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识“城市交通”
一、“城市”是什么
借助城市的汉字含义来理解何为“城市”。早期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防御性的概念,是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等目的而兴建的;而“市”则是贸易、交易的概念,是生产、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简而言之,城市是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也包括其所携带的信息)和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物(也包括其所携带的信息)聚集在一起的机制。这种聚集既促进不同地域的人群、知识、文化、思想和行为的流动、碰撞和联结,产生新的知识和思想;也从不同地域聚集生产要素,形成商品后又将之流向不同地域的市场。
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认为,城市是一种有机的功能化整体——城市系统,包括五种要素(表1-1):生产、消费、交换、行政和符号。其中,通勤、货物运输和信息传播成为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
表1-1 城市系统的构成要素
由此可见,所谓“城市”,就是以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沟通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场所(Place)体系——以某个场所与其他场所的关联性为基础建立相互关系。这些关联性通过“交通”而确立。即“城市”与“交通”是不可分割的,存在着表里一体化的关系:“城市”通过“交通”而成长;“交通”因为“城市”的成长而获得增强。
因此,城市交通是将城市的各种构成要素连接聚合成整体的载体——一种“社会-技术”系统(Socio technical System):不仅仅是一个由建筑物和设备构成的技术系统,而应该是由一个社会组织占有并管理运用这一技术系统的社会系统。
二、解析“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既然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就可以从系统的构成要素、形态、结构、功能和特性等方面理解城市交通。
(一)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包括:人、载运体系、环境、规则、信息。这些要素构成城市交通系统,系统的目标是:安全、通畅、便捷、舒适、环保(图1-3)。
图1-3 城市交通的构成要素
1.人
人既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创建者、交通行为的执行者、交通事务的管理者,也是交通活动的服务对象,是一种“交通人”:不再局限于在交通系统中进行交通活动的人,人在进入交通系统前、处于交通系统中以及离开交通系统后,只要进行与交通相关的活动,就可以是交通人,成为交通行为研究的对象;从交通工具使用角度看,无论靠体力步行,还是乘坐车辆,骑行非机动车或者驾驶机动车辆等,都是交通人。
人是城市交通复杂性的根源,因为活的元素组成的系统最复杂。
2.载运体系
载运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实现人、物、能量、信息移动的载运工具,包括:语言符号、通信手段、车辆、船舶、飞行器、管道等;②支撑载运工具运行的通道,包括道路、铁路、水路、空路和管道等;③规范载运工具和通道运行的管理设施,包括管理设施(物化的管理规则)和控制系统。
3.环境
环境包括:①自然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影响着交通设施的选线和敷设的条件和方式;②建成环境,指对自然环境经人工改造而形成的空间,构成交通设施的空间条件,其形态和使用方式对人们的出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③社会环境,指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影响着对城市交通的需求、使用和运行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对交通的资源配置和人们使用交通的方式产生影响。
4.规则
规则用于规范交通行为及载运体系的建造、使用和管理,由三个部分组成:①规范交通主体的规则,包括驾驶员工作规范和驾驶员管理的规范、交通系统管理和经营行为管理规范、行人和行车规则等;②有关交通设施的规则,包括交通设施建筑规范、使用规范、管理规范和养护规范等;③有关载运工具的规则,包括载运工具的制造规范、使用规范和管理规范等。
5.信息
信息既是被传递的对象,也是交通人之间、交通人与载运体系之间、不同载运体系之间的沟通机制:人们因为获得他人、载运体系的信息,或促进出行,更充分地使用载运体系,或部分出行被替代。运输企业可以对出行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拓展经营,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加强各种载运体系的协调运作。
(二)形态
形态是指城市交通各种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包括布局、层次等。
从布局看,城市交通各种构成要素在空间上形成多类型、多层次运输网络交织协同运作的网络。
网络由线和点构成:线表现为通道,点表现为线路交汇点、站点(出入口)和枢纽。线的特性包括:长度、宽度、类型(包括敷设类型和用途类型)、衔接地点、能承载的运行速度等。点的功能是衔接,并通过衔接进行集、散(转乘和转运是集和散的综合)。
