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明灯
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天下各国,从国王到文臣到武将,个个穷尽主意,从政治角逐到军事战争,无所不用其极。
身处天下混战乱战的时代,身为一个西部诸侯国的国王,我要如何作为才能够一统天下?在这个超级难题面前,嬴政目标的明确:一定要找到一群人—招聘到天下最最具有神力的贤士来辅佐我,建立我的领导团队、智囊团队。仅仅凭我自己单打独斗,仅仅靠秦国这点军队,仅仅靠秦国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在六国拼尽所有、强力求存的顽强抵抗面前,是不可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的,必得要有神人、牛人相助。
看着天下纷争的乱局,看着秦国的国力一天天增强,嬴政的工作日程里,每天都安排同一件工作:招纳贤士。
一天,嬴政突然发现一位超级神人,一位契合他兼并天下战略思想的思想家,一位发现了一统天下的超级利器的谋略大师。现在有请一直站在幕后默默无闻当“苦力”的韩非先生闪亮登场。
这位的确不是一般的人。在那个战争接连不断的特殊历史时期,韩非有着超越常人的特殊思想,今天称思想超人。很有必要给这位叫韩非的超人来一个大特写镜头。
如果有记者就统一天下的话题采访韩非,回答可能是这样的。
问:“诸国争霸,这个世界有统一的可能性吗?”
答:“有的,关键是该王的手上掌握并可运用一大利器。”
问:“韩非先生,你所指的利器是什么?”
答:“法律,即建立法治国家,用法律治理天下,让天下人做任何事都按法律来约束。人人头脑里有法律的概念,天下官员手握法律的准绳,这样一来,这个世界就不再没有规矩,不再乱争乱抢,最后,天下想不统一都不行。”
韩非看来,统一天下的关键是要有一个让天下变成“一”的东西,这个东西除法律之外,其他方法都不能达到。韩非认为,武力不能统一天下(兵家),仁义道德不能统一天下(儒家),民主自由也不能统一天下,只有法律,才让天下人的思想、行为由乱变一。
法律有这么给力吗?大家接下来看后文,看韩王和秦王如何思考这个“法律神器之一统天下功能”的课题。
韩非的历史地位:战国末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主要作品《韩非子》,流传至今;理论制高点:建设法治的世界,而不是人治的国度。
当代人看出来了,“法治社会”的确是一个极牛的理论。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华儿女一直在人治的祸害中痛苦地煎熬。
两千年前的韩非,怎么就有如神助一般产生了法治天下的思想呢?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韩非是“韩之诸公子”,也就是王二代、官二代、贵族二代。这人有点儿怪,兴趣点与常人不同。当时在社会上混的人,都喜欢搞人际交往,而他却把自己的时间花在了钻研刑名法术的学问上,喜欢研究法律。他不但深入地钻研法律,而且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认定法律今天是、将来更是建立理想国最实用、最必需的工具。
韩非一边为着眼前乱糟糟的世道从思想上寻找出路,大搞法学研究,一边不停地写作、著书立说,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的《韩非子》一书就是他的著作之一。
为什么韩非的法治思想没有能够像孔子的儒家思想那样得到广泛传播?极为可能的原因是,上天故意设置了一道屏障,因为韩非天生有个毛病:口吃。他与人沟通交流时有这道无法越过的天然障碍。正是说话结巴的毛病,使得他无法用嘴巴说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害得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四处游历,不能到处宣讲自己的理论、主张。
韩非的法治思想到底是哪里来的?这与他的老爸有关,更与战国时期一个大学者有关。
韩非的老爸非常有钱。今天有钱的家长们个个都愿意花大把的钱把孩子送到名牌大学去读书。韩非的老爸也是这样的玩法,拼命地砸钱,在韩非身上做教育投资。
韩非就读于战国后期大学者荀况家的私立贵族学校,而且成为荀况的高足弟子。正是在这所学府里韩非结识了他的同学,后来跟他一样有名的李斯。在学校里,争强好胜的李斯每当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如韩非就非常嫉妒,有时恨得咬牙切齿。
