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2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呈现出了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减少贸易壁垒,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发展;另一个倾向是维持和加强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目标背道而驰。

4.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

16—18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当时正在兴起的商业资本,追求金银财富的国内集中,以实现资本的大量积累。为了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当时的西欧各国当中,广泛实行了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通过限制货币(贵金属)的输出和扩大贸易顺差的办法来扩大货币积累,在这些国家当中,英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最为彻底。事实证明,当时的保护贸易政策确实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建立提供了充分的财富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形成。

4.2.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居于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先后在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掀起,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急剧增长,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迅速增强。这些国家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束缚,要求实行充分的自由贸易政策。而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又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当时的英国、荷兰等国家都推行了全面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进入到自由贸易政策阶段的标志是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可以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进口能够降低工资水平的外国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英国自身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

自由贸易政策确实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当时,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部门的增长率要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要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的英国积极主张自由贸易。

但是,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同,同一时期的美国和德国实行的却是保护贸易政策。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这些国家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开始工业革命,它们的国内工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无法与英国的工业品相竞争。因此,这些国家不得不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来扶持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当然,贸易保护政策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工业的迅速成长和壮大。

4.2.3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这段时期的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实行了具有侵略性的超保护贸易政策。这种保护贸易政策与以往的保护贸易政策不同:在保护对象上,它不是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以增强其竞争力,而是保护高度发展甚至是开始衰退的垄断工业,加强其在国内外的垄断地位,保持垄断企业的高额利润;在保护目的上,它不是消极防御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而是积极向外扩张占领国外市场,如垄断企业把部分高额利润作为补贴(或者由国家补贴),以低廉的倾销价格向国外进行商品倾销;在保护措施上,它不是单一运用关税和贸易条约,而是将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融为一体。总之,这种保护贸易政策不仅具有防御性,更具有进攻性,被称为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有:首先,随着垄断资本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市场饱和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供大于求的形势较为严重。因此,垄断企业要求政府加强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其次,竞争对手的增加。在这一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起步较晚的后进国家如德国、美国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这些国家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再次,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则使国际市场供求矛盾更趋紧张,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比如,美国于1939年颁布了《斯姆利-赫利关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保护最严重、关税率最高的法案。该法案不但没有解决国内萧条,而且导致生产削减和失业率上升等后果,并引发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税战。又如,曾经是19世纪自由贸易旗手的英国,在1931年—1932年期间,制定了《非常进口法》《紧急关税法》《1932年进口税法》等三项关税立法,大大增加了进口纳税商品种类,提高关税税率。英国还通过制定英帝国特惠制以维护其在英帝国的特殊地位与利益,阻止其他国家对英帝国市场的渗透。

4.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贸易自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贸易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的浪潮。贸易自由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多边或双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削减关税壁垒,抑制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促进世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与生产。

战后出现贸易自由化浪潮的原因如下:①战后的各国都需要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战前和战争期间各国普遍实行的超保护贸易政策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程,所以,客观上需要实行贸易自由主义。②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贸强国,其他国家若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在美国的倡导和推动下,在1947年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这一协定以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贸易歧视和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宗旨。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某种程度的贸易便利,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普惠制待遇,即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提供普遍的、非对等的优惠待遇。这种待遇使发展中国家在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时,可以享受到比发达国家相互给予的优惠关税还要低的进口关税,因而可以起到鼓励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的作用。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通过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协议,导致关税大幅下降,促进了区域内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总之,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贸易掀起了一股自由化浪潮。

需要注意的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浪潮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不同。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强调的是全面的贸易自由,反对采取任何阻碍商品自由流动的政策措施。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浪潮则是有保留的自由贸易,并不完全排除保护贸易政策。事实上,在战后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一些区域经济集团对于非成员国的贸易歧视以及随着关税水平下降而逐渐增多的非关税壁垒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2.5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出口贸易中获得了极大成功,它们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向发达国家大举进军,这对欧美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伴随着70年代初的两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结束了战后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繁荣时期,进入到了艰难的萧条时期,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加深、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萎缩和国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等问题困扰着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1971年,美国出现了78年以来的首次贸易赤字,随着外贸逆差的不断加大,美国国内贸易保护的呼声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转移危机,消除“滞胀”,争夺市场,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贸易保护浪潮。由于这个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新特点,被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包括:

(1)关税壁垒这一传统的保护措施受到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冲击,其作用在相对削弱,非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步得到加强。由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制约了各国利用关税壁垒,关税已不能继续作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于是,各国转为倚重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这一时期的非关税壁垒不仅包括各种传统形式,还增加了许多名目繁多的新形式。另外,非关税壁垒所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和高科技领域。实践中,非关税壁垒的隐蔽性、针对性和歧视性不断增强,发达国家往往根据和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将非关税壁垒作为对特定国家进行报复的手段,以达到某种政治经济目的。此外,发达国家滥用非关税壁垒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当然,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关税壁垒,而是采取了逐步升级的关税结构,即对制成品的进口关税要高于初级产品的进口关税,以增强关税的保护效果。

(2)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从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品、劳务部门和高科技领域,使贸易保护主义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展。受保护的产品不仅有纺织品、鞋、化工产品、钢铁、汽车、食品和家用电器等,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到卫星、计算机、数控机床、飞机等新兴行业。另外,在服务贸易领域,很多国家也在投资条例、收入汇回等方面做出了保护性限制措施。

(3)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自由贸易的发展,西方各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对国外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这时若仍依赖限制进口的措施往往会加剧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甚至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别国的报复。因此,许多国家便把奖出限入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了鼓励出口方面。如实行出口补贴、出口信贷、商品倾销、外汇倾销、设立出口加工区等措施;通过制定各种法规为扩大出口提供支持、以法律为武器强制外国开放市场;各国纷纷建立商业情报网络,设立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为扩大出口服务;通过设立各种奖项,加大对有关企业和个人的宣传力度,来调动企业及个人的出口积极性。

(4)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国家都已加入某个或某几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贸集团在加强内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排挤和对抗集团以外的竞争者,即具有排他性。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性贸易壁垒正在逐渐取代国家贸易壁垒,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潮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5)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系统化和综合化的管理贸易制度,强调政府管理贸易,实施管理贸易政策(the Policy of Managed Trade)。管理贸易政策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又兼有两者特点,是一种以协调为中心、以干预为主导、以谈判为轴心的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体制。管理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自由贸易的原则,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措施,不违背降低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原则。同时,利用一个国家的贸易法律法规,或者通过谈判签订双边或多边贸易条约或协定以及民间协商等形式,协调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约束贸易伙伴的行为,以达到通过限制或减少某些产品的进口,改进国内某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缓和各国间贸易摩擦的目的。有人称之为“不完全自由贸易”“不断装饰的保护贸易”或“有组织的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