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状告李天王
话说猴子拿着妖怪供奉李天王的香炉牌子直上天庭找玉帝,那牌子可是他告天王的证据。
猴子上天庭遇张葛许邱四大天师挡问干什么,猴子说告状,告两个人。天师等也没阻拦他,但埋怨了一句:这个赖皮,不知要告那个。这个不知要告哪个有些意思。可能被告过的人不只一两个。
猴子见到玉帝后递上状纸,玉帝一看,直接批成圣旨,立刻要太白和猴子一起去把李天王喊来。
原文:即将原状批作圣旨,宣西方长庚太白金星领旨到云楼宫宣托塔李天王见驾。
在这里可以看出太白是玉帝的御用钦差。
还有,在前面可以看到玉帝一般有什么事就用李天王和哪吒,本以为李天王是玉帝心腹,而这里猴子一张状纸递上,玉帝看后把猴子的状纸直接批成圣旨,可见玉帝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信任李天王。
从前文来看,玉帝和猴子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说好,好不到哪去,说坏,也坏不到哪去。可这次猴子一张状纸递上,玉帝直接批成圣旨开办,要知道猴子告的可是天庭大元帅。
玉帝为何直接因为一块香炉牌子开始调查严办?
说明玉帝本身就想除掉李天王,只是顺水推舟。也策应出玉帝若想除掉天王也得借机行事,所以得出结论玉帝也不能很容易的除掉李天王,犹如明朝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玉帝为什么会有除掉天王之心呢?曾经那么器重李天王?今时今日为何有杀心了?
接着看后文,太白同猴子来到天王府,天王看到太白来了准备迎接,接着看到太白手上拿着圣旨,就端正了一下自己,又再看到后面的猴子时,天王有些愤怒了?
为什么看到猴子会有些愤怒?文中直白的写道,原来是因为500年前奉玉帝旨意带十万天兵擒拿猴子结果被猴子打败阵的原因。这天王的心眼要得多小?
因为500年前的事而记恨他。要想到500年前时猴子也是二郎神的手下败将,可猴子一点都不记恨二郎神,还能称兄道弟,反是猴子见二郎神时猴子倒是有点害臊不自在,嫌自己技不如人,有些丢人。
此情景天王问太白,手上拿的什么旨意。太白说是猴子告你的状纸。
天王听到个“告”字。雷霆大怒的问道:“他告我什么?”
原文:及转身,又见行者跟入,天王即又作怒。你道他作怒为何?当年行者大闹天宫时,玉帝曾封天王为降魔大元帅,封哪吒太子为三坛海会之神,帅领天兵,收降行者,屡战不能取胜。还是五百年前败阵的仇气,有些恼他,故此作怒。他且忍不住道:“老长庚,你赍得是甚么旨意?”金星道:“是孙大圣告你的状子。”那天王本是烦恼,听见说个“告”字,一发雷霆大怒道:“他告我怎的?”
这天王,因500年前的事本来就记恨猴子,再听到猴子这次要告他,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就雷霆大怒,这天王人品不怎样啊。
再看太白回天王。原文:金星道:“告你假妖摄陷人口事。你焚了香,请自家开读。”
大至意思就是:告你和妖怪勾结害人,你自己把圣旨拿去看。
原文:那天王气呼呼的设了香案,望空谢恩。拜毕,展开旨意看了,原来是这般这般,如此如此,恨得他手扑着香案道:“这个猴头!他也错告我了!
天王气呼呼的看过后手扑香案(手扑香案因该类似拍桌子的意思)
天王可是直接气呼呼的看完圣旨,他气什么?气 500年前给他耻辱的猴子今天又要告他。
天王看后说了,说猴子错告他了,就是说猴子诬告他。
接着太白回话了说,猴子可是有证据在这,证明妖怪是你女儿。
天王回驳:我止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小儿名金吒,侍奉如来,做前部护法。二小儿名木叉,在南海随观世音做徒弟。三小儿得名哪吒,在我身边,早晚随朝护驾。
一女年方七岁,名贞英,人事尚未省得,如何会做妖精!
