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乔布斯:坚毅专注,追求完美的苹果之父
“致疯狂的人——
他们特立独行。
他们桀骜不驯。
他们惹是生非。
他们格格不入。
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
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
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是诋毁他们。
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
因为他们改变了寻常事物。
他们推动人类向前迈进。
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乔布斯
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为了一举扭转苹果的形象,请来自己的老伙伴李·克劳创作了这段“非同凡想”的广告词。而且每句广告词都有一个标志性人物的黑白肖像——爱因斯坦、甘地、列侬、迪伦、毕加索、爱迪生、卓别林、马丁·路德·金……
事实上,这个长长的名单中还可以再加上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史蒂夫·乔布斯。他所取得的成就已无须赘述,事实上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那完美到严苛的性格。
在一次访谈中,乔布斯曾用“专注、自我陶醉和完美主义”来形容自己。对极致的追求,使他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中精益求精,哪怕是再小的细节他也会非常认真,这就是他口中所说的“完美主义”。
案例1 只为完美,乔布斯因一颗螺丝钉解雇一位设计师
乔布斯在开发一款新电脑时,要求他的设计师设计出一款外表连一颗螺丝钉都看不到的电脑。设计师绞尽脑汁,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作品——看不出一颗螺丝钉的电脑。但遗憾的是,要求极为苛刻的乔布斯仔细观察他的作品后,在这款电脑的外观上发现了一颗毫不显眼的螺丝钉,而就因为这颗螺丝钉,那位设计师被解雇了。
正是由于乔布斯不遗余力地追求完美,苹果产品才无懈可击。除了产品本身,他还将产品发布会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看起来在台上身着黑衬衫、牛仔裤、白球鞋的他一脸随意,但事实上这个过程已经演练了无数遍。经过了几个星期的精心准备和上百人的共同努力,夹杂着乔布斯一次又一次对参与者和他自己的痛责,最终达到极致的境地。
关于完美,乔布斯有一段解释:“如果你是一个木匠,要打一个漂亮的五斗柜,你不会用胶合板做背板,虽然这一次是靠墙的,没人能看到。你知道它在那里,所以你会用漂亮的木头做背板。为了晚上能睡个好觉,美观和质量标准都必须始终如一。”
或许是基于他生母的日耳曼血统,也或许是被遗弃的自卑,追求精致和完美成为乔布斯一生的写照。他每一步都迈在别人前面,哪怕是1985年的黯然离去,也是他完美主义的体现。
案例2 疯狂的乔布斯被自己的“完美产品”赶出了苹果公司
1985年,第二代Mac机——MacintoshOffice发布,但这个被乔布斯寄予厚望的电脑却被嘲笑为“玩具”。在当时计算能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这成了过于远大抱负的牺牲品,乔布斯的预测出错了。
1985年的乔布斯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经营者,他要求董事会将公司的主要资金和广告都使用在Mac机上,减少对Apple2的投入,但当时Apple2为公司赢得了70%以上的收入。由于越来越大的内部矛盾,乔布斯被董事会赶走。很多人因此指责苹果公司的董事会,但当时的乔布斯的确自负到了一个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乔布斯的挚友、市场部负责人麦克·默里这样形容乔布斯:“史蒂夫所做的市场调查就是每天早上看一看镜子里的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并非没有人提醒过乔布斯,但那时的乔布斯对自己的判断力自信到了极点,他认为自己知道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度追求完美、不能容忍他人指责的性格让乔布斯在1985年黯然离去,经过12年的沉淀积累后再次将苹果带上巅峰。
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两步是疯子。乔布斯就站在介于天才和疯子之间的黄线上,当他过于沉湎于内心时,就陷入了疯狂的境地;当他远离理想时,也就失去了创造力,因此在这条黄线上站立的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
根据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的理论,正是童年时的不幸让乔布斯产生了极度追求完美,渴望改变世界,渴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心理。
“我一切疯狂的努力只为让母亲明白将我抛弃是个错误。”当从养父母那里得知自己是被父母遗弃之后,他就显得与周围的孩子们格格不入。他把被抛弃所产生的自卑感化作了创造出万众瞩目的苹果的最大原动力,为了使自己“完整”,他就用极度完美来弥补感情上的缺失。也正是因为他面对的世界的不美好,使他产生了“改变世界”的理想,从而形成了他追求完美的做事风格。
心理透视
乔布斯面对着童年的不完美,为了补偿自己的缺陷,他将完美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超越自我的境地。其实,自卑感是人的一种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这样自卑感反而成了一种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