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概念框架及其扩展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形象地说,成本管理就是成本与管理的结合体,它通过成本信息支持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为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ustomer value added management, CVAM)服务。进入21世纪以来,在外部环境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综合影响下,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企业各种形式的成本管理创新却逆势而为,不断涌现。这一现象表明,成本管理对于企业抵御风险,实现价值增值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效果。因此,加强对企业组织实践中出现的新概念与新模式的归纳和整理,系统性地提炼出有关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方法和演进规律就变得十分重要。

从国内环境看,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企业客观上存在普遍亏损的情况,且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尚难在较短期间内出现由下向上扭转的迹象。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1)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持续下降。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的报告,2000—2005年,中国工厂的工人平均工资和福利上升了10%,2005—2010年上涨19%,而同期美国工厂工人的成本仅上升4%。就生产效率而言,我国的增速只有美国的一半。综合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效率两个因素,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美国已不具有明显优势。(2)科技创新动力尚需挖掘。据统计,2012年我国共投入研发经费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长幅度较大。但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仅为1.98%,远低于其他国家。1978—2008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3.7%,但2009年以后增速明显回落,2009—2014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5%。(3)结构性改变使收益增长受阻。国家化解产能过剩,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使原有的生产结构受到冲击,在劳动生产率与土地利用效率一时难以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收益受到影响。然而,资源、环境约束的持续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将成为一种常态,落后产能的淘汰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未来的资本回报率仍然面临下降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结构性动因和执行性动因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成本管理等手段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和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外环境看,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垄断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决策权,掌握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力图将发展中国家维持在它们所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依然不容乐观。2012年至2014年间,全球贸易增速连续三年低于3%,年均增速仅为2.4%,远低于危机前7%左右的平均水平。危机前5年,全球贸易量增速约为GDP增速的2倍,但危机后已降为1:1左右。2009年至2014年,全球实际GDP增速不到5%(马野青等,2016)。同时,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倡导的再工业化战略开始引导制造业资本、技术密集型高端环节向这些国家回流,使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价值链的提升受到负面影响,我国许多产业在价值链低端被锁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难以再寄希望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而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另外,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环节领域,我国又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竞争,进而使我国企业利益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就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地位、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2年主要发达经济体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2%,“金砖五国”占比为26.8%。其中,欧盟和美国的占比分别为20.3%和18.6%,两者之和超过了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同期,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0%。从国际贸易形势看,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正面临深刻调整,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经济要向更高水平攀升必须加快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实现产业与产品的转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