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0年秋,正当我如饥似渴埋头学习研究十二音音乐的时候,一位作曲系的研究生告诉我:“《音乐创作》第三期上有一首罗忠镕的歌曲叫《涉江采芙蓉》,好像是十二音的。”接着他递给我那本杂志。我一看,兴奋得不得了,立刻上街跑了几家书店,终于买到了一本,如获至宝。我和罗先生的神交便从这里开始。我写了一篇介绍该作品的文章——《歌曲〈涉江采芙蓉〉的创作手法》寄给罗先生(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才从长期禁锢的“冬眠”中苏醒过来,文章标题还不敢直言十二音)。罗先生给我一封很长的回信,很高兴地加以肯定。这篇文章后来在《音乐艺术》(1981年第3期)发表了。这是我写有关现代音乐的第一篇文字。此后,又陆续写了数十篇有关现代音乐的文字,包括论文、译文和编译。
本书便是由这些文字中选出的十二篇组成。下面对其中第六至第十二篇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六、《从调性到无调性——兼论勋伯格的集合意识与集合思维》:《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发表这篇文章时可能因为篇幅太长,作了一些删节。删节部分恰是该文最关键的部分——过渡时期的部分。为使该文恢复原貌,我曾将其收入在《序列音乐写作教程》的“附录”中。本书展示的即为该文原貌。
七、《The Use of Twelve-Tone Technique in Chinese Musical Composi⁃tion》: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些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作品,我在研究这些作品之后,及时总结,撰写了《十二音技法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运用》一文,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1期上。此后几年,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十二音作品更多也更成熟了,那篇文章已不足以代表我国十二音作品的现状。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总结我国十二音作品的创作状况并向世界介绍这个状况,我研究了那10年里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有特点(必须有特点)的十二音作品,用英文撰写了《The Use of Twelve-Tone Technique in Chinese Musical Composition》,发表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季刊》(The Musical Qwarterly)1990年第3期上。
八、《泛调性——调性发展的最高阶段》:我于1992年翻译出版的鲁道夫·雷蒂的《调性·无调性·泛调性》一书已绝版,许多需要的人士无法得到,尤其是一些研究生撰写论文时需要涉及泛调性(也称新调性)的知识,这便促使我将该书的基本内容概括成一篇文章——《泛调性——调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原书的精髓尽在其中,这似乎是一种补救的有效方法。
九、《匈牙利新艺术音乐的主要特征》(人民音乐出版社《巴托克论文书信选》):巴托克1942年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总题目是《匈牙利新艺术音乐的主要特征》,由于健康原因,只讲了八个课题中的四个。四篇讲稿后被收入本杰明·萨夫选编的《贝拉·巴托克文集》(英文版)。我的译文前两篇载《音乐译文》1981年第1期,1985年连同后两篇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巴托克论文书信选》(增订版)。讲稿中巴托克对如何将匈牙利民间音乐发展成专业的新的艺术音乐,提出了很好的经验和见解,对发展我国新的民族音乐颇具借鉴价值。
十、《20世纪和声语言的演化概况》:美国南加州大学西姆斯(B.Simms)教授在他的专著《20世纪的音乐——风格与结构》的头三章中,集中介绍了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音乐中以调性发展为主线的和声语言演化过程,并提出一些新概念。我的译文已在《黄钟》分期连载,但每期相隔时间较长,恐怕很少有人保存有这三期的杂志。我将三篇译文改写成一篇《20世纪和声语言的演化概况》,保留了原文的精髓,读起来更加方便。
十一、《非调性音乐的结构》(上篇·缩简版):阿伦·福特的代表作《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已出版了罗忠镕的译本——《无调性音乐的结构》,今日的读者很容易得到这个译本。但早在1986年,当我刚得到这本原文书(1977年第2版)时,我当时的研究生杨衡展君便将其译成中文——《非调性音乐的结构》。限于条件,只出少量的油印本。鉴于原书涉及许多数学问题,以致一般学音乐的读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此,20年前我曾将该译本的上篇改写成“缩简版”(也许可称“简化版”),现将其纳入本书的组成部分,希望对读者阅读原译本时有所帮助。
十二、阿诺尔德·勋伯格年谱(《黄钟》2011年第1期):我曾根据欧文·斯坦编辑出版的《Arnold Shoenberg Letters》一书的有关材料编译过一篇《勋伯格年谱与作品目录》,发表在1989年1期的《黄钟》上。17年后再读,觉得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便趁2007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勋伯格研讨会”之机,又根据其他有关的材料,编译补充,写就这篇《阿诺尔德·勋伯格年谱》。新版本的《年谱》尽量加进了每首作品创作(或首演)的日期,这对有志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来说,更具参考价值。
承蒙叶国辉、钱仁平两位先生的鼎力相助,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向两位同行表示最衷心的谢忱。
郑英烈
2014年12月于武汉音乐学院