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奈良时代(岩波日本史第二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日本历史的青春时代

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一面摄取大陆文化,一面思考着如何才能将“日本”建成一个独立国家,构建起自己的独特文化。这就是本卷的主题。本卷讲述的是从推古天皇即位的五九三年起,到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的七九四年为止,大约两百年的历史。

这两百年是激荡不已的时代。在东亚,经过一段漫长岁月,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大帝国隋。隋朝攻打位于东北方向的高句丽,并以这次战争的失败为转折,在很短的几年之后就灭亡了。唐灭掉隋,建立起一个大帝国,并与新罗结盟,灭掉了百济与高句丽。百济与高句丽,曾将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大陆文化传到倭国,并与之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倭国为了救援百济而派军,但遭到唐朝水军毁灭性的打击而战败。“百济与高句丽亡国之后,也许下一个就轮到我们自己了”,在这种危机意识中,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日本在集中权力,加强军力的努力中,以体系完整的“律令”法典为骨架,建成了中央集权制的律令制国家。那么,在具体实施变革的过程中,日本发生过怎样的历史事件呢?

飞鸟·奈良时代,天皇制尚未稳固。朝廷仅仅依靠“天神之子孙”这样的神话来支撑天皇的权威,陷入困境。从大陆传来的佛教、儒教、(广义的)道教等各种各样的思想混杂在一起,流入日本。这时还出现了以佛教为依靠,企图谋取皇位的僧人(道镜)。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来建构天皇的权威?

这个时代,东亚女皇与女王的活跃十分引人注目。在中国,出现了华夏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独统江山的局面,在朝鲜半岛的新罗也有善德女王、真德女王即位。而在日本,则相继出现了六位女皇:推古、皇极(齐明)、持统、元明、元正、孝谦(称德)——齐明、称德女皇曾两度即位,重祚登基。本卷所讲述的这二百年历史之中的九十五年间,都是由女性天皇君临天下的,大约占了一半。为何会涌现出如此众多的女皇?

飞鸟·奈良时代,日本列岛上首次出现了京城(城市),经过严谨规划的条坊(道路)划分成若干区域。还建成了连接京城与地方的道路和通信系统。律令制国家的统治,首先从列岛的中心部分开始,到了奈良时代末期,朝廷终于将东北地方的中部,以及南部的九州也纳入了统治范围。在奈良朝的周边,有后来被称为阿伊努人和琉球人的群体,他们都过着自己独特的生活。

从语音来说,这个时代除了アイウエオ五个元音之外,还出现了介于イ和ウ、ア和エ、ウ和オ之间的元音(中舌元音),共八个元音,这与平安时代之后的语音大不相同。从文字来说,当时尚未发明假名文字(平假名与片假名),只使用汉字,煞费苦心地用它们来记录日语。

近代之前(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国家与社会结构、文化的基本框架,都是在平安时代达到成熟的,但这些雏形早在奈良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这是一个混沌未开却异常活跃、朝气蓬勃的时代。

七世纪前后的东亚

成为东海小帝国之路

这个时期的东亚,中国皇帝将周边诸国的首领“册封”为“王”,这种外交关系就是基本的国际秩序。所谓“册封”,是根据“册书”这种文书规定的“封邦建国”(将其首领任命为“王”等)。朝鲜三国的首领也都分别被中国皇帝册封为“高句丽王”“百济王”“新罗王”。

倭国的首领也是如此。三世纪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以及五世纪的倭国五王,也都由中国皇帝册封为倭王(请参阅第一卷)。但是,在这个时代,如果只是向中国朝贡,但拒绝接受册封,也会得到中国的默许。中国为何会默许这种情况出现呢?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其原因与两个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一是当时东亚复杂的外交关系;二是地理环境,倭国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岛国,中国鞭长莫及。倭国不接受中国的册封,迈上一条与周边邻国不同的道路,成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东海之上的小帝国。这一点对此后日本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日本是如何走上这条历史道路的呢?让我们一直追溯到推古天皇即位的时间点,去沿途搜寻这条道路的轨迹吧。

另外还需说明一点,据学者们推测,倭国从七世纪后半叶开始,使用“日本”作为王朝的名称;从七世纪初开始,“大王”则开始使用“天皇”的称号。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会在本书的正文中逐步考察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