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FOREWORD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包含几何量公差选用和误差检测两方面的内容,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质量控制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本课程有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也有从基础课及其他技术基础课教学过渡到专业课教学的桥梁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的:

(1)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了解公差配合标准及其应用。理解和掌握互换性方面的基本术语,熟悉圆柱面公差与配合制的结构、特征及基本内容,了解圆锥面结合、滚动轴承、键连接、齿轮等其他公差制的特点与内容,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择原则与方法,会使用公差相关表格,能进行正确的图样标注。

(2)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了解技术测量的原理与方法。掌握一般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生产中常用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有初步的测量操作技能,了解分析测量误差与处理测量结果的方法,会设计、检验圆柱面工件的量规。

本书针对课程学习目的编写,内容主要由“公差配合及其选用”与“技术测量”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有一定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其中“公差配合及其选用”属标准化范畴,而“技术测量”属计量学范畴,是独立的两个体系。而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正是将公差标准与计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门技术基础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是误差理论,基本教学研究方法是数量统计,研究的中心是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的矛盾,解决方法是规定公差,并用计量测试手段保证其贯彻实施。

编者参考了许多同类教材,采用目前颁布的最新国家标准,把几何量的误差、公差标准及其应用、检测方法密切结合起来,力求内容精练、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学用结合。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1)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机械类或近机械类专业,授课学时40学时左右,教师可根据需要对课时进行调整。

(2)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一些更实用的例题,特别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章节(如孔轴极限与配合及几何公差等)。每章后分别附有思考题与练习题,逐步加强理论理解与实际应用。

(3)理论联系实际,在应用性较强的章节(如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与配合等),均有零件精度设计的综合实例,对公差与配合的设计选择、图样标注等应用问题进行综合训练。

由于公差配合及其选用一方面受标准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学完本课程后,还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的教学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以及今后的工作时间来巩固,才能更好地掌握公差选用的技能。技术测量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学习本课程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应通过实验、现场教学等方法来学习。

本书由湖北商贸学院李丽君、陈义明任主编,湖北商贸学院胡郑重任副主编。第1章、第2章、第5章由陈义明编写;第3章、第4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1章由李丽君编写;第6章、第10章为胡郑重编写。全书由李丽君统稿和定稿。

本书编写得到了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