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从16世纪初期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算起,社会主义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苏东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2次/近11年]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①~③
(1)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①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托马斯·莫尔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现按需分配。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所写的《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了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②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他们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③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什么?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有哪能些?
(3)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②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③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哪能些方面?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是什么?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4次/近11年]
1.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1)第一国际。1848年欧洲革命后,资本主义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2)巴黎公社。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尽管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公社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学说。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2.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十月革命的爆发。列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俄国实际,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③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④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①~④
3.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1)列宁的探索过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918年3月,苏俄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战争暂时停止,从而获得了不到半年的极为短暂的喘息时机。列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时机,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哪些时期?
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西方列强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捍卫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迫使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政策。正如后来列宁所说的:“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但稍后列宁也注意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第三个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920年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1921年年初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这时,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深感如不改变政策将会失去广大群众,丢掉阶级基础,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了苏维埃的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了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改善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
★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理论成果有哪些?①~④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什么?
(2)列宁探索成果。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①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③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④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苏联模式的形成。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苏联模式在当时,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苏联模式弊端的表现是什么?
(5)苏联模式的弊端。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0次/近8年]
1.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帝国主义力量的削弱,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1944年到1949年的五年间,欧洲和亚洲有11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1/4。
(3)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曲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失误归咎于领袖个人,把纠正领袖的错误发展成为全盘否定苏共的奋斗历史,直至丑化和歪曲历史,从根本上动摇了原来的理想信念,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新中国。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探索取得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然而,由于认识和实践的局限,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动当代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4次/近11年]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发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有: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②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③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④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根本目的;⑤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⑥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⑦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⑨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有哪些?①~⑨
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提出了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科学态度。他们一方面强调这些原则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又反对将这些原则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①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②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③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①~③
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1)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能不具有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是: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道远。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的原因有哪些?①~④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①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①~③
★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①~③
(3)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①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实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同样的“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要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要求怎样做?
(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①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首先,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其次,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再次,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某些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最后,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②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其次,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最后,坚定信心,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