不信,抱出来你看。这猴头着实无礼!且莫说我是天上元勋,封受先斩后奏之职,就是下界小民,也不可诬告。律云:诬告加三等。
天王说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金吒在如来那,二儿子木叉在观音那,三儿子哪吒在自己身边,唯一的一个女儿才7岁。
又提到他先斩后奏的权利,也就是提醒猴子你敢诬告我,小心我直接在这把你先斩了。
这段话看出天王的权威,天王本身是玉帝手下的第一大帅,掌管十万天兵,大儿子又在如来那混,二儿子又在观音那混,天王这官路通顺的不一般哪。
天王身为天庭元帅,又和佛门瓜葛深厚,可见,此人两面三刀,八面玲珑,这种人在天庭掌重权,玉帝能容?所以玉帝才会顺水推舟,希望能借题发挥。
可结果呢?
天王说完这话就叫手下将领把猴子直接绑了。这不是明显的公报私仇?
这时太白劝说天王别乱来,好歹他也是在玉帝那里拿了旨,你要把猴子绑的脾气来了,伤了和气。
天王却说你在旁边等会,他这样诬告我,我岂能容他,等我去拿了猴子的头再同你去玉帝那回旨。说完就去取刀。
看出没?天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从玉帝。说明天王还是有一定底气的。
这时,太白心惊胆战的责备猴子,你怎么也不查清楚状况就来告御状,猴子却轻松的回:老官儿放心,保证这场官司我是先输后赢。
猴子和太白的这段对话,体现了太白担心猴子安危,再看前面,太白也一直再帮猴子反驳天王的话。反看猴子虽称呼太白老官儿,其实他也知道好歹,知道太白是在担心他。
这时天王来斩猴子了,正在斩时,被哪吒跑来架住了说:父王息怒。天王看到哪吒大惊失色,文中写到,父亲看到儿子来唱反调,本因本能的将儿子大声喝退,这天王为什么大惊,原来这天王和哪吒之间还有内幕。
这个内幕就是,哪吒出生的第三天,闯了祸,天王要杀他,哪吒气的拿刀刮下自己的肉还给母亲,剔下自己骨头还给天王,这样做就是彻底的断绝父子关系。
之后哪吒魂魄在如来那里被救,是以藕为骨,荷叶为衣,给了法力,哪吒就替如来降了点妖,后来哪吒要杀天王为自己报仇。
天王无奈,去求如来,如来给了天王一个玲珑剔透舍利子如意黄金宝塔。
此塔可以降服哪吒,如来又做和事老,对哪吒说,塔上层层有佛,你以佛为父。所以哪吒称天王父王是因为天王手上的塔。
但是此时,天王手上没有拿塔,突然看见哪吒,怕哪吒一下子要报昔日之仇,所以天王大惊失色,立马回身去拿他的塔。
天王拿了塔之后底气足了,就问哪吒这是干嘛?
哪吒回:你确实有个妖怪女儿在下界。天王回哪里来的女儿?
这时哪吒说出了状况。
原来曾经天王与哪吒帮如来降了一妖,且被如来劝说饶了其性命,结果那妖怪感恩就拜天王为父,哪吒为兄。
接着天王装糊涂问哪吒。
原文:天王闻言悚然惊讶道:“孩儿,我实忘了,他叫做甚么名字?”太子道:“他有三个名字:他的本身出处,唤做金鼻白毛老鼠精;因偷香花宝烛,改名唤做半截观音;如今饶他下界,又改了,唤做地涌夫人是也
这下水落石出了,原来妖怪是感恩拜的天王为父。这下天王被哪吒当场戳穿了,天王深知理亏,这下慌了,连忙亲自去解猴子。
猴子不让解回:哪个敢解我,我就这样去见玉帝,才好赢这场官司。猴子这一闹,天王更慌了。求太白替他跟猴子说好话。