完全不相关的两个神人偶然在名校相遇,是不是某种天定的缘分?正是李斯在秦王面前推荐了韩非,成全了韩非,又最终毁灭了韩非,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韩非从荀老师开办的贵族学校里完成学业。学成归来,他立即在家里动笔,根据自己对时事的观察,结合所学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写成了多篇文章。韩非将自己的这些作品一起打包,信心满满地送给国家的最高领导—韩国的韩王。
历史上有不少像韩非这样的神人,针对某些尖锐突出的社会问题认真细致地开展研究,结果居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青年孙中山,对晚清社会问题深入研究之后,认为自己找到了社会的症结,找到了解决社会症结的方案,写成万言书,从广东跑到天津向李鸿章中堂大人上书,结果如泥牛入海毫无音信。
史载韩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结果跟青年孙中山一样,没有任何的结果。
在韩王的眼前,摆着韩非这个超级大能人,然而,韩国的最高领导者有眼无珠,缺乏识才能力,识别不了。像韩王这样的人不能辨识人才,想不败国都难。如果对比一下接下来秦王的做法,这个反证韩王的论据就更鲜明。
好的建议不能被国王采纳,韩非现在也只能空怀一颗报国之心。在战国时激烈竞争的大潮中,韩国日渐削弱,真是神仙也没有办法。
秦王嬴政没有见到韩非之前,趁现在还有点时间,赶紧来看看韩非到底写了什么样的文章,他是如何解剖分析诸侯列国面临的现实难题?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共达十余万言。韩非认为,韩国“不务修明其法制”,不着力制定法律,不积极完善法律体制,不在全国官员队伍中宣讲法治理念。“举浮淫之蠹而加于功实之上”,今天叫搞形式主义;“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清廉正直的人搞不过吹牛拍马的人。如此病患重重的官员队伍,如此没有规矩、胡作非为、胡乱作为的政府官员,这样的国家能长久吗?
韩非的这些著述在各国之间辗转流传,缓慢传播。某一天,这些著述被人送到了秦王嬴政的案头。
读完《孤愤》《五蠹》,嬴政当即拍案称奇,随即大喊一声:“天啊,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并且与他交流沟通,这辈子真是死而无憾。”对于用法律治理国家的观念,嬴政一直在研究,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直到看了韩非的文章才感觉找到了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金钥匙。后来嬴政建立的大秦帝国,法律严紧,体系完备,是前六国无法比拟的。而大秦帝国之所以迅速败亡,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秦帝国的法律太过于严苛,法律太多太繁。如果韩非没有过早地被人陷害至死,或许在韩非的帮助下,嬴政在制定法律、实施法律时适时适世而动,秦帝国就有可能避免法律过重过滥造成的损伤。然而历史不可以假设。
嬴政一个人坐在宫中如饥似渴地阅读韩非的文章,一个人坐在那里像个傻瓜一样大喊大叫,拍案称奇,正巧有个人推门进来汇报工作。
这人是韩非当年的那位同学李斯,现在在秦国已爬升到了长史的职位。看到秦王如此这般大加感慨,便走上前去看看秦王是不是看到了非常吸引人的好小说。
看到李斯走过来,嬴政指着桌子上自己正在看的竹简,问道:“正好有个问题,你过来帮我看看,这些书简是出自何人的刀笔?”
看了其中几句,李斯一下子就辨认出来,笑着对嬴政说道:“这是我一位同学的文章,他叫韩非,韩国人。他的思想、他的文风,我一眼就能认得出来,他和我一起在荀况先生那里学习了好多年,在我们同学中他最能得到荀况校长的器重。”
毕业于荀况那里的人,类似于今天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校毕业生,而得到荀况特别器重的学生,那就一定是大学生中的高才生!再回过头来看看摆在桌子上的几篇文章,秦王陷入沉思之中。
嬴政盯着韩非的《孤愤》篇,在这篇文章里,韩非点明了加强君主权力的要害所在;再看看《五蠹》篇,韩非既规划出了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案,还提出了一个兼并天下的战略目标,构想了一个建立超越五帝三王的大帝国的超级宏伟蓝图。这跟他嬴政的想法是多么的契合。
真正高度的契合!
嬴政梦想中的目标,简约地说,就是十六个字:法治天下、富国强兵、兼并诸侯、建立帝国。这些日思夜念的庞大计划,岂料到在韩非的作品中居然有一套现成的具体的解决方案。“天啊,什么叫句句话都说在自己的心坎上,就是这种感觉”。嬴政犹如行走在漆黑的夜晚,在无边的旷野里,在呼啸的寒风中,突然发现远方亮着一盏闪闪发亮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