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悉尼歌剧院:化身碧海的明珠

悉尼歌剧院夜色璀璨

作为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悉尼歌剧院久负盛名。在歌剧院这颗明珠的耀眼光环下,以至于很多人错把悉尼当成了澳大利亚的首都。

悉尼歌剧院坐落于悉尼港的便利朗角,以其特有的风帆造型,成了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它不仅是悉尼艺术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清晨、黄昏或深夜,不论徒步环形码头或出海遨游,悉尼歌剧院随时为游客展现不同多样的迷人风采。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带着所有人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贝壳也争先恐后地向着太阳立正看齐。

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不一的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而这些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所引起的伟大构想。

链接 从设计到建造——歌剧院曲折的一路

1956年,丹麦37岁的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看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

而方案的评选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初选之时,约恩·乌松的方案就遭到了淘汰,因为造型过于复杂被大多数评委枪毙出局。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埃洛·沙里宁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从废纸堆中重新被翻出。埃洛·沙里宁看到这个方案后,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一个“丹麦童话”即将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可是,这座歌剧院从破土动工至建造完成,却历经14个年头。1959年,剧院奠基破土,但在剧院乳白色贝壳的外形结构完成时,施工者发现原设计方案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地方。这一发现无疑要将原方案推倒重来。为难的是,这时建造剧院的经费预算已经耗尽,无可奈何,工程只得暂时停顿下来。在一片“要我悉尼歌剧院”的呼吁下,澳大利亚政府请来了英国的建筑专家对原设计做局部修改,为了筹集资金,澳大利亚政府还发行了彩票,经过一番艰苦的运作,好不容易才凑足了款项,工程继续开工。

于1973年10月20日,歌剧院才正式竣工交付。得益于一批有志之士的努力和积极的游说,这座伟大的建筑才能展现在世人眼前,歌剧院曲折一路终于结束。

悉尼歌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