太白回的原文:金星道:“古人云,万事从宽。你干事忒紧了些儿,就把他捆住,又要杀他。这猴子是个有名的赖皮,你如今教我怎的处!若论你令郎讲起来,虽是恩女,不是亲女,却也晚亲义重,不拘怎生折辨,你也有个罪名。
意思就是指责天王你自己做事太过分了,你捆他就算了,你还要杀他。
本来这猴子出了名的不好惹,你要我怎么帮你。在听哪吒来说的情况,妖怪虽是感恩拜的义女,不是你亲生的,却也有了父女的名头。无论怎么说,你也有个罪名。
太白是见天王太过分,故意推脱,不想替他求情。
太白这话明显看出是站在猴子这边说的,也是很公正的角度。
在看天王回什么话
天王道:“老星怎说个方便,就没罪了。”
明明自己有罪有错,却还无耻的利用交情要太白帮个忙,把罪名拐弯抹了。
天王要太白帮忙,实际就是要太白去求猴子别闹大了。
太白推脱说我也想劝和你们,只是我说服不了猴子。看来太白其实并不想帮天王。
这时候天王的回复更不要脸了。
原文:天王说你把那奏招安授官衔的事说说,他也罢了。
天王很明确的对太白说,你把当初向天庭启奏招安猴子的事在猴子面前说说,猴子利马会想到你的恩情,会看在你的面子上算了。
这句话彰显了一个结论,当初太白招安猴子,不是骗猴子,而是救猴子。而且是两次。
一次是花果山时闯祸招为弼马温。另一次弼马温时闯祸,招安为齐天大圣。
再后来猴子闯的祸实在是太大了,太白没办法了。好在老君用金丹保住了猴子的命。
还有一点,天王的话说明,明眼人都能知道太白当初说是招安猴子,实际是有心在救猴子,如果天王把这事报上玉帝,太白也难善其身。
天王先要太白替他向猴子说好话,太白说你自己事情做的太过火了,我没办法补救了。天王硬是把太白当初救猴子的事点了出来,太白才肯替天王跟猴子说好话。
接下来看太白金星与猴子的对话。看太白是怎么说服猴子的。
真个金星上前,将手摸着行者道:“大圣,看我薄面,解了绳好去见驾。”行者道:“老官儿,不用解,我会滚法,一路滚就滚到也。”金星笑道:“你这猴忒恁寡情,我昔日也曾有些恩义儿到你,你这些些事儿,就不依我?”行者道:“你与我有甚恩义?”金星道:“你当年在花果山为怪,伏虎降龙,强消死籍,聚群妖大肆猖狂,上天欲要擒你,是老身力奏,降旨招安,把你宣上天堂,封你做弼马温。你吃了玉帝仙酒,后又招安,也是老身力奏,封你做齐天大圣。你又不守本分,偷桃盗酒,窃老君之丹,如此如此,才得个无灭无生。若不是我,你如何得到今日?”行者道:“古人说得好,死了莫与老头儿同墓,干净会揭挑人!我也只是做弼马温,闹天宫罢了,再无甚大事。也罢,也罢,看你老人家面皮,还教他自己来解。”天王才敢向前,解了缚,请行者着衣上坐,一一上前施礼。行者朝了金星道:“老官儿,何如?我说先输后赢,买卖儿原是这等做。快催他去见驾,莫误了我的师父。
上面那段原文对话,太白直接上去摸着猴子说的,可以想象出那个画面,就像一个长者抚摸一个孩子的头并和他说话,而且没写猴子反感。
说明他们两之间其实很亲切,就像大人和小孩一样,对话中猴子开始有点像不领情。太白把招安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最后说你猴子要是没有我你会有今天?
猴子怎么回的?“古人说得好,死了莫与老头儿同墓,干净会揭挑人!”
