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朱元璋
与其说“朱元璋好厉害”,倒不如说“陈友谅好倒霉”。陈友谅的力量是压倒性的强大,即使在鄱阳湖水战最后的突围中,双方实力也是不相上下。让我们“事后诸葛”一下:陈友谅的失败其实早已注定。自从他杀掉徐寿辉,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后,就如同变了个人。他以为自己已经一统天下,忘记了周围还有敌人,提前过上了奢侈腐化的生活。在朱元璋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时,有人献上一张陈友谅的床:这张床用云南出产的楠木架构而成,楠木上镶嵌着制作精美的金片。
朱元璋叹息着说:“这个床如此奢华,和后蜀后主孟昶用珍宝做成的夜壶,有什么区别?”
马上就有人指出陈友谅失败的根源:“没有富有就先骄傲,没有达贵就先奢侈,陈友谅因此而失败。”
朱元璋补充说:“人富有了,难道就可以骄傲吗?人达贵了,难道就可以奢侈吗?人一旦骄傲奢侈,那么富有达贵还能保全吗?人在富有达贵的时候,更应该抑制奢侈,崇尚节俭;仅仅是戒除奢侈,尚且不能让人民满意,更何况用尽全天下的能工巧匠,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呢?这样很容易就灭亡了。这是前车之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始终提防着奢侈,纵然富可敌国,也始终标榜着“勤俭持家”。一个人不管能力如何,一旦奢侈,那就是罪大恶极。在中国人看来,奢侈,肯定会导致腐化;而腐化,则会导致灭亡。
陈友谅的后宫美女,比大街上的贩夫走卒还要多,这些美女可不是自发来伺候他的,而是他用权力强行获取的。满足欲望的前提是要有钱,钱不可能凭空而来,那他只能搜刮其控制区的老百姓。老百姓被搜刮得太厉害,当然不可能和他一条心。这就导致了极端的恶果:参加他军队的没人和他同心同德,战斗力大大减弱,士兵看似多如牛毛,其实不过是纸老虎。
当然,陈友谅最大的问题,是他那旺盛的权力欲:权力在手,天下我有,任何人的话,我都可以不听。他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陈友谅的帐下没有人才,因为他拒绝人才。朱元璋和他恰好相反,他极尽所能地拉拢人才,在任何时候都善于倾听,懂得自我克制,要求别人的同时自己先做到。
击败陈友谅的朱元璋,把对手的地盘全部划归到自己手中,他的地盘已经包括了江西、湖南和湖北,比从前扩大了三倍,长江流域从前的势均力敌被打破,朱元璋已是一家独大。
1364年正月,志得意满的朱元璋在应天召开了大会。在会议上,他命人商议陈友谅的汉帝国问题,其实他想得到的答案是:既然手下败将陈友谅都可以称皇帝,那么他朱元璋可不可以?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他朱元璋当然可以称皇帝;可就在这时,刘伯温和朱升又跑来和他谈心。刘伯温说:“您现在当然有称帝的资格,可我觉得还是要缓一缓。因为除了南中国的张士诚、陈友定、方国珍,以及云南的蒙古王爷,在北中国,还有着你从未想过的敌人。其中第一个,就是占据河北、对元政府阳奉阴违的孛罗帖木儿;第二个,则是能征善战的王保保;第三个则是占据关中的李思齐和张良弼。这些人,都不是善茬。”
朱升摇晃着脑袋,慢悠悠地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若有所思。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他于1364年正月月圆那天,宣布自己仍然是韩宋帝国的员工,但名头要上升一级,称吴王。
鄱阳湖之战,不仅让朱元璋成为南中国的第一霸主,还让他的政府凝聚力大大增强。在鄱阳湖之战前,朱元璋的部下除了他那些老乡外,还有其他非同乡,比如他收编的各地武装。这些人之所以对他俯首称臣,是看在红巾军的面子上,而当时红巾军的面子,就是韩宋帝国的韩林儿和刘福通。在这些人眼中,应天政府只是韩宋帝国的地方政府,其合法性来源于韩宋帝国。朱元璋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应天政府设置的韩林儿的那把椅子,就是给韩宋帝国的粉丝看的。
