色的道具。但是因为目连戏的很多道具都是在演出前由老艺人现做,演出之后就立即焚毁,加之业余班社、家族传承的局限,大部分技艺失传,所以很多特色道具也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不得不说这是巨大的遗憾。但是在王步和家里,看到了大量老人珍藏的起猖所用的咒符和咒语。如图6所示,此时有起猖用的北五猖黑帝、中五猖黄帝的咒符。另有“催神咒”的咒语:“一阵龙,二阵虎,三生催起火车轮,逢山山倒山无骨,逢石石碎石无踪,逢海三千千倒底,逢庙庙倒火速临。奉请五猖众神齐到此,自有雄鸡祭谢神。急急如律令敕。不得延误,火速奉得。”这些咒符充满神秘色彩,也成为目连戏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极有价值。
图6 目连戏咒符和咒语图
除了留存的咒符和咒语,历溪班还保留有目连戏文书。在徽州目连戏历溪班传习所的各种资料中,可以看到这些文书兼具多种多样的功能,可以祈福纳祥、可以还愿祷告,形式各异,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王鑫成老人在带领笔者参观“合一堂”时也曾说过,旧时每每家族中有人离世,就会在祠堂祭祀,在村中演出,这是一种家族文化。
在目连戏文书中有一段关于十殿阎王的讲述,如图7所示:
图7 戏班成员手绘十殿阎王职责分工文书图
十殿阎王
丰都大帝主管阴曹地府一切冥官
一殿阎王(秦广王)——管人生死、寿命、长短之事;
二殿阎王(楚江王)——管肢体、奸盗、杀伤之事;
三殿阎王(宋帝王)——管忤逆、尊长、教唆、起讼之事;
四殿阎王(五官王)——管粮、租、税、交易、欺诈之事;
五殿阎王(阎罗天子)——管地狱、诛心之事;
六殿阎王(卞城王)——管怨忧、强弱、哭笑之事;
七殿阎王(泰山王)——管药治、好歹、离人世之事;
八殿阎王(都市王)——管惩罚不孝之事;
九殿阎王(平等王)——管审判、杀人、发火之事;
十殿阎王(转轮王)——管善恶分明、核定分别之事。
从文书内容可以明显感受到这是对十殿阎王不同职责和管理权限的介绍。既然与祭祀关乎,和超度联系,此文书似乎可以看作是对亡灵前途的最后交代,告诉他们在踏入阴曹地府之后需经历十殿阎王的拷问,厘清人世间的罪孽,最后才能得到超生。
除了以上道具外,据悉在历溪班中还保留有《目连戏对联》,但是未曾亲见,不知究竟如何,实为遗憾。
3.演出技艺
在资料的记载中,目连戏演出包含大量的杂耍、魔术、武术等技艺。据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绍兴目连戏描述,近年来还曾演出过男吊等技艺。但是徽州目连戏因技艺繁复,难度很大,加之民间戏班的能力有限,所以自建立以来,大量技艺性表演都未能恢复,目前只有吐火、莲花落等技艺表现,其他就不多了。
4.演出伴奏
目连戏属弋阳腔,所以演唱中只有锣鼓,不用丝弦,可以帮腔,突出打击乐器的节奏。绍兴目连戏中至今还有喇叭伴奏,但是徽州目连戏已不多见。而在历溪班中,非常典型地传承了锣鼓帮腔的伴奏特点,基本没有其他乐器介入。从伴奏乐师看,除了司钹的王学模外,另外两位都是张姓乐师,分别是司鼓、锣的张德茂,司小锣的张青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