网络可划分为两种类型:①运输类,包括道路网络以及相应的道路运输网络、铁路网络以及相应的铁路运输网络、水路网络以及相应的水路运输网络、空路网络以及相应的空路运输网络、管道网络以及相应的管道运输网络;②信息类,包括通信网络、邮政网络和媒介化空间体系。
从层次划分,通常可分为:对外交通、组团之间以及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中心城区内城市重要地区之间的交通、组团内交通、公共交通车站的接驳交通五个层次(图1-4)。
图1-4 城市交通的层次划分
(三)结构
结构是指城市交通各种构成要素形成的联系方式和组织秩序,是系统发挥其功能作用的依据。
构成要素形成包括物理层、业务层和管理层在内的层次结构(图1-5)。
①物理层:由载运工具、通道和相应的管理与控制系统组成,为运输业务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业务层:组织生产和设备设施管理和维护,确保物理层的安全可靠和服务品质,组织运输对象的流动。
③管理层:由管理体制和相应的交通政策组成,对物理层和业务层进行全面统筹和管理。
图1-5 城市交通的结构示意
(四)功能
功能是指城市交通各种构成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效用(Utility):通过实现人、物及其他资源、信息的移动,使被输送对象实现交往。
实现功能的方式和途径如下:
1.方式
方式通常有三种:客运、货运、信息传递(图1-6)。
图1-6 城市交通方式划分
(1)客运
按客运组织方式划分,分为个体出行和集体(Mass)出行两种方式。其中,个体出行又可以划分为个体非机动化出行方式和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
(2)货运
按货运组织方式划分,分为散装货运和集装货运两种方式。城市货运交通包括过境货运交通、出入城市货运交通与市内货运交通三部分。
(3)信息传递
按照信息传递的载体划分,分为有形传递方式和无形传递方式。
2.途径
途径是实现人、物、信息移动的载运方式,分为运输类载运方式和通信类载运方式两大类(图1-7)。
图1-7 载运方式划分
(1)运输类载运方式
运输类载运方式包括:水路运输、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其中,道路运输的构成最为复杂:既有客运的个体运输[包括:非机动化方式(通过步行、自行车和其他非机动车出行)、机动化方式(通过摩托车、小汽车出行)]、集体运输[使用公共汽(电)车、中小巴士或个性化载运工具(如出租车)等],也有货运的集装和散装(零担)。
服务于城区的铁路运输通常称为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2)通信类载运方式
通信类载运方式包括:电信、邮政、媒介化空间(以非移动的方式传递信息)。
拓展:未来的城市交通
①趋势1:同步与互联
对包括信号灯、公交、停车场、船队、汽车和共享移动供应商在内的专用网络的连接更加开放。在每一个能想到的城市和企业提供服务的地方都装有传感器,例如车辆、车站、港口和十字路口,将计数、记录、校准和预测各类细致入微的城市状况(例如哪些地方行人或儿童更常去,或更有可能成为建设工地和特别活动场所等,这样就可以设置早期检测警告或导航系统),并将这些情况广而告之,降低拥堵程度或提高公交车的行驶速度,优化服务,或者在紧急情况下,改变线路将人们导引至安全的地方。
②趋势2:运输服务多元化
微小、更加灵活的分别提供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微型客车或小型公共汽车的私人运营公司将蓬勃发展,交通服务出现多元化和定制化。
③趋势3:商业配送和无人机的分阶段引入
商业配送服务将经历彻底的物流优化,将服务扩展到各主要火车站,然后推行到诸如公交枢纽、邮局、学校、图书馆和社区中心等地方,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取走或寄出他们的物品;运输配送车辆将转变成全自动的、体型更小的轻型电动车,并能满足客户24h的运送需求。通过无人机进行配送也将逐渐成为客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来源:Moving Cities:the future of urban traveling.Edited by Glaister & Box,December 2014.
(五)特性
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系统,城市交通除具有复杂系统的所有特性外,还具有如下特性:历史依赖性、演化能动性、开放延伸性、结构复杂性。
1.历史依赖性
历史依赖性表明:历史形成的形态和结构影响着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并随历史进程而变化和发展。
2.演化能动性
城市交通的演化具有“目的驱动”(人们不断追求的跨域时空障碍的能动作用)的特性:人们基于某种意图,将能力和资源互补的相关要素组合起来,在一定的效益或费用约束下促成城市交通系统的生成和演化。
3.开放延伸性
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具有固定物理边界并呈现社会关系和实践的空间,而且是移动的、延伸的、进行时态的平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其中不断互动、展开和冲突。
4.结构复杂性
城市交通具有多种结构:既有固定网络的,也有移动网络的;既有快速交通,也有中速交通和慢速交通;既有实体交通,也有虚拟交通;既有客运,也有货运和信息输送;既有地面和地下的,也有水上和空中的;既有城市对外的运输方式,也有城市内部的运输方式。不同类型的结构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具有多个层次、多种维度的复杂网络,其演化具有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