这句话的文字意思是:古人说的好,千万别和老年人混在一起,他们专门挑你过去做的糊涂事说。
这话说明猴子承认了太白说的事,猴子只是死要面子而已。其实心理跟明镜似的。
无疑问,猴子最终给了太白面子,还跟太白说他早就预言到了结果,先输后赢。
这里明显是天王闯的祸,太白替他说情。太白替他说情的原因是天王点到了太白当初救猴子的事。
情说完了,事情也差不多完了,太白想就在天王府里喝口茶,再去结束最后那点琐碎事。结果猴子却说:你吃他的茶,受他的私,卖放犯人,轻慢圣旨,你得何罪?”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猴子不让太白吃茶,不让他喝口水。可第一句就是你吃“他”的茶,受“他”的私。表面是催太白快点办事。其实猴子是暗示太白,天王的黑账太多了,别和他走的太近。会害了自己的。
太白利马明白了回不吃茶,不吃茶。
如果这句话是猴子不让太白喝口水那么简单的话,太白会一句怨言都没有?太白可是猴子恩人。
猴子点拨了太白,太白明白了,往后再不能和天王走的太近了。而且天王人品本来就不怎么样。
最后回旨的时候,太白对猴子说天庭一日,底下一年,节约时间,好救唐僧,这样吧,我回玉帝复命,你和天王直接去点兵,准备出发降妖。
猴子就问太白你打算怎么回玉帝,太白直接告诉猴子我就说你这个原告跑了,被告也不追究了。
猴子开玩笑的说好你个太白,我给你面子不闹大了,你倒好,你跟玉帝说我跑了。
这里说明太白是个老练的和事老。以节约时间救唐僧为由,是支开原告,自己一个人回旨,好编谎说原告跑了替天王开脱。
对玉帝来说猴子胡闹完了跑了是很正常的事,在玉帝这可信度也高。而且玉帝也不会追究猴子什么责任。
太白直截了当的告诉猴子他会对玉帝说猴子他跑了,猴子就开了个玩笑,也没计较。体现了猴子的度量,也反观出太白对猴子的了解程度。
猴子开个玩笑后也没怨言,反而很乐意的说好吧,叫天王去点兵准备,你去复旨。
天王却岔了句话:
天王害怕对太白道:“他这一去,若有言语,是臣背君也。”
臣背君,就是臣子违背君主,以下犯上。
这句话就是说猴子这一去,要是不按你太白说的来,找到玉帝照实说,那天王和太白就是欺君之罪了,麻烦大了。
天王这时候冒出这么一句话,可见其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太白似乎一点顾虑都没,啥也没说,太白知道猴子不是那种人。也对自己和猴子的交情信心十足。
天王这话气的猴子的那个脾气不用说。
看来天王心眼小是真的心眼小,且还疑心多。
最终,天王谢了猴子,带哪吒去收了妖怪,将妖怪带回天庭处理。
这回故事里,表明猴子有时候放妖怪头目一马是为了查明妖怪背后的黑幕。
如这回利用老鼠精穿针引线查出了李天王的黑幕。
李天王身为天庭重臣,大儿子金吒侍奉如来,二儿子木吒拜观音为师,三儿子哪吒却与天王不和睦,也曾落入佛门称佛主为父。其手上的玲珑宝塔是如来给予主要用来压制哪吒用的。公报私仇,得利的时候就想置猴子于死地,失利的时候就装孙子求饶。
这样的重臣,这不明显就是个小人形象,玉帝肯定不会特别信任他。为什么仍重用他,多半是天王已经位高权重,玉帝现在想除都难除掉了。
结合明朝历史,类似李天王的人是谁?李天王暗指的是谁?因该有人能知道吧,或许明末朝廷里根本不止一个“李天王”吧。
这回猴子显得非常理智,见玉帝时也很礼貌,说明猴子完全成熟了,不再是胡闹的性格了。而且猴子对太白承认当年大闹天空只是个闹剧,算不上什么大作为。说明猴子此时懂的很多了,也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了。
再联合一点,猴子现在自己承认大闹天宫纯属胡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猴子前期经常炫耀说我就是500年前大闹天宫的......不知何时起不那样得瑟了,往往就一句我是齐天大圣。
首先看作者对大闹天宫命名,大“闹”天宫,电视上那情节因该是大“战”天宫。
猴子此时自己都说是闹剧。说明了确实就只是大“闹”天宫。
补充点小情节
这回里于妖怪斗时沙僧因不听猴子的话和八戒一起留守唐僧,要八戒一起去帮猴子打妖怪,结果害唐僧又一次被抓。猴子火冒三丈,把沙僧吓的一塌糊涂,还是八戒上去嬉皮笑脸的说师傅被抓了,再去救就是了才降了猴子的火。
而且这回里的玉帝明显也不一样了,看了猴子状纸后,直接批成圣旨,这圣旨在见天王后起到很大作用。
这次玉帝行事果断,明确,而且很有主见。完全不像开始的那个没有什么主见的昏君。
猴子可以从不懂事变到成熟,玉帝为何不能由昏庸变的强硬睿智?
前期昏庸玉帝、无心朝野、用人不善、赶走忠良。这时的玉帝像明朝的哪个皇帝?貌似天庭重要事物全靠老君撑着,老君又像谁?前期玉帝的昏庸导致天庭一日不如一日,李天王这种人更是位高权重,难以铲除。
以致此时的玉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时的玉帝像不像明末的那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