鄱阳湖之战后,这些原本对韩林儿还忠心耿耿的人,忽然之间发现了朱元璋的强大,不由自主地把朱元璋当成了主人,而忘记了已奄奄一息的韩林儿。经鄱阳湖一战,朱元璋收服了人心,这让他的政府更加生机勃勃。
但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这个人就是当初守卫南昌城的朱文正。朱元璋的绝大多数将领都认为,如果不是朱文正守住南昌城,结局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所以,朱文正的功劳最大。然而朱元璋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朱文正守住南昌城固然有功,可即使守不住,也不会打乱他和陈友谅决战的计划,因为他和陈友谅必有一战。
于是,在后来进行封赏时,他封赏了大部分人,唯独对朱文正视而不见。他对朱文正说:“你是我侄子,如果我封赏你,恐怕别人不服,所以你先等等,将来机会多的是。”
朱文正气急败坏,从应天回到南昌城后开始自暴自弃。他释放了人性中最大的恶:他骄淫横暴,夺人妻女,稍不如意就大肆杀戮,把南昌城搞得乌烟瘴气。
有人把他的恶行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开始还不信,后来相信了,却也没有责罚他。这种纵容让朱文正更加变态,他的本意可能是想通过种种乖僻行为引起叔叔朱元璋的重视,可朱元璋对他的态度却让他更加失望。最后,他居然和张士诚做起了私盐买卖。朱元璋怒不可遏,亲自到南昌把他带回应天审问。朱文正满肚子委屈,哭诉朱元璋处事不公,朱元璋假意要宰他,但大臣们都站出来为他说话,于是朱元璋顺水推舟,释放了侄子。
可朱文正好像走火入魔一般,非要让朱元璋杀了自己不可。被释放回南昌后,他又旧病复发,摆出了一副暴君的姿态,甚至到处造谣,散播朱元璋贫穷时的往事。最后,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将其诛杀。
朱元璋自称吴王后,先后有人让他不爽。先是朱文正,接着就是陈友定。
陈友定和陈友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陈友定是福建福清人,沉勇有智谋,为人讲义气,社会交际能力强,人脉也极广,后来趁天下大乱投靠元政府,凭借出色的才能屡获升迁。1358年,他被升为延平路(今福建南平市和沙金两溪中下游及尤溪流域等地)战区司令,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陈友谅曾两次来抢他的地盘,都被他打得落荒而逃,他也因此成为福建之王。
鄱阳湖之战结束后,朱元璋开始琢磨陈友定的福建。他派大将胡深和猛将朱亮祖去进攻陈友定。1365年农历六月,两人来到建宁城下。面对着城高墙厚的建宁城,朱亮祖和胡深发动了总攻。当时天降大雨,三米外不见人影,加上建宁城守军顽强抵抗,两人毫无战果。陈有定趁着朱、胡二人疲惫时,命令守将阮德柔反攻,同时派一支部队去攻击胡深的后方,把胡深引到锦江(在今江西,流入赣江)附近,在那里,设下了天罗地网。
胡深明知那支攻击他的部队是诱饵,但他不得不追击,因为建宁城的守军已经发动了反攻。他可不想被“包饺子”。就在他追击到锦江,并祈祷陈友定没有设下埋伏的时候,只听得一声锣响,陈友定那支强悍善战的福建兵团从四面八方冲出。胡深陷在包围圈中,多次突围,多次失败。到最后,胡深的战马跌倒,胡深也被活捉。
胡深是朱元璋的爱将,被捉后,朱元璋派人去和陈友定谈判,想要换回胡深,可陈友定拒绝了谈判,立即将胡深处死。
朱元璋大发雷霆。可发了一通火后,他冷静下来:现在的敌人,不是陈友定,而是张士诚。他要和自己在南中国唯一的劲敌——张士诚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